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鄉村振興戰略,并將其寫入黨章,是黨中央著眼“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導向和農業農村短腿短板問題導向作出的戰略安排,標志著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城鄉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具有重大的歷史性、理論性和實踐性意義。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深刻把握國情農情,深刻認識我國城鄉關系變化特征和現代化建設規律基礎上,對新鄉村發展作出的立體式、復合型、全方位重大戰略部署,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叭r”領域的工作重點就是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即將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明年出臺的中央一號文件將對此作出部署,包括加快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等,圍繞新農村、新農業、新農民、新農人“新四農”將派發更多政策大紅包。
★11月21日,北京市正式啟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專項行動。2020年底前將基本完成全市所有村莊的美麗鄉村建設任務。
★近日,首屆全國新農民新技術創業創新博覽會,集中展示了“互聯網+”現代農業和新農民創業創新的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成果。
★近期,安徽鄉村振興戰略研究中心、黑龍江鄉村振興戰略研究中心、云南鄉村振興發展研究院相繼成立,打造鄉村振興理論與戰略研究平臺。
■本刊首席時政觀察員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绷暯娇倳浽?013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建設美麗中國,必須建設好‘美麗鄉村’。”同年7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湖北鄂州時就強調,農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2015年5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到舟山考察調研時,作出了“美麗中國要靠美麗鄉村打基礎”的重要論斷。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將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各地要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抓手,開啟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的新征程。
【本文重要信源】
1.李國祥:鄉村振興戰略,村鎮化與城鎮化雙輪驅動;2.劉守英:鄉村振興戰略是對重農業輕鄉村的矯正;3.葉興慶:如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總要求。生態宜居不僅要求環境優美,而且要求遵循鄉村發展規律,凸顯農村秩序與山水格局、自然環境的融合協調,讓農民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更幸福。要加快實施農村環境整治,開展清垃圾、清污泥、清亂搭亂建等集中整治,完善村級保潔員制度,進一步引入市場機制,完善戶分類、村收集、鎮運輸、縣處理的城鄉統籌垃圾處理模式。深入發掘鄉村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基因,運用現代手段,重構城市和鄉村發展空間和維度,突出鄉村特色,注重文化傳承,不搞大拆大建,塑造鄉村風貌,建設美麗田園、美麗庭院、美麗村莊,真正讓鄉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美麗鄉村要實現“綠水青山”之美,更為重要的是實現人的精神風貌和道德文明素養之美。既有山清水秀,也有人美鄉風美,內外兼修,才算得上是名副其實的美麗鄉村。要完善自治、法治、德治治理體系,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開展社區道德點評,開辟道德榜和善行義舉榜,引導村民知榮辱、講正氣、樹新風,完善村規民約修訂,強化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監督、自我約束,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決策看點】
●11月22日,遼寧省政府新聞發布會披露,該省將著力實施6項鄉村振興發展工程,包括農業結構調整優化工程、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工程、縣域農產品加工集聚工程、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工程、農村創業創新發展工程、村級集體經濟壯大工程。
●近年來,江蘇常州武進區大膽探索,出臺21個“三塊地”相關政策文件、30多個配套文件,統籌推進全區“三塊地”制度改革,成效顯著。
今年6月,中央派出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督察組,對武進“三塊地”制度改革進行調研后認為,武進區的“三塊地”制度改革取得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可推廣的成果。這些成果為修改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提供了支撐。
“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蔽覀兛梢龑W生觀察了解身邊事,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潤物細無聲地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例如,在教學數據的調查整理時,我給學生布置任務:調查學校旁邊一家小餐館每天使用一次性碗筷的數量,通過計算一家小餐館一個星期、一個月、一個季度、一年、十年使用一次性碗筷的數量,然后引發學生思考:所產生的垃圾會對環境造成什么影響,這些碗筷需要砍伐多少樹木,浪費多少資源,而對學生滲透《環境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必須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引領,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走出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上下游相互銜接配套的全產業鏈,實現單一產業購銷合作到多元要素融合共享的轉變,實現產加銷一體化,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優化供求鏈、完善利益鏈,把農業的增值收益更多留在農村、留給農民。同時,加快鄉村新業態發展。拓展農村電商、休閑農業、文化創意等新產業新業態活化農村產業,打造創客小鎮、農業互聯網特色小鎮、鄉村連鎖眾創空間等新模式。大力推動農產品上線,建立線上農產品產業帶,支持特色農產品入駐電商平臺,擴大農產品電商平臺銷售規模,以農業電商化帶動農業產業化。
【鏈 接】
鄉村振興戰略的成都方案:10大工程+5項改革
11月13日,成都市召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大會,印發了《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推出“十大重點工程”,包括全域鄉村規劃提升工程、特色鎮(街區)建設工程、川西林盤保護修護工程、大地景觀再造工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程、農業品牌建設工程、鄉村人才培育集聚工程、農民增收促進工程、農村文化現代化建設工程、城鄉區發展治理工程。同時,推出“五項重點改革”,包括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深化農村金融服務綜合改革、深化公共產品服務生產供給機制改革、深化農村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資料來源:《成都日報》2017年11月13日
