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衛娟
日前,垂楊書院攜手嘉華旅游成功啟動“嘉華講堂”,這是垂楊書院在濟南成立的第二個民間講堂。打造公益性的“嘉華講堂”,是一次詩與遠方的深度握手,體現了民間機構和民間學人的歷史自覺和文化擔當。
垂楊書院是2016年3月由濟南民間學人張期鵬等幾位萊蕪老鄉共同發起成立的一個集藏書、研究、交流、講學于一體的民間文化機構。今年以來,垂楊書院著眼于搞好文化普及和打造精神高地,已經與中澳文化交流中心舜耕基地在陽光舜城聯合成立了“舜城講堂”,重點進行公益性讀書交流、新書發布、小型講座和書畫、收藏展覽。剛剛揭牌的“嘉華講堂”,將重點舉辦高端的文學和文化藝術講座,計劃每年推出一部《垂楊書院“嘉華講堂”演講錄》。同時,垂楊書院、嘉華旅游和山東省散文學會還將聯合推出“嘉華文叢”。
可以想見,嘉華講堂將成為濟南文化界的又一地標,具體大濟南的精神長相,生動老泉城的文化生態。
“嘉華生詩意,垂楊有大美”
“嘉華講堂”成立當日,可謂群賢畢至。著名作家、中國作協副主席、省作協主席張煒先生,著名學者、省作協副主席李掖平先生,著名作家、省散文學會會長王樹理先生等出席并講話。宋遂良、劉增人等20多位省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發來賀信賀電,楊楓、鄭訓佐、鄭向農、傅合遠、吳建軍等書畫家贈送書畫作品。來自全省的學者、作家、評論家、藏書家、出版界人士以及文學愛好者近百人參加了揭牌儀式。
張期鵬代表主辦方發言,表示嘉華講堂不辦則已,要辦就要辦最好的一個講堂。張煒先生在講話中談到,嘉華講堂應該是一個“文化的勝地、文學的勝地” 。他相信這個講堂一定會辦好,辦得有內容、有水準、有深度。李掖平先生認為,只要有這么一批人在孜孜不倦地追求文學的夢想和文化的遠方,那么,我們就有理由相信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的不斷繁衍,文化和文學的永恒。揭牌儀式后,“嘉華講堂”正式開講,文學評論家、山東師范大學教授張麗軍先生以《張煒的文學世界》為題,為與會者奉獻了一場精彩的公益文化講座。
當日盛況,讓人想起400多年前萊蕪的“垂楊書院”。
明代隆慶年間,萊蕪出現了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所書院——垂楊書院。因建在孔子觀禮處,又名觀禮書院,為時任萊蕪知縣傅國璧創立,位于口鎮垂楊村。它是一位熱愛文化、敏于政事的地方官員為政一方的歷史印記。當時,傅國璧還捐出俸銀20兩和受上級表彰獎勵的勸禮銀8兩,加上募捐,共得到86兩銀子,300石谷子。他用這些捐助在春秋時期孔子觀摩季札葬禮處購置居宅一所建立書院,施行其 “觀乎人文而化成天下,汲乎變魯,至道之心,隨處發見”的理念。
垂楊書院很快在萊蕪形成影響,士子們爭相前來學習。授課時,傅國璧說:“環垂楊而觀聽者童冠十余人,余亦欣然指授圣人之禮,明其所向,使人知自觀矣焉。諸士子涌涌,以為奇遇,其俊者數十輩,爭欲從觀禮處頌習圣賢之書,以助化成天下之志,詎曰禮云乎哉?”
