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文彬
新世紀以來,中國銀幕上鮮有醫療題材的電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要“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作為黨的十九大獻映影片之一,《你若安好》是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等出品的醫療題材電影,面向全新的醫療職業領域——全科醫生。該片由劉抒鵑執導,趙葆華編劇,保劍鋒、隋源主演,10月17日上映。
在劇本創作中思考醫療改革
《你若安好》講述了女主角金閃閃作為全科醫生規培生,在實踐中不斷成長的故事。影片關注時下醫療行業的突圍、變革以及白衣天使們的新困境新命運新選擇,故事涉及大量醫療改革、醫患關系等話題。
談起創作感悟,編劇趙葆華感慨道,“此次不光寫劇本,甚至還在思考醫療改革的突圍之道。”創作《你若安好》的劇本初衷,是因為他及周邊人所遭遇的“看病難之痛”,而這也是大眾關注的普遍性社會話題。不過在主創們深入醫院了解真實醫療情況后,趙葆華告訴《綜藝報》,原先“患者難以承受看病難之重”的想法發生了轉變。他發現大量醫生每天看診病人數量達到80個,還有手術、查房等工作,工作強度之大導致醫生基本沒有正常的家庭生活,對比歐美發達國家的醫生每天8-10個病人的工作量,才是真正的“難以承受治療之重”。因此,《你若安好》的劇本內核為“兩個難以承受之重”。趙葆華意識到醫療改革必須強化基礎醫療,將醫療重心下移培養全科醫生,因此劇本面向了“全科醫生”這一全新的角度。導演劉抒鵑補充道,“影片的角度恰巧與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發表的以基層醫療為重點的重要講話精神相契合。”
作為主旋律電影,《你若安好》為了讓觀眾真正認同影片的立意,在創作時將主流價值觀進行了藝術化的轉換。 “《你若安好》中金閃閃的成長歷程沒有進行詳細陳述,而是選擇新鮮角度推向‘極致美學,在生與死的面前考驗醫生與患者的情感,在情感變化中自然而然塑造出醫生的正面形象。” 趙葆華說。
醫療專業性的影像轉化
劉抒鵑坦言,拍攝《你若安好》最困難的是將醫生狀態轉化為影像,這一轉化過程不僅涉及嚴謹的醫療知識,還包括醫生日常的專業狀態。
“把控專業性與藝術性的準確度是此次創作的重點。”劉抒鵑介紹道。《你若安好》在醫療專業性的影像轉化上,重點體現于周玉蓮老太太這一病例。“周玉蓮入院時表現為陳舊性心梗,很多人都在質疑,為什么不馬上進行手術?所以為保證醫學的專業度與科學性,情節中加入了病人還伴有其他復雜心臟疾病等外延因素。”劉抒鵑認為,只有醫學可信度高了,才能讓觀眾更關注人物的情感。“此時加入兩位醫生由于病患治療方案發生分歧的片段,使影片產生了有力的戲劇沖突。”
劉抒鵑還表示,醫療題材影片的重點不在于對復雜病例的探討,而是應該通過病人來表現醫生,表現醫務工作者的事業、生活,以及身為醫者的仁心、對工作的忠誠與熱愛,“如果探討復雜病例,就拍成了專題片”。
《你若安好》除在醫療專業的影像轉化上下了功夫,在主旋律電影如何藝術化地表現上也做了探索。一是在主人公設置上,人物形象不是一味的高大全,有情緒的高低起伏,也有內心的焦灼、掙扎,甚至對自己的懷疑。二是把人物放到和普通人一樣的高度而非人為拔高,展現了真誠的醫生形象。劉抒鵑進一步介紹,此次在影片節奏、用鏡頭講故事的方式方法上,也有意識地進行了一些探索。“加快影片節奏,按照半商業片的方式來講故事,并特意采用了一些飄忽、不穩定感的運動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