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啟元
以穩中求進為總基調做好經濟工作
◎文/張啟元
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在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黨中央明確了當前我國經濟工作的基本脈絡。繼續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做好當前經濟工作。
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穩中求進是2017年經濟工作的總基調,貫徹好這個總基調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穩是大局,就是指經濟政策要穩、經濟運行環境要穩、經濟社會預期要穩。經濟增長率要保持在合理區間,尋求穩健的增長率,保持經濟運行穩定。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穩定老百姓的市場預期,增強企業家信心,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政策透明度,實現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當前,我國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產能過剩和需求結構升級矛盾突出,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金融風險有所積聚,部分地區困難增多等。國際環境也存在較多的不確定性,國際政治經濟“黑天鵝”事件頻發,美元大漲、海內外國債大跌、人民幣貶值,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經濟將面臨諸多不確定性的沖擊。面對復雜的國內國際經濟形勢,強調“穩”字當頭是非常科學合理的。穩定是發展的基石,行穩是致遠的前提。中國經濟首先需要穩住陣腳,才能更好地應對沖擊。改革發展穩定必須保持戰略定力,循序漸進,量力而行,久久為功。
“穩”也不是無所作為,而是知難而進、奮發有為、以進促穩。在穩的前提下要在關鍵領域有所進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奮發有為。要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問題導向、底線思維,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堅持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
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必須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想辦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要深入研究市場變化,理解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著力提升整個供給體系質量,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要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體制機制,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打破壟斷,健全要素市場,使價格機制真正引導資源配置。要加強激勵、鼓勵創新,增強微觀主體內生動力,提高贏利能力,提高勞動生產率。
要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推動“五大任務”有實質性進展。去產能方面,要繼續推動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要抓住處置“僵尸企業”這個牛鼻子,嚴格執行環保、能耗、質量、安全等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創造條件推動企業兼并重組,妥善處置企業債務,做好人員安置工作。去庫存方面,要堅持分類調控,因城因地施策,重點解決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庫存過多問題。去杠桿方面,要在控制總杠桿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業杠桿率作為重中之重;降成本方面,要在減稅、降費、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補短板方面,要從嚴重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從人民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著手,既補硬短板也補軟短板,既補發展短板也補制度短板。
發揚“工匠精神”,培育更多“百年老店”,著力振興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石,是強國富民的根基,也是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優勢所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的實體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體量大、產業豐富,在多方面已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交出了亮麗成績單。但不容忽視的是,發展不均衡問題依舊困擾著實體經濟。特別是在當前,我國經濟呈現出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的發展趨勢,如何著力振興實體經濟,讓經濟結構更合理、發展基礎更穩更實,是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
我國經濟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當前,中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做好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轉型的重要舉措。要堅持以提高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為中心,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擴大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要樹立質量第一的強烈意識,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提高質量標準,加強全面質量管理,引導企業增強產品競爭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既要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也要注重用新技術新業態全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要建設法治化的市場營商環境,加強引進外資工作,更好地發揮外資企業對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要更加重視優化產業組織,提高大企業素質,在市場準入、要素配置等方面創造條件,使中小微企業更好地參與市場公平競爭。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房地產基礎性制度首要解決的是它的定位問題,就是住房的本質屬性是居住,是其使用價值。盡管它也帶有一定的資產屬性和投資功能,但最主要的是居住屬性,是要解決老百姓“住有所居”的問題。有了明確清晰的定位,還要保持住房政策的穩定性,讓市場主體有穩定的預期。要在宏觀上管住貨幣,微觀信貸政策要支持合理自住購房。既注重抑制投資投機性購房,又支持自住型的住房需求;也要落實人地掛鉤政策,根據人口流動情況分配建設用地指標,考慮新型城鎮化進程中一億新市民落戶城市后的住房建設用地問題。針對不同城市市場分化的狀況,房價上漲壓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土地供應,特大城市要加快疏解部分城市功能,帶動周邊中小城市發展。要通過有效增加供給,緩解熱點城市的住房供需矛盾,從更寬廣的視角解決特大城市的住房問題,打破行政區劃局限,在更大的區域范圍內合理配置資源,引導人口合理流動。政策措施要避免一刀切,既抑制房地產泡沫,又防止出現大起大落,實現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
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金融是經濟的血脈和潤滑劑,將防控金融風險放在更重要位置,切中了經濟工作的關鍵。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我國金融風險整體可控,但股市、債市、匯市波動以及非法集資風險因素不可忽視。
要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健中性”。貨幣政策不能貿然收緊,也不能太過寬松,要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以免加劇實體經濟困難和激化債務金融風險,或者出現加杠桿和放大資產泡沫。要適應貨幣供應方式新變化,調節好貨幣閘門,努力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和機制,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要處理好金融杠桿鏈條,要在銀行表外業務、交易所場外市場、新型金融業態領域加大監管創新,切實防控金融風險。要在增強匯率彈性的同時,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要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著力防控資產泡沫,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作者單位:遼寧省委講師團)
本欄編輯/白華鮮 郵箱/baihuaxian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