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蓬
一
人們不一定知道漢中,卻肯定知道與兵馬俑相關的西安,知道區劃我國南方與北方的分界線秦嶺,還應該知道我國“南水北調”工程是從素有“中國萊茵河”之稱的漢水向北方調水。漢水便發源于漢中。
“江河淮漢”,歷代地理學家都把漢水與長江、黃河、淮河并列。中國古代最權威的江河巨著《水經注》則用了幾乎等同于黃河、長江的篇幅,詳盡地描述了漢水溫潤悠遠的風貌與生發于沿岸的輝煌。
一切古老著名的河流都曾孕育過文明,漢水邊梁山出土的新舊石器時代的石器表明,早在萬余年前,古代先民就在漢水流域漁獵采植;出土的三足缽、繩紋罐、黑紅兩色蛋殼陶器,足以同仰韶文化器物媲美,且有地域性的獨特內涵。
山青水綠,風柔雨嫩的去處注定會養育卓然美秀的女子。漢水上游屬古褒國,出過一位因傾城傾國的秀色而改變了一個王朝命運的女子,她叫褒姒。云深水遠,風光蒼秀的漢水不僅養育了絕色女子,還養育了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漢中。
漢中,因漢水而得名。其最早記載見于《史記》。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攻楚漢中,取地六百里,置郡治”。由此,名聲大顯。秦統一天下,劃漢中為全國三十六郡之一。其間地域屬縣雖有變更,但“漢中”屢見于史,至今未變。
二
漢中市區位于漢水穿越盆地的中心地段,《史記·六國年表》載,秦厲共公二十六年(前451),“命左庶長城南鄭”。漢中建城垣由此開始,至今已2460余年。由于歷史悠久,且在兩漢、三國、唐宋等朝代地位重要,漢中被列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其標志性建筑為古漢臺——劉邦在漢中為王時的宮廷。“留此一抔土,猶是漢家基”,北宋詩人張少愚的名句描繪了“漢中開漢業”的歷史風云。公元前206年,項羽、劉邦兩支起義大軍推翻暴秦,劉邦在蕭何的勸諫之下,來漢中屈就漢王之位,漢中太守田叔在古城東南地面“置名材,立宮室”,為劉邦建造行宮,即享有盛名的古漢臺,也是漢中市博物館所在地。
劉邦在漢中為王不僅使漢中留下古漢臺、拜將壇、古棧道等遺跡,還出現兩位重量級人物:張騫、李固。張騫兩次奉漢武帝詔出使西域,曾被匈奴扣押13年,備嘗艱辛,仍持節杖回朝述職,史稱“鑿空”,被公認為古代溝通歐亞的絲綢之路開拓者。至今墓冢猶存,昭示后人,張騫也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李固曾任東漢順帝、沖帝、質帝三朝太尉,為人清正廉潔,反對貪官污吏,被史學家稱為“鯁直派領袖”。后遭迫害,忠骨埋于故鄉漢中,留有“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陽春之曲,和者蓋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千古名句。
早在秦漢時期, 古人便在秦巴大山鑿架棧道, 溝通中原與大西南,漢中為古道要沖, 城北15公里即古褒谷口。東漢永平年間,漢明帝下詔,在谷口七盤山下用“火焚水激”之法開鑿出一條長15米、高與寬各約4米的穿山隧道。這是世界交通史上最早的人工通車隧道,時稱“石門”。
一條歷史悠久的古道,一處領世界通車隧道之先的石門,自然會引起歷代鎮守使吏、往來文人墨客的高度重視,僅是鐫刻于石門內、外及附近山崖的石刻就多達100余塊,其中之漢魏十三品最為出名。我國最早在上海出版的《辭海》,封面“辭海”兩字便集自東漢鐫刻的《石門頌》。
古道、石門、石刻堪稱三絕,所以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早在1961年便被國家列入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秦嶺南麓的漢中是距北方游牧地區最近的茶葉產地,《宋史》載:“漢中買茶,熙河易馬。”熙河即今日甘肅臨洮,臨近牧區,游牧民族不可或缺又無法自產的茶葉,則用馬匹來漢中交易,形成年易馬3萬余匹、茶葉數百萬擔的規模。其時漢中商幡招展,店鋪林立,躍居與成都、開封并列的全國三大稅收城市。南宋時,隔秦嶺與金兵對壘,漢中成為抗金前線,愛國詩人陸游便曾來此襄贊軍務,日后寫下300余首與漢中相關的詩詞。古漢臺上的重要建筑望江樓便系南宋時所建。
