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 秦
解讀工會之九:中國工會轉入自覺與迅猛發展
■豫 秦
中國工人階級產生,發展于兩次鴉片戰爭與甲午戰爭之間(1840至1894年),初步壯大于清末、辛亥革命尤其五四運動前后(1894-1919)。作為資本主義近代工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勞資矛盾產物——工會組織,也隨著外國資本、洋務運動與民族資本近代工業的出現與發展應運而生。歷史資料顯示,中國工會組織則是萌生于辛亥革命時期,崛起于五四運動尤其共產黨誕生之后。中國共產黨的誕生(1921年7月)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其不僅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而且使中國工會運動從自發轉向自覺,開始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伊始,就把中國工人運動作為工作中心,以組建產業工會作為基本任務,并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出有關工會運動的方針、政策,為工會運動的發展指明了道路,提供前進的方略與奮斗的旗幟。
從中共創立至大革命期間,黨有關工會運動的決議、方針、策略以及主要領袖的講話、指示精神,其主要內容可以歸納如下:
第一,關于工會組織問題。中國共產黨人在開展工會運動之初,十分重視建立工人階級自己的組織。陳獨秀說:工人要改進自己的生存狀況,不結成團體是不行的,而新的工會不能由政客和工頭主辦。工人要“聯合起來,組織真的工人戰線?!毙碌墓M織與以往的工人團體有很大的區別?!肮男再|不能與行會一樣,不能有雇主在里面。同時,只要是賺工錢的工人,無論男、女、老、少、信仰、地域、種族、國籍、政見、熟練、不熟練,都須加入工會?!编囍邢脑凇秳趧舆\動復興中的幾個問題》一文中說得更加明確:“我們的組織決不是代以同鄉的組織,也不是什么幫會的組織,它是一個階級的組織?!?/p>
工會組織的形式問題。中國共產黨從創建工會伊始就堅決而鮮明地主張以產業聯合為主,毛澤東早在五四運動時就振臂高呼中國革命要民眾大聯合,而在其中談到工人時就主張以產業原則發動、組織工人。中國共產黨創立后,中共一大通過的決議明確指出:“本黨的基本任務就是成立產業工會?!敝袊伯a黨領導、創建的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在其成立宣言中規定,要“把一個產業底下的勞動者,不分地域、不分男女老少、都組織起來,做成一個產業組合。”正是依據以上原則,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7月至1922年5月將近一年的期間,就派遣其工運精英與干部,分赴全國各地,深入鐵路、礦山、機器、海員、紡織、印刷等產業中,意氣風發、埋頭苦干地發動、組織工人創建了一批面貌煥然一新,生機勃勃的產業工會組織與團體。例如:京漢鐵路從長辛店到江岸各重要車站的工人俱樂部;安源路礦俱樂部;京奉、粵漢(武昌段)、京綏、京浦、正太等也星火燎原般地紛紛創建工人俱樂部。此外,上海、武漢、廣州等地也接連在紡織、印刷、建筑等產業創建了一批新型工會。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又采取靈活多樣方式,不放棄職業組合形式,力爭改造行幫,甚至開始嘗試打入青幫,以掩護自己并爭取其中的職工群眾。
在創建產業、改造職業、團結行幫工會的同時,中共又十分重視基層組織建設工作。在中共四大通過的《對于職工運動之決議案》中就強調提出了要建立工廠小組的問題,認為一切工會都應當以工廠小組的方法組織起來,這樣工會方能在群眾中有深厚的關系和鞏固的基礎。在工會或作坊、礦山的巷道中,只要有三人就可以組織工會小組,由職工小組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工礦企業委員會,再由各工礦、企業工人代表選舉產生地方工會。
第二,關于黨和工會的關系。一般來說,黨是政治組織,工會是勞資矛盾、經濟斗爭的產物。因此,工會與政黨的功能和作用不大一樣。黨是一個嚴密的組織,有自己的奮斗目標和行動綱領,更適合從事政治斗爭;工會組織比起黨組織來說則較為松散,更關注于工人的切身利益,是黨進行階級斗爭的基礎。具體到共產黨與工會的關系,黨的“二大”通過的《關于工會運動與共產黨的決議案》認為:“共產黨與工會的關系是,共產黨是所有階級覺悟的無產階級分子的組合,是無產階級的先鋒軍,”工會是所有工人的組合(不管政治見解怎樣),共產黨在勞動運動中是“先鋒”和“頭腦”,決不可不注意任何工會活動,并要能適當的,誠實的和勇敢的率領工會運動。1921年8月,黨成立不久后就設立了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隨后不久,又分別在北京、長沙、武漢、濟南、廣州等地成立了其分部組織,從而加強了全國幾個重點地區工會運動的領導。有力促進了工會組織與團體的創建,以及工運斗爭的蓬勃發展。
