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楊 琴
蒲洞村: 致富有路子
文/圖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楊 琴
“彎下腰來,真抓實干,拔掉貴州貧困的窮根子,讓貴州發展起來,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距離李克強總理2015年來貴州省黎平縣蒲洞村看望貧困村民已兩年多時間,黎平縣時刻牢記總理囑咐,全心全意以實際行動踐行著“讓廣大群眾住上新房子,過上好日子”的脫貧目標。
“整個村可以說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力發展產業,百姓富了、守住綠水青山,生態美了。”這是黔東南州統計局駐蒲洞村第一書記龍憲毓駐村的真切感受。
按照“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要求,蒲洞村加快水、電、路、房、寨、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對187棟房子實施了危房改造,同步實施改廚、改廁、改灶、改圈和房屋周邊庭院環境衛生整治。村里,鼓樓、花橋、卡房、糧倉等傳統建筑維修已經完成。
如果說農村美了是“面子”上的榮譽,那么百姓富了就是“根子”上的實惠。只有農村的老百姓富了,美麗鄉村才有了堅守的支撐。
“這里生態優美,民風淳樸,空氣質量好,適合進行中藥材開發。”蒲洞村中藥材基地負責人張博學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時,就決定把自己的“家”安在這里。
蒲洞村轄區總面積19.2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89.45%以上,閑置林地、荒山5800余畝。2011年10月,張博學的種植基地正式開工建設。
目前張博學發展林下套種,種植黃柏、玉竹、黃精等中藥材近1000多畝,投資達800萬。除此之外他還發展林下養雞、鴨及豬牛養殖,每年僅是除草的開銷,就在50萬元左右。六年來,張博學把用工機會通通留給當地村民,他的中藥材基地,長期帶動當地70多名留守婦女打工,有力促進就業,助力脫貧。
今年3月,蒲洞村依托電商平臺“鋤禾大叔”“淘寶”正式上線營業。掃描二維碼,鮮艷的紅辣椒信息就展現出來,貨架上黑米、雞蛋、紅辣椒等特色農產品琳瑯滿目。蒲洞村去年種植辣椒176畝,采收辣椒兩萬多公斤,村民們把種植的農特產品放到了電商平臺進行銷售。
“電商平臺為產業發展、農民增收提供了新出路。雖然起步比較晚,但還是想擴大經營,帶動村民發展。同時為鄉村旅游在網上搭建平臺。”蒲洞村副支書楊勝德作為80后返鄉創業大學生對未來充滿了期待。
2015年以來,全村圍繞農民增收,著力發展青錢柳、香蓮、有機黑米、辣椒、林下養雞、養牛等特色種養殖業。通過本地種養殖企業帶動村民就近就業,人均純收入從2014年的2146元提高到2016年的7850元,蒲洞村從一個國家一類貧困村一躍成為脫貧攻堅示范村。
“下一步,蒲洞村將繼續大力發展青錢柳、有機黑米等產業,將電商發展與本地特色農業、鄉村旅游等相結合,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讓特色產品走出去。”蒲洞村支部書記楊昌發說。
(責任編輯/李忠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