在孔子觀禮處,在圣人學習之處建造書院,孺慕思齊之意顯然。在某種意義上,垂楊書院之于萊蕪,是一處永遠的文化豐碑。垂楊書院不僅教授生員,培養科考人才,進行學術交流活動,而且還是紀念先賢、緬懷文化偉人的活動場所。張期鵬等幾位萊蕪老鄉在濟南成立“垂楊書院”,不僅是因為濟南的“家家泉水、處處垂楊”與“垂楊書院”的巧合,更是希望將孔子觀禮與傅國璧辦學的文化傳統繼承發揚,為今人提供精神指引和文化支撐,幫助重構國人的精神世界和現實生活。
從成立之日起,垂楊書院始終秉持民間、純粹、公益的理念,收藏各種文史圖書40000余冊,其中名家簽名本2000余冊,已經成為濟南一個初具規模、特色和層次的藏書之所;創立民間性質的“張煒研究資料中心”,搜集著名作家張煒先生的各種著作版本和研究資料5000多種,并在著力編輯大型的《張煒研究資料長編》。著名學者劉增人先生這樣評價:垂楊書院收藏張煒先生著作,各種版本堪稱齊備,是國內一絕!書院主人們以個人之力,為中國、為山東搜羅整理了如此可觀的文化史料,也是山東文化界的翹楚,值得學界珍重表彰!
同時,垂楊書院積極開展文化交流活動,舉辦了張煒新著《陶淵明的遺產》座談會等具有相當學術水準的講座、活動;接待了著名作家張煒、邱勛、劉玉堂,著名詩人桑恒昌,著名學者王春瑜、孔范今、朱德發、宋遂良、劉增人,著名書畫家楊楓、鄭向農、李學明、吳建軍,臺灣文史名家柏楊長子郭本城等許多大家名家。每有活動,“則士子涌涌,以為奇遇”。
不長時間,它在濟南做出了氣象,并輻射周邊,已經成為一處頗具影響力的文化地標、一個群體的精神飛地。它給同好們添加了彼此識別的精神ID,具體了大濟南的精神長相,生動了大齊魯的文化生態。
文化自信,為我們提供文化定力,構建既有文化積淀又始終生機勃勃氣象萬千的精神家園。我們的民族文化,承擔著給子孫后代進行靈魂建設、精神指引的使命,它必須是一個鮮活有機、不斷吸納的生命系統。要保持這個系統的活力與健康,必須有眾多的文化個體、團隊以極大的使命感承擔起傳承、發揚、活躍民族文化的責任。在這一點上,張期鵬與垂楊書院,有大美、成大善。
“矜其鄉賢、美其邦族”
據張期鵬介紹,垂楊書院大概有5000多種張煒的書籍以及研究資料。張煒先生的簽名著作500多種,李心田先生的簽名著作60余種,邱勛先生的簽名著作30多種,袁世碩先生的簽名著作10多種,朱德發先生簽名著作30多種,著名翻譯家、學者、作家、畫家高莽先生的簽名著作80多種,其他現代作家簽名著作若干。書院向張煒等文化名人致敬,不是向個人致敬,而是向文化致敬。因為這些文化名人和他們的著作,代表的是山東、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成就。
中國傳統上尊重鄉賢文化,“矜其鄉賢、美其邦族”,是一種文化自信,也是一種文明積淀和傳承。鄉賢文化是一個地域的精神文化標志,張期鵬在這個領域深耕多年。
他和同仁創辦了濟南濼源文化沙龍,組織純公益的文化交流活動;他還參與創辦濟南地域文化民刊《濼源》,并組織作家們進行采風、文學交流等活動。濟南、萊蕪分屬于齊文化、魯文化兩個文化體系,張期鵬在兩個地域、兩種文化中如魚得水,快意暢游。
2012年,萊蕪一中建校60周年,因為對萊蕪文化傳承和發揚上的突出貢獻,張期鵬作為代表發言。他在一些公益講座中,也常常選擇“文化傳承與讀書人的責任”作為題目。在他看來,用好業余時間讀書、寫作、做文化活動,不僅僅是個人的修齊,更是為整個社會更加美好、更有文化氣息而努力。對于一個共產黨員和公職人員來講,也是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
