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規范干部親屬經商行為
2016年4月18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三次會議,決定在上海先行試點的基礎上,繼續在北京、廣東、重慶、新疆試點規范領導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經商辦企業行為,迄今已運行一年時間,取得了重大進展,推動全面從嚴治黨邁上了新臺階。
自20世紀80年代起,中央先后出臺20余項規范領導干部配偶子女從業行為的制度,但對于領導干部級別、所涉親屬范圍、經商辦企業行為界定等問題,缺乏系統、細致的規定。上海等五地試點啟動之后,有了趨向一致、條理清晰的“標準答案”。
從領導干部級別看,五地針對的都是廳局級副職及以上級別。具體可分為三類:黨委、人大、政府、政協、審判和檢察機關副廳局級及以上干部;人民團體、依法受權行使行政權力的事業單位中相當于副廳局級及以上干部;國有企業中的市管領導人員。北京、廣東、重慶、新疆還明確,擔任同級非領導職務的干部也被納入其中。
哪些行為屬于“經商辦企業”?五地凸顯投資、從業兩種情形。一是注冊個體工商戶、個人獨資企業或合伙企業,投資非上市公司、企業,在國(境)外注冊公司后回國(境)從事經營活動等情況;二是受聘擔任非國有企業的高級職務,在外商投資企業擔任由外方委派、聘任的高級職務。
所謂“高級職務”,依據1998年中紀委印發的《關于對廉政準則第五條第二款的補充規定》的解釋,指在外商獨資企業、中外合資企業擔任董事長、副董事長、董事、總經理和副總經理等職務。北京、新疆結合地區特點加以完善:北京規定經商辦企業行為包括擔任外國企業駐華代表機構首席代表、代表等情況;新疆則增加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情形。
根據領導干部級別高低、工作崗位性質等因素,五地制定不同程度的禁入條款。對市級領導干部、正廳局級或相當于正廳局級領導干部以及公檢法領導班子成員的配偶要求最為嚴格,完全禁止其經商辦企業;對于副廳局級干部配偶、各級領導干部子女及其配偶,則主要限制其不得在領導干部管轄地區或業務范圍內經商辦企業,也不得從事可能與公共利益發生沖突的經商辦企業活動。北京、廣東、重慶、新疆還規定,在上述范圍外,不得在領導干部曾經擔任過領導職務的地區或者企業經商辦企業。北京、重慶、新疆還明文要求,不得借委托代持、隱名投資等形式規避規定。
一定級別以上領導干部親屬經商辦企業,即使經營合法,也難免有“瓜田李下”之嫌,隱患不容忽視。若想杜絕可能出現的違紀違法行為,必須從向組織如實申報做起。
上海等五地規定,領導干部應當將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經商辦企業情況向組織作專項報告,并在領導班子民主生活會上對相關情況作出說明。組織部門、紀委等有關部門按照每年20%的比例對報告內容進行抽查,重點核查是否存在漏報、瞞報情況。
2016年,上海全市334家單位的2133名市管干部就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經商辦企業情況作專項申報。目前,上海已對229名領導干部親屬經商辦企業行為進行了規范,發現3人涉嫌嚴重違紀,由相關部門調查處理。新疆全區列入規范范圍的124家單位1903名廳局級及以上(含非領導職務)干部進行了專項申報,有294人報告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存在經商辦企業行為,經過甄別,其中125人需要規范。
在與規定發生沖突的情況下,五地給出兩條出路:或由領導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主動退出,或由領導干部本人辭去現任職務。2016年,上海有137人的親屬退出經商辦企業活動,占需要規范的領導干部人數的60%;在新疆這一數字是110人,占近九成。也有領導干部選擇辭職。
(文/賈玥 據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