“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笔屈h的十九大報告的一個亮點,體現了總書記的關切。作為這種銜接的典范,引導鼓勵發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是習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間親自部署和推動的重大改革舉措。今年,發端于浙江瑞安的“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正式載入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小農長期并大量存在是基本國情,小農戶仍然是中國農業經營的基本面,也是我們發展農業、繁榮農村、鞏固執政基礎的依靠力量。據農業部最新統計,截至2016年底,我國經營規模在50畝以下的農戶有近2.6億戶,占農戶總數的97%左右,經營的耕地面積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82%左右,戶均耕地面積只有5畝左右。因此,中國農業現代化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還將是小農戶與規模農戶同步的現代化。必須圍繞創新利益銜接新機制,引導新型經營主體通過股份合作、產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等方式,帶動小農發展現代農業,打造讓小農戶共享的利益聯結共同體,在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發展中,共同分享農業農村現代化成果。
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的配置為重點深化農村改革。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各地要重點加快推進“三塊地”改革,加快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做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地到期后的延續工作。完成土地確權登記頒證,落實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抵押等。明確規定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主體、入市范圍和入市途徑,對入市土地收益調節金征收和使用、入市增值收益分配和管理等作出具體規定。宅基地改革要采取權屬轉讓、權益轉化、土地整治、轉換入市等多種形式加快推進。同時,加強對農民的集體財產權益的保護,推進資產收益分配改革,深化“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農村“三變”改革。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要在“三個變革”上下功夫
日前,天津市農委召開鄉村振興戰略研討會。專家們建議,鄉村振興戰略要在“三個變革”上下功夫:一是質量變革,推進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農業發展。二是效率變革,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三是動力變革,深入挖掘和轉換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動能,包括城市化動力、產業融合發展動力、資源市場化運作的動力、鄉村文化傳承促進的動力、企業家要素引入的動力等。
資料來源:天津市政府網站2017年11月21日
農民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體,培養新農民、推廣新技術,推進農村創業創新,是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種種跡象表明,農民正成為一種讓人向往的職業。具有一定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正在成長為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
【決策看點】
●作為浙江省首批美麗鄉村示范縣,早在2009年江山市就啟動實施了以產業增收、公共服務、農民素質、環境整治和基層基礎等五大提升工程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幸福鄉村”建設,開展富裕、滿意、文明、美麗、和諧“五村聯創”,成為浙江省美麗鄉村建設的典范,11月16日浙江省美麗鄉村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現場會就選在江山市召開。目前,該市已成功創建110個中國幸福鄉村,探索走出了一條“標準引領、特色推進、文化鑄魂、產業支撐、共建共享”的景區化鄉村建設之路。
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過去農民是身份?,F在要把農民概念回歸職業概念,讓“新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讓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成為主導力量。要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力度,通過創辦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等新陣地、新載體和新平臺,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農業創業孵化培訓、優秀農民高端研修培訓,加快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新農民隊伍,支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創業興業,發揮鄉村致富帶頭人的“領頭雁”作用。
深入研究職業農民成長規律,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形成職業農民培育常態化,打通學歷教育模式、繼續教育模式、在職培訓模式條塊分割,探索職業農民“學歷+培訓”的新路徑。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創業創新的扶持力度,為他們提供信息咨詢、技術指導、經營培訓、資金扶持等服務,幫助他們解市場、開拓市場、適應市場,增強他們的市場競爭力。
改革開放近40年,一大批農民工成長為新市民融入大城市,成為城市建設的主力軍,創造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大人口紅利。2018年,我們將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接下來的中國改革,也將進入一個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市民反哺農民的新的人口紅利時代。各地要圍繞“三塊地”改革,放大市民下鄉紅利,讓新農人成為新農村創業創新的生力軍,成為十九大報告倡導的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中的排頭兵。
新農人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新生力量、農業創業創新的主體人群、現代農業的探路者。新農人要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更要成為重信息、重資源、重互利、重創新的農業愛好者、投資者、服務者。新農人具有鮮明的互聯網基因、創新基因、文化基因、群體基因,不乏企業家、海龜、返鄉創業大學生、城市白領、大學生村官、網商、科技人員等,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注入新元素和新能量。在這方面,湖北正在實施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的“三鄉工程”。武漢市開展“市民下鄉、村民進城”活動,推出“黃金20條”鼓勵回鄉能人、企業家、知識分子、城鎮居民到農村創新創業,制定新農人創新創業的融資、居住等政策措施,已走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