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峰
中國漁船為何被厄瓜多爾罰款判刑?在禁捕區裝運鯊魚也違法
◎王琪峰

厄瓜多爾民眾上街游行抗議非法捕撈鯊魚
8月13日,一艘中國冷藏運輸船在厄瓜多爾加拉帕戈斯海洋保護區內,被當地執法人員扣押。加拉帕戈斯國家公園指控,該漁船違法占有及運輸雙髻鯊、絲鯊、長尾鯊、灰鯖鯊等海洋保護區內禁止工業捕撈的品種。8月27日,該船包括船長在內的20名船員在厄瓜多爾被判處1至4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并被罰款590萬美元。網上傳聞,該事件在厄瓜多爾當地引發抗議,有激進人士穿上印有“Save a shark,eat a Chinese”(救一頭鯊魚,吃一個中國人)的T恤,導致在厄瓜多爾的華人連門都不敢出,華人旅游者膽戰心驚。事實真相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據英國路透社報道,8月13日,英國查爾斯·達爾文基金會海洋生態學家佩拉約·薩利納斯剛剛結束為期12天的科考活動,搭乘加拉帕戈斯國家公園的巡邏船踏上歸途。他在清晨6點時發現,有漁船出現在距厄瓜多爾主島以西960公里處的加拉帕戈斯海洋保護區內。根據厄瓜多爾法律,該片海域內禁止從事魚類的捕捉、交易和運輸。這條約91米長的漁船懸掛著中國國旗,名為“福遠漁冷999”。報道稱,在喊話未獲回答的情況下,薩利納斯先是與厄瓜多爾海軍人員試圖乘充氣艇進行追趕,可是速度不夠快追不上,遂與加拉帕戈斯公園管理處取得聯系,出動海軍直升機和海岸警衛艇,漁船最終被攔截。
登船檢查發現,該船上的6只冷藏貨柜有的幾乎裝滿了魚,而從航海日志上得知船上共裝載了300多噸魚獲,其中大多數是雙髻鯊,還包括絲鯊、狐形長尾鯊和灰鯖鯊等,有6600余條鯊魚,屬于禁止工業捕撈的魚類。當地媒體稱,這是有史以來查獲量最大的一條非法捕撈漁船。
8月27日,包括船長在內的20名船員,在厄瓜多爾的圣克里斯托瓦爾法庭接受審判,雖然該船未直接從事捕撈作業,并且有證據表明貨物是從公海上的另外兩條漁船獲得的,但由于有接收和運輸非法漁獲物的罪名,還是被判為期1到4年不等的監禁,并被處以59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896萬元)罰款給加拉帕戈斯國家公園,用以修復遭到破壞的海洋生態系統。

8月25日,厄瓜多爾民眾上街游行抗議非法捕撈鯊魚。
當地時間8月28日,厄瓜多爾環境部披露了更多細節:涉事漁船上的瀕危鯊魚是從兩艘臺灣船只上收購的;涉事的福遠漁冷999號漁船將被拍賣,拍賣所得將歸厄瓜多爾加拉帕戈斯國家公園所有。
厄瓜多爾是2016年3月20日宣布成立加拉帕戈斯海洋保護區的,總面積達4.7萬平方公里的保護區覆蓋了加拉帕戈斯島及周圍1/3的水域面積,而此前僅島上的陸上區域處于保護區范圍。加拉帕戈斯島是世界七大潛水區之一,被譽為“活的生物進化博物館”。1935年著名科學家達爾文正是到此考察之后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假說。1968年加拉帕戈斯國家公園成立,1978年該島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巨龜、大蜥蜴等獨特物種舉世聞名。
加拉帕戈斯海洋保護區位于寒暖流交匯之地,南部的秘魯寒流與北部的赤道暖流共同孕育了豐富多樣的海洋生物。從種類上看,有近20%的種類是其他地方沒有的;從數量上看,平均每萬平方米水域的魚類資源高達17.5噸,比魚類資源豐富度排第二位的哥斯達黎加科科斯群島國家公園多出一倍。特別是達爾文島與沃爾夫島附近水域,由于地處鯊魚季節性遷徙的海上通道,成為世界上鯊魚最密集的區域之一,從遷徙性的雙髻鯊到礁鯊,各種鯊魚經常出沒。
全球鯊魚有近500種,在海洋生物鏈中處于頂端位置,對維持整個海洋生態體系的平衡具有關鍵作用。比如美國夏威夷的科學家曾發現,虎鯊的作用跟草原上的狼類似:虎鯊獵食海龜,而海龜以海草為食,如果虎鯊數量減少,海草就可能急劇退化,使整個海洋生態受到破壞。目前全世界超過1/4的鯊魚種類瀕臨滅絕,繁殖率低,其主要的生存威脅來自人類。

