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一鳴
繪就偉大夢想新藍圖,開啟偉大事業新時代。10月18日上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習近平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了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大會從10月18日持續至10月24日。黨的十九屆一中全會后,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于10月25日同中外記者見面。
為全方位、多層次、全景式報道黨的十九大盛況,中央電視臺積極發揮融媒體報道優勢,統籌調配全媒體傳播資源,“三微一端一平臺”碎片化跟進大會資訊、線性式接力時政報道、螺旋式聚焦主題主線,全力確保黨的十九大宣傳報道及時、準確、權威。中央電視臺投入綜合頻道、新聞頻道、中文國際頻道及中國國際電視臺各外語頻道共計8個頻道進行現場直播,同時通過央視VR云平臺、融媒體矩陣同步報道。
全國各級廣播電視機構、中央重點新聞媒體也同步轉播了中央電視臺的直播節目。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英國廣播公司(BBC)等世界主流媒體及百余家境內外視頻機構轉播或部分使用了中央電視臺的節目信號。
據CSM媒介研究全國網數據統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會收視率3.43%,市場份額48.63%,中心城市收視率3.9%,市場份額49.73%,共有2.23億觀眾通過電視收看。其中,央視并機收視率2.18%,市場份額30.94%,中心城市總收視率2.21%,市場份額28.17%;央視新聞新媒體端微博閱讀量超2.7億,同時在線觀看人數超2010.9萬,數億觀眾通過央視融媒體矩陣窗口同步收看了黨的十九大開幕會的現場實況。
周密部署強調“技術革命”
制播優質公共信號
黨的十九大宣傳報道期間,中央電視臺啟用光華路辦公區全高清制播生產線,以主演播室C05為依托,復興路辦公區新聞生產線為輔助,負責承擔黨的十九大開幕、閉幕及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等重要時政直播報道任務。
一是細化完善安播方案,確保轉播絕對安全。轉播團隊對直播場地多次踏勘,周密詳盡地規劃轉播方案;技術部門組織實施多次安全播出應急演練,對可抗隱患因素及時排查、堅決規避。人民大會堂前方團隊同復興路、光華路兩址密切溝通配合,窗口時段精準把握,為導播切換預留“空位”;對節目編排提前規劃,為突發事件儲備預案;對單邊點位連線及時“排隊”處理,確保重要時政轉播時段訊道信號質量優質不受干擾。以最高標準、最嚴要求、最實舉措,將安全播出貫穿黨的十九大宣傳報道全過程。
二是首次使用全高清制播,為全球提供優質公共信號。此次黨的十九大開幕會直播,是中央電視臺首次在黨代會直播報道中全機位、全流程使用高清16:9攝影構圖,具有一定的技術突破和創新意義。16:9的攝影構圖使得人民大會堂、主席臺及觀眾席的全景呈現視野更加開闊寬廣,關系鏡頭信息量更加豐富;廣角鏡頭、景觀鏡頭的呈現氣勢更加雄偉磅礴。
考慮到人民大會堂部分通道場地狹小以及承重等限制,團隊從安全角度出發,使用魚竿式搖臂攝影機、廣角鏡頭、魚眼鏡頭、長焦鏡頭,增強攝影視覺呈現效果、豐富畫面語言信息量,以實現特殊視角拍攝,強化視覺沖擊力。
開幕會電視播出畫面質感更加柔和、清晰度更高、親和度更佳;畫面景深更小、立體感更強,更接近于影視表現的視覺效果,凸顯出廣播電視技術發展的革故鼎新,為境內外媒體提供了高清化、優質化的國際公共信號。
三是融媒體演播形式創新出彩,技術革命亮點不斷。黨的十九大宣傳報道期間,中央電視臺起用光華路辦公區全高清制播系統,以C05演播室為特別節目主演播室,構建單個和多個主持人、互動嘉賓、固定和流動播報為一體的 360°全景式融媒體演播系統,這也是央視首次在黨代會直播報道中使用融媒體演播形式。演播室適應全方位、多景區、多空間、多視點的新聞資訊播報,并可承擔流動、站播、坐播、評論、互動等多形態播報功能。
四是“三微一端一平臺”全媒體矩陣化傳播。央視新聞新媒體推出十九大開幕會特別報道《中國此時此刻》,糅合大會堂前方獨立信號,開設多路新媒體特殊視角,與電視端伴隨式推進,設置“媒體聚焦”“央視幫你問”等互動環節,并根據電視直播即時精切22條“V觀十九大”系列短視頻,截至10月18日互動累計參與量超482萬。央視新聞“微觀十九大”話題累計閱讀量超2.7億,采用移動直播、原創一圖、微短視頻等形式聚焦十九大開幕會、黨代表通道問答、代表團抵京及預備會議期間的重要資訊,在客戶端和移動網焦點頁積極傳播,同電視端形成“同質化信源傳達、異質化融媒傳播”的新特征。
五是設置全新鏡面包裝,貼合宣傳報道總基調。開場采用實時鏡頭過渡+AR(增強現實)虛實結合進場的方式呈現。巨型黨徽佇立演播室核心處,熠熠生輝。
鏡面包裝以“黨徽”為主角標,鑲嵌畫面左角處,并為手語播報預留畫框位置。紅、白、金色系為鏡面包裝主搭配,主標題欄深紅色字幕背景配漸變暗影白色字體,字幕條自畫左貫通畫右;副標題白色背景搭紅色字幕,主副標題搭配白金色雙視窗,鏡面簡潔明了、協調統一、莊嚴大氣。
