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鄧聯繁(湖南長沙)
“政”的多種意思與“廉政”含義新解
文_鄧聯繁(湖南長沙)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研究我國反腐倡廉歷史,了解我國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國歷史上反腐倡廉的成敗得失,可以給人以深刻啟迪,有利于我們運用歷史智慧推進反腐倡廉建設。”廉政文化起源古老,綿延不斷,歷久彌新。儒家經典《周禮》就提出了對官吏進行考核的“六廉”標準——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蘇軾更就此撰寫《六事廉為本賦》,認為雖然要從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六個方面進行考察,但六者統一于廉。今天的干部考核標準——德能勤績廉,以廉壓軸,與“六廉”有異曲同工之妙。
著名學者王亞南曾說:“歷史家昌言中國一部二十四史是相砍史,但從另一個視野去看,則又實是一部貪污史。”其實換個角度看,一部二十四史也是一部反貪污史,是腐敗與反腐敗的博弈史,其中積累了內容豐富、獨樹一幟的廉政文化,給中華文化打上了深深的廉政烙印,留下了“廉者,政之本也”“廉平之德,吏之寶也”等跨越時空的文化佳句。包公、于成龍等清官廉吏,更是深受老百姓喜愛,也為歷代為政者所推崇。朱镕基2000年3月15日在記者招待會上說:“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以后,全國人民能說一句,他是一個清官,不是貪官,我就很滿意了。”就是一個生動例證。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王岐山2014年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時指出:“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些就是中華文化的DNA,滲透到中華民族每一個子孫的骨髓里。迄今為止,還沒有哪個人敢挑戰這八個字。”無論“四維”還是“八德”,“廉”都占有一席之地,彰顯出它的基礎性。
“禮義廉恥”四個字是一個有機整體,各有側重。“禮義廉”從正面、積極角度講,“恥”從負面、消極角度講,“廉”是正面的基點。“廉潔自律”“清廉自守”“你不仁,我不義”“情斷義絕”“導之以德,齊之以禮”“出禮則入刑”,這些耳熟能詳的關于廉、義、禮的表述,反映出廉、義、禮有不同的側重點,即分別側重自己、兩個人之間關系的處理、三個及更多人之間關系的處理。借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來說,廉、義、禮分別是一、二、三,廉為基礎,無廉則談不上義與禮。由此不難理解,歷朝歷代為什么特別重視反腐倡廉,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要反復強調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關系黨和國家的生死存亡,把腐敗視為最大威脅,把廉潔作為共產黨人的本色與操守。形象地說,傳統廉政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璀璨明珠。
廉政文化以廉政為實、“神”,以文化為表現形式、“形”,廉政是其區別于其他文化的關鍵所在。通常認為,廉政就是廉潔政治、廉潔政府、廉潔從政。其實不然。廉政具有兩個層面的含義:既需要從政治層面、政治角度予以理解,也需要從社會角度、生活角度進行理解。僅僅從政治意義上解釋廉政是不夠的,不符合當代中國與世界反腐倡廉的實踐、傳統廉政文化、廉政一詞的構詞特點。
從當代中國與世界反腐倡廉的實踐看,反腐倡廉不只是局限于政治領域、公職人員。我國的企事業單位,都在開展黨風廉政建設。我國香港地區廉政公署,設執法處、防貪處、社區關系處,其中防貪處的一項法定職責為“應私營機構和個別人士的要求,提供防貪建議”;社區關系處的法定職責為“教育公眾認識貪污的禍害”與“爭取公眾支持肅貪倡廉的工作”。
從傳統廉政文化的角度看,廉不只是對公職人員的要求。“廉恥事大,死生事小。”“廉者不受嗟來之食。”這兩句流傳至今的古言與岳麓書院上懸掛的“忠孝廉節”牌匾,說明廉不只是適用于政治領域。
從廉政的構詞來看,廉政是廉與政的有機結合,政不只是“政治”這一個含義,廉政也不能只有廉潔政治這種解釋。廉潔政治,司空見慣,本身完全沒有問題,但確實只是廉政的一個方面。“政”是一個多義字,從字典詞典來看,“政”除了有政治、政府的含義外,還可指“國家某一部門主管的業務”,如財政、郵政;以及“家庭或團體的事務”,如家政、校政。財政、郵政、家政、校政,以及市政、路政等詞語,迄今廣泛使用。因此,廉政也可理解為有關廉的業務、事務,體現在方方面面。香港廉政公署在官網上簡稱“廉署”而不是“廉政署”,省略“政”字,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廉政一詞的核心在“廉”而不是“政”,廉政不局限于政治、政府領域。
(作者系湖南商學院教授、湖南省廉政建設協同創新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