加拉帕戈斯海洋保護區是世界上鯊魚最密集的區域之一
設立加拉帕戈斯海洋保護區,當然可以為人類的后代能看到多樣的鯊魚提供保障,可這并不是唯一的好處。據美國國家地理協會駐會探險家安立克·薩拉等人測算,受日益繁榮的觀光旅游業和頗受歡迎的潛海體驗項目的驅動,加拉帕戈斯海域每頭鯊魚一生產生的經濟價值可達54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565萬元)。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頭死去的鯊魚只能給捕撈者帶來200美元(約合人民幣1320元)左右的收入。海洋旅游業為加拉帕戈斯島創造了1/3以上的就業機會,每年帶來的經濟收益可達1.7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1.75億元)。
此外,由于對大片水域實行禁捕,魚類繁殖數量大增,產生溢出效應,漁民在禁捕區域之外就容易捕撈到更多的魚,這無形中增加了漁民的收入。鯊魚如此“金貴”,禁捕意義不言而喻,當地人對此次查獲大量鯊魚感到十分憤怒,甚至有人示威抗議,與鯊魚對當地的重要作用不無關系。
2013年2月,中央對各級政府發布指示,要求官方會議不得消費高價食材,其中包括魚翅,也包括用其他被捕殺的受保護物種烹制的特色菜肴。同年9月,香港開始禁止本地官員在公務宴請中食用魚翅,以“體現港府對推動綠色生活及可持續發展的承諾”。應該說近年來,中國政府環保力度不斷加大,國人環保意識提高,都是不爭的事實。此次事件發生之后,許多海外華人發起活動,紛紛公開表示“我是華人,我不吃魚翅”和“我是華人,我拒絕非法捕撈”。
鯊魚翅僅占鯊魚體重的5%,而人類對鯊魚的利用不僅限于魚翅。冰島、泰國等地的鯊魚肉小吃十分有名;鯊魚軟骨和魚肝油作為重要原料被用于制作骨骼關節保健品和化妝品,出現在眾多國際大牌商品的貨架上;在一些東南亞國家,對鯊魚皮和魚鰭加工后進行售賣也并不鮮見。而另一方面,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紐約、華盛頓等地頒布“禁翅令”之后,絕大多數當地華人食客都轉而以干貝、燕窩等“素魚翅”代替真品。把鯊魚數量的減少全歸罪于華人和魚翅宴并不妥當。
非法運輸鯊魚事件在網上發酵后,網絡流傳的一張圖片上,幾個外國人穿著白色T恤,上面確實印有“Save a shark,eat a Chinese”字樣,且印有雙髻鯊的圖形。但筆者搜索了各類新聞并未見此報道,筆者認為這并不能充分確定就是當地人的反華行為。據法新社報道,8月25日確有厄瓜多爾民眾上街游行抗議非法捕撈,手舉標識牌有的用中文寫上“請停止捕殺鯊魚”。
8月31日,我駐厄瓜多爾大使王玉林接受厄瓜多爾國家通訊社安第斯通訊社的采訪時表示,這不是一艘捕魚船,而是一艘運輸冷藏船,因此不存在非法捕撈行為。根據掌握的信息,中方船員有證據證明船上貨物是在距離加拉帕戈斯群島1000公里外的公海上,從其他兩艘船上獲得的。在瀕危物種保護問題上,中國政府對參與瀕危物種及其制品的非法交易活動持“零容忍”態度。如通過調查證明這艘船上的貨物存在違法行為,中國政府將依照國際法和中國相關法律予以嚴懲。

加拉帕戈斯海域每頭鯊魚一生產生的經濟價值可達540萬美元
不過話說回來,為了避免更多類似的誤解或指責,其實我們能做的事還有很多。
比如,從立法層面對鯊魚等大型珍貴魚類進行保護。目前世界各國立法對鯊魚進行保護大體上有三類。一類是禁捕鯊魚,比如從2010年起,馬爾代夫立法全面禁止捕撈鯊魚;另一類是禁止鯊魚類產品的交易,比如從2011年起,巴哈馬不僅全面禁止捕鯊,還禁止一切鯊魚產品的銷售和交易;還有一類是禁止對鯊魚進行分割出售或處置,比如阿根廷立法規定,從2009年開始,禁止保留魚翅而拋棄鯊魚尸體其他部位的行為。智利、哥倫比亞等國也規定,捕撈上岸的鯊魚必須保持魚翅與魚身的自然連接。《養護大西洋金槍魚國際公約》《地中海魚類保護公約》等區域性國際海洋立法要求,對鯊魚的利用必須是完整的,并規定對首次捕撈上岸的鯊魚,魚翅部分的重量不得超過鯊魚總重量的5%。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我們應該引導更加科學理性的消費習慣。鯊魚在深海中需要依靠肝臟中大量的油脂保持浮力,沒想到卻成了人類的目標。“吃鯊魚制品不會得癌癥”可能是售賣鯊魚軟骨素、魚油最大的噱頭。可事實卻是,包括美國癌癥協會、美國食品藥品監管局、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在內的知名機構,對其抗癌效果都持否定態度,甚至在2000年,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還曾對某家做此虛假廣告的銷售公司罰款100萬美元,并禁止該公司以抗癌藥品名義銷售此類商品。多項研究還表明,鯊魚軟骨素、魚油對治療關節炎并無特效,反而顯示人類食用后會增加重金屬中毒的風險。

福遠漁冷999號漁船共裝載了雙髻鯊、狐形長尾鯊和灰鯖鯊等6600余條鯊魚
對海洋漁業資源開發也應轉變思路,在現有的休漁期制度基礎上,探索更加可持續的發展新模式。美國國家地理協會駐會探險家安立克·薩拉,于2008年發起了“原始海洋計劃”,與企業、NGO等一起,截至目前,已經說服多個國家政府劃出總面積超過200萬平方公里的禁捕海域。
愿有更多人保持一份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走出一條保護與合理利用的新路。

涉事的福遠漁冷999號漁船將被拍賣,拍賣所得將歸厄瓜多爾加拉帕戈斯國家公園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