望江樓修筑在古漢臺北面的高臺上,高度達25米,相當于九層樓房的高度。歷史上,漢中街市民居均為傳統模式,土墻黛瓦,四合院落。望江樓便成為整個城區的制高點。登上樓宇,市井街區,酒肆商埠,盡入眼底,尤其城南,地域開闊。再是古代漢江水源充盈,一江大水,浩浩蕩蕩在綠野如玉帶蜿蜒,帆檣如林,漁歌互答,如畫美景可憑欄觀賞,這也是望江樓始稱天漢樓,后卻約定俗成改為望江樓的由來。望江樓自落成起,便吸引了歷代官吏文人前來游覽,留下不少千古佳句,清初文豪王士正奉康熙旨去四川主持鄉試,經漢中時登樓望江,寫下“萬壘云峰趨廣漢,千帆秋水下襄樊”的名句。漢中也出現民謠:
望江樓,望江樓,秦地南來第一樓,望江樓上望江流,江流如畫流。
三
進入20世紀,中國北方嚴重缺水,尤其是地處京畿之地的華北平原,缺水已經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早在20世紀50年代,老一代國家領導人就與水利專家未雨綢繆,設想過“南水北調”。打開中國地圖就可發現,秦嶺—淮河作為中國南北分界線,北方嚴重缺水,南方卻相對充盈。很自然的,發源于“中華父親山”秦嶺的漢水成為國家“南水北調”的首選之地。
漢水資源豐富,人均水資源為全國的1.8倍。關鍵是陜南植被良好,森林覆蓋率高,開發有限,破壞不大,絕大部分保持著清冽優質狀態,很自然受到重視青睞。“南水北調”就是要把漢江流域豐盈的水資源抽調一部分送到華北和西北地區,從而改變中國南澇北旱和北方地區水資源嚴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戰略性工程。
南水北調工程有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調水線路,和漢水相關的是中線工程。從大壩加高后擴容的漢江丹江口調水,沿豫西南唐白河流域西側,過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方城埡口,跨越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重點解決北京、天津、石家莊等沿線20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情況。此工程的規模和難度都超過三峽工程。
380萬漢中人服從國家“南水北調”戰略規劃,關停并轉移多家廠礦,按科學規律重新規劃。漢水源頭兩岸山巒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僅10多年時間,就林木蔥蘢,清流匯聚,經過清污治理的河道,漢水如帶,逶迤而來。
古城漢中也煥發出新的活力,市區擴展至一江兩岸,規劃目標為百平方公里、百萬人口。如今,站在宛若長城的漢水堤岸,只見貫穿市區的天漢大道,高樓林立,綠草如茵,路燈排列,華彩放光;江邊蘆葦蕩漾,白鷺翻飛,人影車流不斷,一派美輪美奐的繁盛氣象。我深信,每個漢中人都為家鄉擁有的這條母親河深感自豪,也會對保護好這一江清水充滿自信。
漢水,這條發源于“中華父親山”秦嶺的大江,從遠古走來,攜高山而穿平野,越秦巴而奔鄖襄,貫荊楚而吐云夢,出漢口而入長江,見證過龍崗先民的曙光,閱歷了兩漢三國風云,伴隨著川陜蘇區的烽火,倒映過一座座水利大壩的雄姿,如今又因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調水工程為世人注目,一江清水承載著漢水兒女的深情厚誼,與漢水這條母親河一起滾滾東去,滋京潤華,造福于中國北方的億萬民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去譜寫新的華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