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評論員
唱響勞動光榮的時代強音
◎文/本刊評論員
又是一年的國際勞動節。這個節日在中國有些特別,因為它讓人不僅想到勞動,也想到勞模。
在沈陽,人們走進勞模紀念館,感受榜樣的力量;在大連,市民徜徉于勞模公園,體驗人文與自然的交融;在鞍山,孟泰公園樹起了精神地標,無聲地浸潤游客的心靈……
遼寧是勞模輩出的沃土。“走在時間前面的人”王崇倫、“毛主席的好工人”尉鳳英、“技術革新大師”張成哲、“中國機器人之父”蔣新松、“金牌鉚工”楊建華、“航空工業英模”羅陽……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向改革開放新時代延伸的時代精神長廊中,這一串串名字永不褪色、熠熠生輝。遼沈大地上的勞動者,始終用他們勤勞的雙手捍衛并再塑那份不變的尊嚴與光榮。每一個勞模的故事都是一曲動人的勞動者之歌,不同的歌詞卻闡釋著相同的道理——只要踏實勤勉勞動,在平凡的崗位上也能干出不平凡的業績。
在礦區一線,“當代雷鋒”郭明義入黨37年來,時時處處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在先后任職的7個工作崗位上都取得了驕人的業績。自1996年開始擔任鞍鋼集團齊大山鐵礦生產技術室采場公路管理員以來,他每天都提前兩個小時上班,并徒步巡檢采場道路十幾公里,21年間累計獻工1.8萬多個小時。他把扶危濟困、播撒愛心當成畢生天職,先后捐款近40萬元,資助了300多名貧困孩子,無償獻血6萬多毫升……目前,全國各地成立的“郭明義愛心團隊”分隊已達700余支,共有170多萬名志愿者。
在田間地頭,北鎮市正安鎮正二村黨支部書記王桂蘭甘當“兢兢業業、百折不撓,村民不富誓不休的村莊守望者”,始終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放在重要位置,多方拓展集體增收渠道,帶領一個負債37萬元的貧困村走上了富裕路。她把“當官為民”的使命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全村480戶人家,誰家有急事、難事,她都主動幫助解決。
在生產車間,中國航空工業首席技能專家、高級技師方文墨堪稱“鉗工界的奇才”。他用雙手創造了一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加工精度——“文墨精度”,經他親手加工的航空零件精度可達到千分之三毫米,相當于頭發絲的二十五分之一,突破了這一領域的理論極限(手工銼削精度極限為千分之十毫米),這是連自動化程度極高的數控機床都很難達到的精度。
人們未必熟悉每一位勞模,可他們早已成為所在領域和身邊黨員群眾眼中的“大明星”。正是這一批批不斷涌現的勞模,用不同方式默默奉獻,光大著“天遼地寧、愛國奉獻、誠信務實、創新爭先”的遼寧精神,賡續著遼寧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你們有三種長處,起了三個作用(帶頭作用、骨干作用、橋梁作用)。”毛澤東同志的概括至今啟人深思。共產黨員是先進分子,勞模是先進標兵,二者雖名稱各異,但本質相同。“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說到底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本質體現,是全體黨員畢生的追求、始終堅守的精神。
勞動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實干則光榮。學習勞模精神,爭做合格黨員,就要發揮帶頭作用,帶頭學習提高,帶頭爭創佳績,帶頭服務群眾,帶頭遵紀守法,帶頭弘揚正氣;發揮骨干作用,不斷提高綜合素質,練就過硬本領;發揮橋梁作用,當好黨聯系群眾的紐帶,凝聚起用勞動實現中國夢的合力。
勞動者是最美的人,這個命題永不過時。黨員帶頭弘揚并自覺踐行勞模精神,就會唱響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時代強音,讓民族朝氣蓬勃,永葆青春。
本欄編輯/李勝基 郵箱/gcdylsj@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