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宛詩平
脫貧攻堅不容“摻水作假”
□ 宛詩平
新一輪脫貧攻堅戰無疑是一場硬仗。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攻堅,要攻克的是最難攻的堡壘,絕非一兩次沖鋒就能“解決戰斗”。但在現實工作中,有的干部看不透本質、分不清主次、用不對方法;有的地方只考慮“輸血”不想著“造血”,為了追求短期政績,缺乏長遠規劃,不通過改變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面貌,而是通過在數字上摻水作假,搞“假脫貧”、“數字脫貧”,貧困群眾“被脫貧”。
有真貧不可怕,怕的是假扶貧、假脫貧。一些地方的脫貧數據水分多、實績干貨少,根本是急功近利之下的政績觀念有所扭曲。經過這么多年的扶貧開發,現在面對的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對此,各級官員的心當然要熱,但頭腦要冷。脫貧攻堅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也不可能一個藥方治百病,畢竟產生貧困的根源各有不同,有的是因病致貧,有的是因殘致貧,有的是缺乏勞動力,還有的是環境的制約……“病因”不同,“藥方”就不能相同,“藥方”不同,治病的“療程”也不會相同。因此,必須注重實效,正視貧困現實,尊重扶貧規律,科學精準施策,切忌盲目定指標、下任務,更不能單純為“搶進度”而不顧質量,甚至玩“數字游戲”。
當然,類似這樣的“摻水作假”、“被脫貧”可能只是少數,甚至是個別現象,但也足以引起高度重視。脫貧攻堅不容“摻水作假”!要實現貧困精準退出,防止摻水作假,還需做大量細致的工作。各級各部門在攻堅克難期,要進一步完善制度設計,實事求是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絕不能粗暴地把壓力轉移給基層干部群眾,而要以“讓貧困群眾得到實惠”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弄清楚貧困的“病根”,因地制宜、綜合施策,尋找脫貧致富的“良方”。同時,對脫貧成效要實行嚴格評估,通過實施“回頭看”、“回馬槍”,擠出脫貧數據中的水分,通過推行好脫貧成效第三方評估,讓各種花樣的假脫貧難以藏身,通過落實倒查機制,公開舉報渠道,對“摻水作假”者進行嚴肅問責。只有這樣,才能倒逼廣大黨員干部強化責任感、使命感,以最大的熱情、最得力的舉措創造減貧脫貧的實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