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萍
賞柳
陳愛萍
春到柳先翠。柳是春天的象征,是報春的使者。清明節又稱柳節。古往今來,清明時節,人們插柳、戴柳、折柳、贈柳、詠柳,形成了許多與柳有關的風俗、逸聞趣事和詩詞佳賦。
插柳、戴柳,就是將柳枝插于門戶、房檐等處,或者將柳枝、柳絮及柳枝做成的柳圈、柳球等戴在頭上或佩于身上。早在南北朝時期,已有對于插柳習俗的文獻記載。而唐代以后,寒食清明節插柳、戴柳就成為我國大多數地區民眾的常見做法,以至于清明節還有“插柳節”的別稱。柳木很早就具有驅邪避鬼、護佑生靈的習俗。《齊民要術》有“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之說。這就是“三月清明門插柳”習俗的心理根源。宋代清明節已“家家以柳條插于門上”,說是可以“明眼”,也就是能明辨鬼邪,看住家門。后世沿襲了插柳的風習,如近代壽春“清明日,家家門插新柳,俗意謂可祛疫鬼。”俗話說:“清明不戴柳,死后變黃狗”。民間還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的諺語。此語含有愿春色常留人間、珍惜春光的良好心愿。北宋畫家張澤端的傳世名作《清明上河圖》中繪有一頂自汴京郊外掃墓歸來的轎子,上面插滿了楊柳枝,可見宋代此風俗之盛。相傳,黃巢起義時,曾規定戴柳為號,就是取其生機勃勃易于成功之意。
柳枝在古代還是傳情的信物。古時送別,有折柳(柳諧“留”音,意謂挽留)相贈的風俗,這種習俗最早起源于《詩經?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愿。李白《勞勞亭》:“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意思是說,天下最令人感到傷心的地方,就是大家都在此送別的勞勞亭。那柔柔的春風,一定也知道離別的痛苦,才不使亭旁的柳枝變青,詩人對離別的無限悲傷,于此可見。李白的另一首《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在春天的夜里,聽到有人用笛子吹著《折楊柳》充滿感傷的曲子,又有誰能不興起思念故鄉家園的心情呢?詩人借楊柳曲,抒發了濃郁的鄉愁。宋·吳文英《風入松》:“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柳條搖曳,分手在即,輕折一枝柳枝在伊人的手里,那一條細嫩的柳絲,是情人們刻骨相思的柔情。寥寥數語,把情人間折柳送別,依依不舍的情景,刻畫得栩栩如生。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
詠柳詩中最著名的當屬唐·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在詩人眼里,春天的柳樹就像用碧玉裝飾過一樣,無數柳條像綠絲帶一般低垂飄動著,二月的春風如一把利剪,裁出了細細的柳葉。作者通過對柳樹的生動描繪,贊美了春天給大地帶來的勃勃生機。唐·白居易《永豐坊園中垂柳》:“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金色軟于絲。”春風柔柔地吹著柳樹,柳色青翠嫩黃似金,柳枝條條輕軟如絲,寫出了柳樹的婀娜曼妙。清·高鼎的《村居》,則描繪了江南春天鄉間的風景,“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早春二月,春草開始生長,黃鶯自在飛翔,楊柳拂堤,遠遠望去,迷蒙的春煙令人心醉。
一年好景清明日,正是踏春賞柳時。走進清明,擁抱詩情畫意的柳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