版權頁延續使用折段式紅絲帶,在漂浮與運動中與“中國中央電視臺”中、英標識交織,演繹出“不忘初心”的執著信念和“繼續前進”的熾誠追求。
“嚴”字當頭 “實”字托底
做精、做響、做亮十九大宣傳報道
黨的十九大召開前的預熱報道期間,中央電視臺始終將“四個意識”化作“政治定力”,將“安全播出”化作“核心保障”,“嚴”字當頭,“實”字托底,確保黨的十九大宣傳報道做精、做響、做亮。
一是將“四個意識”作為宣傳報道“定心丸”。央視自3月27日起組織開展近年來最大規模的集中輪訓,對全臺1472名制片人、科組長、播音員、主持人進行“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的專項學習,進一步強化“四個意識”、提高政治站位、嚴把輿論導向,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絕對權威, 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為黨的十九大宣傳報道工作提供“定心丸”。endprint
二是提前一年“超前謀劃”引領輿論場。央視于2016年啟動“超前策劃”編排策略,將G20杭州峰會、建黨95周年、長征勝利80周年等重大主題活動同黨的十九大報道相互銜接、協調、呼應、對接、互補,進一步鞏固和壯大主流輿論思想,引發全網期待。
精心組織策劃預熱報道、主題主線報道,統籌推進 “聯播頭條”工程、《壯麗航程》《時代新語》《中國影像方志》等重點項目創作,打造“現象級”正能量精品力作。在主旋律和正能量引導下加速推進內外宣并舉、大小屏共振的傳播態勢,集群投放、規模傳播、全景展示,全面覆蓋各媒介重點欄目、重要時段,為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營造濃厚輿論氛圍。
三是持續強化十九大宣傳,確保長流水不斷線。今年起,央視預熱報道持續升溫,《厲害了我的國》《主播體驗勞動崗位》《五城三地看香港》《數字五年》《絲路青年說》等系列報道與春節假日、“一帶一路”、香港回歸20周年等重大節慶緊密貼合,《新聞聯播》等重點新聞時段開播了十九大專欄,互相借力、共同造勢,通過主題主線報道、1+N組合報道等形式彼此串聯,形成會前、會中、會后宣傳報道結構化編排、模塊化集成、邏輯化鏈接、亮點化聚合,確保黨的十九大宣傳報道有條不紊、高潮迭起。
大型融媒體互動節目《還看今朝》與31個省級新聞媒體通力配合,31個地方記者站與各省級電視臺累計投入1500余人,足跡遍布全國300多個地區,啟用7架航拍直升機,架設直播點近150個。采用“1+1”主持播報方式,由一名央視主播和一名當期本省主播搭檔主持,以展現地方發展改革成就和未來五年發展目標為主線,通過直播連線、出鏡報道、蹲點走訪、人物講述等方式,結合臺網聯動、微端視頻碎片化傳播、“三微一端一平臺”同步推廣,體現了中央與地方的資源聯動、全國性與對象性的電視臺結合、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新特征。
四是以創新創優作為創作內核,以優質精品掀起輿論高潮。中央電視臺始終堅持政治家辦臺、新聞立臺和正確的輿論導向不動搖,始終堅持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拒絕泛娛樂、摒棄亞文化、不做純綜藝,以“三性統一”為創作遵循,以“五式工作法”為重要抓手,以“六大創新理念”為源泉動力,堅持節目創作有風骨、內容有氣韻、形式有創新。
中央電視臺著力打造“國家舞臺”,推出一系列符合國家氣場、緊扣時代脈搏的重量級節目。《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奔跑中國》等優質精品節目不斷涌現,以文化性底蘊元素、主流價值觀視角、“國家舞臺”的高度,激發了觀眾對傳統文化、全民健身的參與熱情,掀起了收視新高潮,體現了新聞報道與文藝宣傳的有機平衡,為黨的十九大宣傳報道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與此同時,自今年7月17日起,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財經頻道、中文國際頻道及新聞頻道聯合推出8部系列專題片,分別從深化改革、從嚴治黨、反腐倡廉、依法治國、強軍之路、大國外交、大國工程、初心不忘等幾個方面充分展現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所取得的巨大成效。以鏗鏘有力的政論性語言,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的攝影鏡頭,大量披露的同期聲表述,“體驗式” “紀錄式” “行走式” 的報道方式,描繪出“砥礪奮進”的歷史畫卷。
中央電視臺黨的十九大宣傳報道注重規劃性和條理性,結合旗下全媒體矩陣,構建了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新形態融媒體傳播新格局。著力把握前期預熱、提振升溫、高潮迭起的三重奏,從會前主題主線營造聲勢,到現場直播擴大影響,再到會議期間多頻報道,逐步掀起宣傳報道高潮,力爭做到導向積極、播出安全、內容豐富、特色鮮明,為黨的十九大順利召開提供堅強有力的輿論支撐,奏響主旋律宣傳報道的交響組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