1924年5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了中央執委擴大會議,通過了一個新的《工會運動問題決議案》,指出:“為了承擔起對于工會運動的責任,中央委員會工農部內應設立工會運動委員會?!奔訌娭泄矊Ω鞯毓\動的指導與推動,同時,各地方委員會工農部亦應相應地設立工會運動委員會。黨的五大在闡釋黨和工會的關系時提出,黨與工會的關系是:“工會的斗爭都應當完全在黨的指導下,同時不能使工會失去了他獨立的性質?!秉h對工會的指導,第一,應當是黨的支部在群眾中起作用,使群眾完全受黨的影響;第二,在工會機關中,應該有黨團組織,使黨的意志去影響工會的一切工作。
第三,關于經濟斗爭與政治斗爭問題。工會的宗旨與本能原本是為了維護職工群眾的經濟利益的,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如果不進行政治革命以推翻帝國主義與封建軍閥的統治,工人階級的經濟利益問題是無法解決的。中共二大在說到為什么要成立工會時認為:“工會就是維護工人切身利益和為工人利益奮斗的機關,因勞動者是創造各種物品者,所以勞動者應該享受勞動者所創造的東西,這個事實更是真正工會的出發點?!?/p>
為了切實維護工人階級的利益,1922年8月,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乘北洋軍閥政府召開國會之際,公布了以保障工人政治自由、改良工人經濟生活為主要內容的《勞動法大綱》。鄧中夏不但親自起草了這個大綱,而且還堅決機敏地以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名義游說部分國會議員,組織新聞發布會,以求宣傳《勞動法大綱》的思想,促進全國勞動立法運動的開展。1925年5月,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在廣州舉行。大會根據中國共產黨的安排通過了《工人階級與政治斗爭決議案》、《經濟斗爭決議案》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并成立了中華全國總工會。大會決議指出:工人階級必須作政治斗爭,這是因為工人階級利益與帝國主義、封建軍閥、資本家的利益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與沖突。而當工人階級開始動搖他們的利益時,他們必定盡力用他們的國家機關、軍隊與特權、警察、法院與監獄等來鎮壓工人的運動。決議案明確告訴工人:勞動的完全解放,只能在資本主義制度推翻、政權完全納入勞動者手中之后,才能實現。但是與此同時,共產黨并不否認為改良勞動待遇,提高工人生活水平,實現當前最迫切的經濟要求,而采取最激烈最堅強的斗爭。
第四,關于工會運動的內外關系。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先后成立,隨著對工會運動的開展與深入,逐漸認識到工人運動內部與外部聯合斗爭及統一戰線的重要,尤其在二七斗爭失利后,更有慘痛的血訓。工會組織的創建與斗爭的開展,尤其是大規模的對抗活動與同盟罷工要取得勝利,除工會與職工的斗爭方略正確并團結奮斗外,在社會輿論上還需要聲援,并力爭社會上各階級有良知的賢達或進步團體的援助。為此,中國共產黨在1922年5月一次勞大會議的舉辦,就開始這一方略的確立與實踐。
1926年5月全國第三次勞動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劉少奇代表中華全國總工會所作的《一年來中國職工運動的發展》報告中指出:“農民為國民革命之重要勢力,是工人階級天然的聯盟軍,中國工人階級應切實提攜農民,進行中國的革命;各處的工人應幫助農民組織農民協會及指示奮斗方法,在農民的一切奮斗中,工人應以實力援助之?!惫と吮仨氼櫦稗r民利益,以確定自己奮斗的方式。為此,大會通過的《關于工農兵大聯合》認為:國民革命軍如不與農民聯合,必至失敗,軍隊與工農聯合才能勝利。
此外,與革命學生、愛國商人等進步勢力的互動與聯合,同樣十分重要。總之,在這期間,黨不斷為工會運動制定了一系列與農民運動、青年運動、婦女運動以及愛國黨團與商人聯合行動的方針、策略,并在大革命高潮與工人運動全面高漲中取得了輝煌的業績,促進工會運動從自發轉向自覺的轉變,開始邁入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