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梅 蔡曉君 楊二帥 王麗萍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機械工程學院)
換熱器在線清洗實驗臺的構建①
周 梅 蔡曉君 楊二帥 王麗萍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機械工程學院)
構建了換熱器在線清洗實驗臺,進行了物流流動實驗,得到了污垢沉積狀態與換熱器內部結構的關系,并觀察得出流體流動速度與污垢沉積也有一定的關系。FLUENT流體力學分析軟件模擬結果再次證明這一推論。根據實驗分析和軟件模擬得知,通過改變物料在換熱器內部的流動速率、改變換熱器內部結構都可影響換熱器結垢的速率,建議可通過改變換熱器折流板結構形式來減少污垢的沉積。
換熱器 流體 沉積速率 數值模擬
換熱器廣泛應用于化工、煉油及動力等領域[1]。在換熱設備工作過程中,由于傳遞速率及換熱設備內部復雜結構的影響,某些重組分、易沉積組分會在換熱設備壁面沉積形成污垢。結垢是一種極為普遍的現象,它廣泛存在于各種傳熱過程中[2]。結垢也常常引起換熱面局部腐蝕乃至穿孔,嚴重威脅安全運行,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3]。石化行業的換熱器大多處于大溫差、高溫高壓、介質高粘度、多雜質的惡劣工作環境中,因而結垢現象非常嚴重[4]。污垢對換熱器的正常工作造成極大危害,使換熱性能嚴重降低。污垢在設備表面積聚,造成壁面粗糙度增大,流通截面積減小,增大了流體流動阻力[5, 6]。污垢沉積層的加厚,引起局部換熱面過熱或超高溫,導致垢下材料腐蝕。結垢也會嚴重造成運行維護費用增加。
常見的列管式換熱器,主要清洗其管程或殼程[7]。而污垢清洗過程是不可見的,為了能直觀地觀察換熱器內部流體流動狀況,得到流體流動速度、流動方向和換熱器內部結構對污垢沉積速率的影響,筆者構建了換熱器在線清洗實驗臺,通過換熱器在線清洗實驗臺流體流動實驗,來模擬污垢在換熱器內部沉積狀況,并可觀察流體流動速度對污垢沉積的影響。
污垢不是某種單一過程作用形成的,有多種因素影響污垢的形成速率,例如換熱設備內部流速、換熱設備結構、換熱設備內部復雜程度及流體介質性質等[8]。綜合各類污垢形成過程,都需要經過起始、輸運、附著、剝蝕和老化5個階段[9]。此外,流體流動速度對換熱設備結垢也有著重要影響,流體流動速度的改變引起流體對壁面剪切力大小的變化,并且影響污垢形成時的強度,進而影響剝蝕過程。在流速較低時,隨著流速的增大,流體對污垢層的剪切力也增大,從而加快了垢層的脫除,在此階段增加流體速度可以減少結垢速率[10]。在流速較高時,增加流體速度結垢速率反而增加,這是因為在結垢過程中粒子擴散阻力較大,而高流速引起的湍流促進了顆粒的輸送,使顆粒快速到達壁面粘附而結垢。
為了模擬換熱器的實際工作狀況,觀測換熱器內部流道結構對流體速度的影響,筆者設計了換熱器在線清洗實驗臺,并制定了更為高效的清洗工藝[11]。該實驗臺主要針對化學清洗方法而構建。實驗臺由換熱器、清洗劑儲槽、示蹤液儲槽、調速泵、流量計、閥門及加熱裝置等組成,換熱器在線清洗流程如圖1所示。換熱器清洗實驗臺要求水流速度為經濟清洗流速(1.0~2.5m/s)。選擇三相無刷直流調速水泵,型號為DC50E-24150A,額定電壓12V,額定功率24W,這種水泵無需保養,體積小,效率高,功耗低,無碳刷,電子換向,壽命長。流量計選擇LWGY型渦輪流量計。連接管材采用三型聚丙類管,厚度2.5mm,連接管子直徑20mm。

圖1 換熱器在線清洗實驗臺示意圖
