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鳳
在鏡像中找到自我
□小鳳
面對他人的批評和指責時,我們都會感到難過,會有負面情緒,會有消極的想法。追本溯源,主要是因為我們習慣于通過觀察別人的態度來認識自我,別人的批評和指責會讓我們看到一個有很多缺陷,不那么完美,甚至不堪的自己,殊不知這個自我并不是真實的自我,而是鏡像自我。
鏡像自我是社會心理學家庫利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個體關于自己如何被重要的他人感知的信念,這些信念被稱為元認知。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鏡像自我并不是別人實際上如何評價我們,而是我們覺得他們如何評價我們。因此,我們眼中的自己,其實是自己看到的別人眼里的那個我,基于此,我們才經常揣度別人對我們的態度和評價。
鏡像自我形成過程中有三個因素起著重要的作用,分別是:別人對自己真實的看法,猜想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我們對自己的看法。
我們常常以為別人會關注自己的外表、行為、性格、朋友等方面的某些特征,但這只是我們以為別人看到的。我們會猜想別人在看到這些特征后的想法,但這并不真的就是別人有的想法,而是我們以為他有的想法。在這種猜測下,我們會產生自豪、屈辱、羞愧等情緒。
很多人終其一生,努力奮斗就是為了豪宅名車、高端電子產品等東西。除了它們的確使生活更舒適外,其實也是覺得別人看到自己的豪宅名車、高端電子產品,會給予自己更積極的評價,會從他們眼里看到一個功成名就的自己,由此覺得自豪。
在生活中,我們也更加關心重要人物對于自己的評價,這些重要他人一般而言是父母、老師、伴侶、領導等。他們對于我們的負面評價相較其他人更容易使我們感到難過,而他們的積極評價也更容易使我們感到開心。
為了和外部環境保持和諧一致的狀態,我們還會因為別人的評價而改變自己。譬如,一些人認為在異性眼里肥胖的自己沒有吸引力,就會采取節食和運動甚至更激烈的方式減肥。在生活中,還有一種更激烈的方式會讓我們形成消極的鏡像自我,那就是重要他人的指責或批評,例如,被導師批評時,我們會在他眼里看到一個不完美,甚至一無是處的自己,這讓我們感到苦惱。為了擺脫消極的鏡像自我帶來的情緒,我們會嘗試著改變自己,比如努力學習等。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考察某個學校,隨意從每班抽3名學生共18人寫在一張表格上,交給校長,極為認真地說:“這18名學生經過科學測定全是智商超群的人才。”
事過半年,羅森塔爾又來到該校,發現這18名學生的確超過一般學生,進步很大,再后來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績。
被點名的學生成人后在自己的領域取得非凡成就,是因為他們從教師那里感受到了正向的態度,例如老師會更多地關注他們,會給予他們更多的鼓勵和表揚,對于他們的表現更為耐心等,這促使他們形成了積極的鏡像自我,即他們會從老師的態度中看到一個優秀聰明的自己。
以此,我們不難看出,積極的自我暗示使這些學生更自信,并積極地投入到各種學習活動中,取得良好的成績。良好的成績又進一步強化了他們的行為,使得他們在人生的不同時刻都表現不凡。
蘇格拉底曾說過:“認識自己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但認識自己會讓我們更好地適應社會,更好地自我成長。”認識自己的道路是一條非常漫長的道路,在探索過程中,我們要努力分清鏡像自我和真實自我。鏡像自我并不是真實的自我,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有時候并沒有那么容易無視,但是在自我探索的道路上,我們依舊可以尋求各種各樣的支持。畢竟,支持我們走下去的不是“我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而是“我接納這樣的自己”。
編輯鐘健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