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首席時政觀察員
第14個三農一號文件,滿滿的都是干貨
■本刊首席時政觀察員
■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 “三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是邁入農業強國的戰略之策,涉及面廣,利益相關者眾多,具有世界性、全面性、復雜性、承受性等諸多特點,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有定力、有信心、有能力、有毅力,堅定不移地持續推進,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新要素、新動力。
★為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農業部近日印發的《關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2017年要重點抓好6方面36項重點工作。
★近日,遼寧、甘肅等發布關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對調結構、提品質、降成本、補短板、促融合、可持續等作出全面部署。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刺激農業板塊,2月6日登海種業、敦煌種業等農業股普遍高開,禾豐牧業、天馬科技、萬福生科漲停。
【本文重要信源】
1. 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論學習貫徹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
2. 調好調順調優農業結構——二論學習貫徹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
新春伊始,題為《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的中央一號文件,自2004年起第14次鎖定“三農”工作,一如既往地充滿著時代的特色,代表著當下的訴求,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和頂層設計,提出一系列新思路、新政策、新舉措,滿滿的全是干貨!
“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這是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思路的一個重大轉變。一號文件確定這樣的戰略,主要有三個背景:
第一,基于黨中央對農產品供求關系的重大判斷。
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湖南代表團審議時明確指出,新形勢下,農業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階段性的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定下了基調,提供了重要遵循。
第二,基于當前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當前農業農村發展的內外環境發生了大的變化,出現許多新矛盾新問題,主要是農產品需求升級了,有效供給跟不上;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到極限了,綠色生產跟不上;國外低價農產品進來了,國內競爭力跟不上;農民增收傳統動力減弱了,新的動力跟不上。
第三,基于近些年“三農”工作的探索和實踐。近幾年,我國在農業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雖然開了頭、有進展,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是什么、主要干什么、具體怎么搞,需要在發展目標上再聚焦,在工作路數上再理清,在政策舉措上再加力。
【決策看點】
●對比近五年“一號文件”,中央對電子商務的重視程度持續提升,前所未有。文件提及“電子商務”次數明顯增多。在2017年的“一號文件”中,“電子商務”(含“電商”)共出現8次,2014、2015、2016年出現的次數分別是1、3、5次,而在2013年未出現。同時,文件從更高層次、更廣視角關注電子商務。2017年,“一號文件”專設一節,從多個方面強調“推進農村電商發展”,這是歷年來第一次。
2017中央一號文件50條干貨
1.深入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工程。
2.鼓勵地方建立農科教產學研一體化農業技術推廣聯盟。
3.發展農產品期貨交易,開發農產品期貨交易新品種。
4.實施智慧農業工程。
5.實施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培養計劃。
6.深入推進現代青年農場主、林場主培養計劃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計劃。
7.制定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建設目錄。
8.研究制定促進鄉村旅游休閑用地、財政、金融等政策。
9.實施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
10.開展大型農機具融資租賃試點。
11.盡快制定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的準入和監管辦法。
12.抓緊制定供銷合作社條例。
13.改革農民住宅用地取得方式。
14.積極推動農村金融立法。
15.發展符合林業特點的多種融資業務。
16.開展水權確權登記試點。
17.開展農民合作社內部資金互助試點。
18.做好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貸款試點工作。
19.制定規范各級政府“三農”事權的法律法規。
20.適時修改農民專業合作社法。
21.抓緊研究起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條例。
22.鼓勵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發行債券。
23.繼續開展糧改飼、糧改豆補貼試點。
24.實施優勢特色農業提質增效行動計劃。
25.實施森林生態標志產品建設工程。
26.開展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 ???