該裝置可以通過閥門切換實現流體流向的改變。細實線為正循環流程,此時開啟閥門1、2、3、4,流體通過泵進入換熱器殼程上口,下口流出后返回到油液儲槽,經雙層隔板過濾后,重新進入循環。粗實線為反循環流程,此時開啟閥門1、2、5、6,流體通過泵進入換熱器殼程下口,上口流出后返回到油液儲槽,經雙層隔板過濾后,重新進入循環[12]。
為了更加清晰地觀察換熱器內部流場,用與清洗劑密度、粘度等物性相當的透明試劑OP-10代替清洗劑,并在OP-10中加入示蹤液。為了模擬較真實的污垢狀況,選取密度略大于OP-10液體的聚乙烯顆粒,模擬顆粒沉積在換熱器壁面的狀態。實驗時,向換熱器內置入等量顆粒,最終通過稱量儲槽里的顆粒質量來反映流體流動速度、流體流動方向、換熱器結構等因素對污垢生長速率的影響。
實驗過程為:首先將示蹤液放入示蹤液儲槽進行流場觀測,然后觀察在折流板處示蹤液的繞流狀況,繞流后的示蹤液迅速擴散至壁面處,說明折流板的存在會對污垢顆粒造成阻擋和碰撞,在一定運動方向上,可能會促進污垢的生長[13]。
為進一步觀測流體流動方向對污垢生長速率的影響規律,分別對換熱器進行正向、反向和正反交替流動實驗,通過調速泵調節液體流速,觀察顆粒排出狀況,并作比較,結果見表1,可以得出,正反交替清洗方式在不同流速下可將出垢率提升3%~11%不等,并且流體流動速度越大,出垢率越高。

表1 不同流向和流速下的出垢率
實驗結果分析:正循環過程,在折流板的影響下,流體呈階梯狀流入,致使顆粒積聚在遠離入口的折流板下側及出口附近的管板下側處;反循環過程,流體首先覆蓋整個換熱器底層,之后漫流至灌滿整個換熱器內部,致使每個折流板中上側均有顆粒積聚。正循環可以使反循環積聚在折流板中上側的顆粒下行至出口流出,而反循環則可以將正循環積聚在出口附近的顆粒重新攪動起來,再次進入循環狀態。實驗結果說明,在經濟流速范圍內,正反交替循環時速度越大,出垢率越高。換熱器內部流體流向的改變以及流速的變化也會影響污垢排出。
采用簡化換熱器模型對已經形成的污垢顆粒沉積特性進行模擬[14]。圖2為換熱器流場分布模擬。可以看出在殼程進出口處,重力作用下部分流體接近豎直地沖向換熱管,形成明顯的湍流狀態,流速也明顯增大,換熱效果最好;在折流板附近,流體形成繞流,整個殼程在多個折流板的作用下形成交錯繞流,湍流強度大幅增加;在兩折流板中間區域流體橫向沖刷換熱管,通常換熱管外徑小于折流板孔徑,因而橫向沖刷過程很容易在越過管孔間隙后形成卡門渦街[15],很容易引發流體誘導振動。

圖2 換熱器速度矢量分布圖
從圖3可以看到折流板附近速度矢量的變化:折流板前方流體在殼程壁面處形成順流區,隨后在與折流板沖擊過程中獲得了更大的速度和勢能并迅速繞過了折流板缺口處,然后在慣性作用下繼續向上前方流動。下落流體在與壁面撞擊后,向與主流流向相反的后方反彈,在折流板后方形成渦流區,該區域流體相對停滯,換熱效果很差,通常稱之為傳熱死區[16],也是最易結垢的區域。

圖3 折流板附近的速度矢量放大圖
通過換熱器在線清洗實驗臺的構建,清晰地觀察到流體流動速度能夠影響污垢生長速率。隨著流體流動速度的增加,改變流體流動方向,提高了出垢總量。在實驗中能直接觀察到流體容易在折流板處形成零流速區或低流速區,這恰巧是污垢最易生長的理想區域。FLUENT軟件模擬結果再次證明該區域的存在。污垢沉積速率與流體流動速度、流體流動方向以及換熱器內部結構有密切關系,本實驗方法與數值模擬結果可為換熱器折流板優化設計提供技術依據,也為換熱器在線清洗技術奠定良好基礎。
[1] 趙艷, 張軍. 淺談換熱器管板設計[J]. 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 2011, 31(8): 124.