萊蕪,雖有邑落荒蕪之言,但孔子來觀禮,傅國璧建書院。關注故土文獻整理,發揚故土學養優長,一向是中國文人的傳統。那么,作為一個現代文化學者,該為這片土地做些什么呢?多年來,他寫了一系列“矜其鄉賢、美其邦族”的文章,匯集成一冊描寫萊蕪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的《啊,萊蕪……》,為傳承和弘揚萊蕪文化努力。
因為關注萊蕪文化,他結識了萊蕪籍著名詩人呂劍。為了這一重要的地域文化符號不至湮沒無聞,他編著了《呂劍書影錄》,用一種獨創性方式全景再現了一個文化前輩的學術一生,是呂劍先生一生文學成就的信史。這部書,對呂劍先生20多本詩文集進行了介紹,從出版時間、出版社以及該書的來路說起,對書的寫作過程、主要內容以及精彩語句,一一評點。劉玉堂先生這樣評價:從遺忘到想起,從模糊到相對清晰的工作就是傳承。傳承,是為了夯實傳統與地域文化的基礎,也是一個地方整體文化素養的標示與展示。
“高貴的苦難”
《呂劍書影錄》集書影、書話、傳記、評論于一體,被認為是挖掘、整理地域文化的一種創新。成書后,張期鵬一鼓作氣又創作了《吳伯簫書影錄》《王毓銓書影錄》。三書合為《萊蕪現代三賢書影錄》,于2013年被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并獲得了當年“劉勰文藝評論獎”。
呂劍、吳伯簫、王毓銓作為20世紀萊蕪的文化地標,代表著萊蕪文化這一個世紀的輝煌。《萊蕪現代三賢書影錄》,是張期鵬在學術上的一所“垂楊書院”,奠定了他在學術界的地位。
著名學者湯貴仁先生對張期鵬的故土文化研究給予盛贊:鄉梓文化是家族文化的根基,民族文化的搖籃。張煒先生這樣評價:前一代人的勞動是不滅的,所以他們的精神也不滅。他們的工作成果放在那兒就是最好的感召物,我們面對著他們,就像面對著教誨我們的長者本身。誰沒有閱讀和領略思想和藝術的至為寶貴的經驗?無論是深刻的思想還是美好的藝術。它的神秘射線一旦擊中了你,那種最初的震顫就會讓你一生記住。
張期鵬被這樣的神秘射線擊中后,被前人的工作成果感召后,真正走出了小我之境。他首提的“萊蕪現代三賢”,已經成為萊蕪文化的新的宣傳名片。他還牽頭聯系、參與了“萊蕪現代三賢”電視文獻紀錄片的拍攝。
這樣的文化旅程,他一走多年。為了收集作品、研究學術,他成了舊書攤和孔夫子舊書網的常客,也成為老學者們的忘年之交。在這樣的交流中,著名翻譯家、學者、作家、畫家高莽先生進入了他的視野。在拜訪了年近90的高莽先生后,他再次發愿并完成《高莽書影錄》。這本書,包括了高莽近70年著、譯、編的各種著作,并配以插圖、高莽手訂的生平簡述、高莽研究資料及著述簡目,可以說是高莽一生學術生命的總結,是目前關于高莽翻譯、研究、寫作、繪畫生涯的最全的資料匯編。它不是一般的書評,而是一種特別的書話,契合了唐弢關于書話的標準:“要包括一點事實,一點掌故,一點觀點,一點抒情的氣息”。有煙火氣息,也“給人以知識,也給人以藝術的享受”。
這本書和高莽,讓張期鵬真正感受到文學這種“高貴的苦難”,更深入地走進了文學的世界和作家的心靈。
張期鵬出生于萊蕪張家洼村,家族素有耕讀之風。童年的他每每走過村里藏書人家的大門,總要駐足片刻,似乎能隔空感受到那縷神圣。如今,在文化地理上,他的著作、垂楊書院,也不斷給予他人足以銘記一生的“最初的震顫”。誠如宋遂良所言:“一室圖書自清潔,百年文史足風流。”亦誠如張煒所言:“最是濟地秋月朗,非同一般讀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