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立志
驊騮得路慎于平
◎文/于立志
做人與從政須謹慎。謹慎是嚴謹周密,而不是謹小慎微;謹慎是深思熟慮,而不是優柔寡斷。如不謹慎,會招來麻煩,辦不成事。《詩·小雅·巷伯》就有“慎而言也”的告誡。老子說得好:“百事之成,必在慎之。”成都武侯祠有副對聯值得我們深思:“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謹慎;仰宗臣之遺像,萬古清高。”諸葛一生惟謹慎,這是諸葛亮的卓越過人之處。
從為人處世的角度來說,謹言慎行講究的是剛柔并濟,得勢之時不為一己私利,飛揚跋扈;失勢之時淡然自若,從容面對。“去留無意,望天外云卷云舒;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想必是修行“謹言慎行”的最高境界。
言語不檢往往是禍端之源。《尚書·說命》記載:言從口出,一旦不合乎禮儀,就會招致羞辱。《詩經》中有“有欺不可為”的警句。白玉破損了,可通過磨礪來修復;言語失當了,就無法補救了。《荀子正名》有言:“無稽之言,不見之行,不聞之謀,君子慎之。”作為黨員干部,說話必須謹慎,充分考慮客觀條件,持之有據,言之成理,切忌信口開河。喋喋不休和輕舉妄動是愚蠢的表示,會招來別人的反感。應將“言多必失”“禍從口出”這些至理箴言銘記于心。
在一些場合,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尤其是比你強的、陌生的、有見解的人在座時,你說多了,往往會暴露自己的弱點和愚蠢。“行謹則能堅其志,言謹則能崇其德。”要明白自己的身份,該多講時大膽放言(不是夸夸其談、指手畫腳),不能少說,否則言猶未盡;該少講的,不能多說,否則言多必失;該沉默,奉行沉默是金,三緘其口。一個說話隨便的人,一定沒有責任心。有道德者,絕不泛言;有信義者,必不妄言;有才謀者,必不多言。虛言取薄,輕言取侮。有德行才學的人不輕易發表自己的看法。和領導接觸多了,知道的一些事情,封口一定要緊,不能把領導不宜公開的言論、人際關系和生活瑣事與別人去說,更不能領導之間傳在話。應把慎言作為修煉德行、砥礪操守之要務。
作為黨員干部,其一言一行都關系著個人的榮辱,關系著黨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因此,必須以言行舉止體現出自身的“含金量”,體現出較高素質,讓自己獲得尊重和威儀。在公共場合,說話時要注意分寸;沒有考慮周到的話,最好少說。有道是,一句話能讓人笑起來,一句話也能讓人罵起來。有的領導“官腔”太重,不大會說話,或說話不慎重,與工人農民談話談不下去、與大學生談話談不進去、與專家學者談話談不上去、與老同志談話被頂了回去。更有甚者,有的領導盛氣凌人、高高在上、官腔很足,壓人一籌,妄發言論,或任意否決,一副傲然不可一世的樣子,對老百姓“很無禮”。諸如“你是準備為黨說話,還是為老百姓說話”“老百姓就是事兒多,是吃飽了撐的”……這些話語傷害了群眾,有的還造成很壞的社會影響。
黨員干部履好職盡好責,要體現出“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情感,約束自己的言行,言必適時,言必適情,言必適度;從老百姓的思維角度去想問題,注重情感交流。要言之有禮,言之有情,言而有信,莫以“官大”而失言,莫以“官小”而亂言,不該說的不說,不該講的不亂講,別讓群眾感到厭煩。
黨員干部須穩重,待人應謙和又莊重。當自己春風得意時,不必毫不掩飾地表露出來;當自己取得驕人業績時,也不必逢人便夸耀,生怕人家不知道。別人并不愿意看你張揚,不愛總聽你得意之事,因為對方會認為你嘲笑他的無能,會處于尷尬之中。不合時宜地張揚、賣弄,難免會遭到明槍暗箭的打擊和攻擊。
謹言慎行是一種修養,是一種作風,是一種品德,是一種智慧,標志著政治上的清醒和成熟。系統論講了“蝴蝶效應”。安與危、勝與敗、福與禍都可轉化。“平流”隱藏險礁,勝利潛伏危機。朱熹所言:“真正大英雄人,都從戰戰兢兢、臨深履薄處,做將出來。”黨員干部應練就一套謹言慎行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