趙桂珠
如何培養農村留守兒童良好的學習習慣
趙桂珠
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往往不如其他孩子。調查研究發現,平時的不良學習習慣是導致他們學習成績不理想的一個重要原因。要提高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就要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
留守兒童存在的不良學習習慣主要表現在:學習目的不明確,態度不端正,作業不完成、錯誤多、字潦草、上課不注意聽講等等。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
1.家庭教育的缺失。首先,表現為家庭心理環境的缺失。家庭是孩子成長的重要陣地,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良好的家庭環境和家庭文化將對孩子產生終身的影響。但是,正常的家庭生活和親子關系對于留守兒童來說無疑是一種奢望。其次,表現為家庭教育環境的缺失。一方面,農村貧困家庭不能為兒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學習條件;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意識淡薄、教育觀念陳舊,滋生了農民“教育無用論”“讀書無用論”的思想,有些留守兒童家長對子女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態度,演化為一種短視的實惠觀,以家庭利益作為教育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
2.監護人沒有盡到監護的職責。留守兒童許多不良學習習慣的養成,是由于監護人沒有盡到監護的職責,多數留守兒童是由祖輩監護,沒有文化,他們很少甚至沒有主動地去關注留守兒童的學習,他們認為只要一日三餐讓孩子吃飽,有個安全的地方供孩子住宿,不讓孩子挨凍受餓,就算是盡到了監護的職責。至于孩子的學習品質、行為習慣、心理健康等方面,那是老師應該做的事情。這種想法在農村留守兒童家長中占到了大多數。
3.學校管理的疏忽和無奈。現階段,學校在留守兒童管理上已經出現了無奈現象,只注重行為管理,只要不出現比較大的事故,就可以相安無事。這是緣于現在的留守兒童實在是太難管理了,很多教師都感到如今從教的最大困惑是不知怎么管留守兒童了,管多了不是,管少了也不是。看到他們有問題不管,當教師的職業良心過不去,可管的“風險”又太大。所以,教師在管理留守兒童時“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甚至產生放棄管理的想法。
留守兒童的學習習慣是在學習過程中經過反復練習形成并發展,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激發留守兒童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形成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培養留守兒童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使他們終身受益。我們可以培養留守兒童以下幾種學習習慣。
1.主動學習的習慣。 別人不督促能主動學習,一學習就要求自己立刻進入狀態是我們對留守兒童的期望。為此,我們從培養留守兒童的學習興趣入手,以興趣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1)增強學習快感,培養學習興趣。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曾說過:他不贊成有人說他是“刻苦”學習的,因為他在學習中從沒感到“苦”,相反,體會到的是無窮的“樂”。學習若能給孩子帶來快樂,那么孩子一定會喜歡學習,年齡越小的孩子,學習興趣越是以直接興趣為主。
為培養留守兒童的學習興趣,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首先,加強學校硬件建設,通過宣傳欄、干部選拔、樹立典型等校園文化建設,為留守兒童創造一個舒適安逸的學習生活環境;其次,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如:在野炊郊游活動、文藝表演活動、知識競賽等活動中積極融入留守兒童學習習慣培養的因素,融趣味性于教育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成功和喜悅,培養學習的興趣。
(2)明確學習目的,培養學習興趣。學習目的的教育應該聯系孩子的思想和實際,堅持耐心細致的正面教育,通過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的事例,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把學習目的與生活目的聯系起來,這樣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首先,建立并實施好教師與留守兒童的交心、談心活動,通過此活動,融洽師生感情,進行學習目的的滲透;其次,實行代理家長制,使留守兒童感受到“家”的溫暖;再次,從留守兒童中和網絡上的尋找優秀學生事跡,為每個留守兒童樹立學習榜樣,明確學習目的,培養間接興趣。
(3)利用留守兒童的好奇心,培養學習興趣。 孩子具有好奇、好問、好動的持點,教師應充分利用它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首先,學校組織教師參加課堂教學設計比賽,以此為載體,鼓勵教師設計能聯系留守兒童學習生活實際的精品教案,調動他們的好奇心,培養學習興趣;其次,開展好教學研討活動,使每一位教師的教學技藝都得到提高,能有效開展互動式教學,調動留守兒童好奇、好問、好動的特點,培養學習興趣。
(4)創建有利于學習興趣培養的外部環境。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長出好莊稼,只有良好的外部環境才可能培養出智力優秀、聰明活潑的孩子。
首先,教師要以身作則,熱愛學習;其次,在留守兒童學習和生活的環境中努力營造學習的氛圍,讓留守兒童“近朱者赤”。
2.多思、善問、大膽質疑的學習習慣
學習要嚴肅認真、多思善問。“多思”就是把知識要點、思路、方法、知識間的聯系、與生活實際的聯系等認真思考,形成體系。“善問”不僅要多問自己幾個為什么,還要虛心向老師、同學及他人詢問,這樣才能提高自己。而且,還要在學習的過程中,注意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有所創造,敢于合理質疑已有的結論、說法,在尊重科學的前提下,敢于挑戰權威,要做到決不輕易放過任何一個問題。
1.以愛動其心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前提。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但有的教師往往愛的都是一些“金鳳凰”“白天鵝”,而對班級里的一些留守的“問題學生”“后進生”卻漠不關心,結果反而造成了這些學生的逆反心理。老師對學生的愛應該像陽光一樣,溫暖著學生,同時也寬容學生、尊重學生。因為寬容是愛的甘露,寬容是轉化留守的“問題學生”和“后進生”的一劑良藥,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培養他們學習的興趣。
2.以智導其行
每個留守的“問題學生”和“后進生”都有一些閃光之處的,做老師的平時要多留心觀察,要看到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對其進行引導和利用,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長處和優勢,讓其產生一種成功感,對他們點滴的進步都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并讓其他同學給予他們較多的關愛和鼓勵,讓他們感到有這么多的同學在關心他們,鼓勵他們,只有改掉自己的一些不良行為習慣,積極投入到學習中,才對得起老師和同學的那份真摯的愛心。
3.多渠道溝通家校聯系方式
學校采取多種途徑加強留守兒童與父母、代理監護人的交流配合。(1)網絡傳音訊,電話傳親情。(2)書信話關愛,鼓勵留守兒童每月給父母寫一封信,交流感情,匯報思想,讓家長在外務工放心,子女在校求學安心。(3)設立留守兒童“談心室”,把家庭教育效果不明顯的學生和代理監護人一并請回學校與教師一起談心、交流,共同搭建心靈溝通的平臺。同時向代理監護人宣傳一些教育政策和方法,共同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綜上所述,培養留守兒童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同關注、齊參與,更重要的是留守兒童的監護人要盡到監護的職責,教師要對留守兒童傾注更多的關愛。
(作者系江蘇省高郵外國語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