[2] 徐志明, 黃興, 郭進生, 等. 冷卻水水質參數對板式換熱器污垢特性的實驗研究[J]. 工程熱物理學報, 2011, 32(4): 645~647.
[3] 曹生現, 周昊, 張騰宇, 等. 入口溫度對換熱器污垢熱阻的影響及其修正[J]. 化工自動化及儀表, 2014, 41(10): 1173~1176.
[4] 陳惟岐, 蔣京頤. 油田摻水集油系統的高頻防垢[J]. 油氣儲運, 1996, 15(1): 9~10.
[5] 譚德坤, 劉瑩. 壁面粗糙度效應對微流體流動特性的影響[J]. 中國機械工程, 2015, 26(9): 1210~1214.
[6] 周曉, 蔡曉君, 宋文龍, 等. 乙烯裂解蒸汽發生機組換熱器油垢組成及結垢機理分析[J]. 石化技術與應用, 2015, 33(2): 154~158.
[7] 楊曉良. 換熱器清洗技術[J]. 清洗世界, 2010, 26(8): 14~20.
[8] 周曉, 蔡曉君, 劉湘晨, 等. 熱交換器污垢形成機理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 石油化工設備, 2014, 43(1): 84~88.
[9] 劉志琨, 王志榮, 陶漢中. 換熱設備污垢研究進展[J]. 化工進展, 2011, 30(11): 2364~2368.
[10] 劉坐東, 陳洋, 王景濤, 等. Ca2+環境下水質參數變化對板式換熱器鐵細菌微生物污垢的影響[J]. 化工進展, 2016, 35(10): 3344~3349.
[11] 吳同鋒, 蔡曉君, 劉湘晨, 等. 常用換熱器清洗技術及選用 [J]. 化工機械, 2016, 43(3): 268~271.
[12] 周曉. 乙烯裂解車間換熱器在線清洗技術的研究 [D].北京:北京石油化工學院, 2015.
[13] 張仲彬, 謝飛帆, 董兵, 等. 板式換熱器內顆粒污垢表面分形特性 [J]. 化工機械, 2016, 43(2): 157~161.
[14] Greifzu F, Kratzsch C, Forgber T, et al. Assessment of Particle-Tracking Models for Dispersed Particle-Laden Flows Implemented in OpenFOAM and ANSYS FLUENT [J].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Computational Fluid Mechanics, 2016, 10(1): 30~43.
[15] 蔣振超. 基于卡門渦街原理的管式換熱器振動分析 [J]. 現代制造, 2015,(27): 133~134.
[16] 賀俊杰, 魏志輝, 劉衛. 基于ANSYS-CFX的換熱器殼程流場的數值模擬研究[J]. 北華航天工業學院學報, 2016, 26(1): 9~11.
BuildingExperimentalRigforOn-lineCleaningofHeatExchangers
ZHOU Mei, CAI Xiao-jun, YANG Er-shuai, WANG Li-ping
(CollegeofMechanicalEngineering,BeijingInstituteofPetrochemicalTechnology)
An experimental rig for on-line cleaning of the heat exchanger was constructed to ge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position state of the fouling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heat exchanger, including the certai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luid velocity and the fouling deposition. Simulation with FLUENT software proves this conclusion once again. Experimental analysis and software simulation show that, changing material’s flow rate within the heat exchanger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there can affect the fouling rate of the heat exchanger. Altering the structure of heat exchanger’s baffles to reduce fouling deposition was proposed.
heat exchanger, fluid, deposition rate, numerical simulation
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32010)。
周梅(1993-),碩士研究生,從事化工設備研究設計工作。
聯系人蔡曉君(1963-),教授,從事化工設備研究設計工作,caixiaojun@bipt.edu.cn。
TQ051.5
A
0254-6094(2017)05-0541-04
2016-11-25,
2016-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