27.推進區域農產品公用品牌建設。
28.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創辦鄉村旅游合作社。
29.制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規劃。
30.引導企業爭取國際有機農產品認證。
31.通過村組內互換并地等方式,實現按戶連片耕種。
32.支持農產品電商平臺和鄉村電商服務站點建設。
33.總結推廣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經驗。
34.建設“生產+加工+科技”的現代農業產業園。
35.深入推進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
36.以縣為單位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試點。
37.大力實施區域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行動。
38.建立健全農業節水技術產品標準體系。
39.實施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規劃。
40.擴大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試點范圍。
41.加快建立健全適應農產品電商發展的標準體系。
42.深入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
43.實施快遞下鄉工程。
44.完善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行業標準。
45.實施主食加工業提升行動。
46.大力推廣“生產基地+中央廚房+餐飲門店”、“生產基地+加工企業+商超銷售”等產銷模式。
47.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
48.建設一批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同步改善、一產二產三產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鎮。
49.允許土地占補平衡補充的指標在省域內調劑。
50.擴大以村民小組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涵蓋范圍廣、觸及層次深的一場全方位變革,不是簡單的少種點什么、多種點什么。為此,一號文件提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兩大目標,一是增加農民收入,二是保障有效供給。也就是說,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不成功,要看供給體系是否優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農民是否增收、是否得實惠。
同時,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
需要強調的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還可能會經歷大的陣痛,付出一些代價,但在方向性問題上不能出大的偏差,不能犯顛覆性錯誤,必須守住三條底線,即:確保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農村穩定不出問題。
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當下,如何進一步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兩個思路”:
培育壯大新產業新業態。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推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一號文件對“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作出重要部署,在用地、融資、人才、基礎設施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政策安排。今后,各地要像當年抓鄉鎮企業一樣抓新產業新業態,使其成為農業農村發展新的增長點,成為農民持續較快增收新的動力源,再在農村來一次新的“異軍突起”,讓農村成為引人入勝的天地、農業成為令人向往的產業、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
財政上做好整合和撬動兩篇大文章。整合,就是通過對存量資金進行統籌整合,集中力量把最該辦的事辦好。文件提出發揮規劃統籌引領作用,多層次多形式推進涉農資金整合;推進專項轉移支付預算編制環節源頭整合改革,探索實行“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方式。撬動,就是把有限的財政資金作為“藥引子”,吸引金融和社會資本更多投向農業農村。文件提出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以獎代補和貼息、建立擔保機制、建立風險補償基金、設立各類農業農村發展投資基金、加大地方政府債券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等措施。
【決策看點】
●湖北沙洋首創“按戶連片耕種”完整寫入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沙洋縣首創的“按戶連片耕種”成為全國農村土地改革的“范本”。目前,沙洋縣按戶連片耕種面積85.3萬畝,占全縣耕地面積的89.6%,畝均生產成本降低300元,土地流轉價格由400元/畝升至700—1000元/畝。
●貴州六盤水市“三變”改革被寫入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2014年,六盤水正式推出“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讓村集體、農民、經營主體“三位一體”“聯產聯業”“聯股聯心”,促進了農業產業增效、農民生活增收、農村生態增值。
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與以往抓農業結構調整,既有傳承和延續,更有創新和發展,既要考慮數量上的平衡,也要實現品質上的提升;既要注重結構優化、布局調整,又要著力轉變方式、創新機制,核心是“調”,就是要調整、轉型、融合,關鍵要推進“三大調整”:
調優產品結構,突出“優”字。消除無效供給,增加有效供給,減少低端供給,拓展高端供給。說具體點,種大宗農產品的要瞄準“優質專用”,種其他農產品要瞄準“特色優勢”。文件提出要統籌調整糧經飼種植結構,發展規模高效養殖業,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優化農業區域布局,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調好生產方式,突出“綠”字。推行綠色生產方式,修復治理生態環境,既還歷史舊賬,也為子孫后代留生產和發展空間。文件提出推進農業清潔生產、大規模實施農業節水工程、集中治理農業環境突出問題、加強重大生態工程建設等。
調順產業體系,突出“新”字。著力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促進三產深度融合,實現農業“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升值”。文件提出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推進農村電商發展、培育宜居宜業特色村鎮等。
為確保“三大調整”取得實效,還要強化“兩個支撐”,即:科技支撐,是要適應農業由量到質轉變的大趨勢,創新農業技術體系和技術路線,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基礎支撐,是要補齊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增強農業農村發展后勁,實現發展成果共享。
當前,農業生產受到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壓頂和生產成本“地板”抬升的雙重制約,面臨增加產量與提升品質、庫存高企與銷售不暢、小生產與大市場等多重矛盾。解決這些問題,關鍵是改革,動能在改革,成敗看改革。改革的核心是理順政府和市場關系,實現“三大激活”:
激活市場,用市場的力量發掘農業農村發展潛力。就是“市場定價、價補分離”,關鍵要深化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
激活要素,撬動農業農村資源的市場價值。改革財政支農投入機制、加快農村金融創新、深化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探索建立農業農村發展用地保障機制等。
激活主體,把農村打造成干事創業的熱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激活各類人才到農業農村創業創新。
與以往中央一號文件相比,2017年的文件主要有“三大亮點”:
一是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抓手、平臺、載體方面,
提出建設“三區”“三園”加“一體”。“三區”即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三園”即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一體”是指田園綜合體。
二是在資源配置方面,提出大規模實施節水工程和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允許節約的建設用地,采取入股、聯營等方式,重點支持鄉村休閑旅游養老等產業。
三是在農業主體和人才保障方面,提出積極發展“三位一體”綜合合作、培養鄉村專業人才。其中,一號文件提出要鼓勵高等學校、職業院校開設鄉村規劃建設、鄉村住宅設計等相關專業和課程,培育一批專業人才,扶持一批鄉村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