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滿春
難得人生 “十一儉”
◎文/李滿春
歷史向來是青睞和禮敬節儉者的。早在2001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因公務繁忙,不能給敬愛的父親習仲勛同志過88歲米壽,于是滿懷深情地寫了一封信,信中寫到向父親“五學”,專門講到學習父親“平生一貫節儉,有時幾近苛刻”的儉樸生活。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習仲勛同志重言教、更重身教。吃飯時,掉在飯桌上的飯粒都要撿起來吃掉,吃到最后還要掰一塊饅頭把碗碟上的菜汁擦干凈。正是置身在這樣的家庭家教家風中,習近平同志對自己對妻子,要求更是嚴格。1987年,習近平同志與彭麗媛同志在廈門結婚,只在賓館辦了一桌酒席,答謝同事好友。據當事人回憶,晚飯后,有4位同志到家中小坐,家里沒什么準備,連糖果都是花5元錢臨時上街買的。儉樸、節儉、勤儉持家,是習近平總書記的好家風,是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修身養德的重要源泉。
儉樸、節儉作為中華優秀傳統美德之一,一百多部家訓類專著和230多篇家訓類文章中,多有涉及。特別是在張英的著名家訓《聰訓齋語》中,力推譚子《化書》訓“儉”字最詳,援引其“十一儉”:“儉于嗜欲,則德日修,體日固;儉于飲食,則脾胃寬;儉于衣服,則肢體適;儉于言語,則元氣藏而怨尤寡;儉于思慮,則心神寧;儉于交游,則匪類遠;儉于酬酢,則歲月寬而本業修;儉于書札,則后患寡;儉于干請,則品望尊;儉于僮仆,則防閑省;儉于嬉游,則學業進。”仔細品味“十一儉”,感慨先賢思維縝密、論事周全,從個人嗜好欲望到衣食言行,從交往應酬到干謁請托,從減少僮仆到生活情趣,堪稱是一個全方位的大節儉“路線圖”,即使今天經濟社會發展了,我們仍然要處理好消費和浪費的關系,挖掘和闡發“十一儉”的時代價值和借鑒意義。
著力做到“十一儉”,才有充沛的精力,促進學業,精修德業,勤于事業。作為黨員干部,只有節儉于內,方能勤廉于外。眾所周知,艱苦奮斗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寶貴財富,是革命文化的紅色基因,是無數革命先輩先烈好家風鑄就的“合金鋼”。2015年10月公布實施的《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進一步對“尚儉戒奢”作出強調,列入黨紀黨規的“正面清單”。在關于黨員干部自律規范中,鮮明提出,“堅持尚儉戒奢,艱苦樸素,勤儉節約”。儉樸、節儉,既是好家風的核心內涵,又是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廉潔從政、廉潔用權、廉潔修身、廉潔齊家的道德根基。
古人云:“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意思是說,節儉,是有品德人共同的大德;奢侈,是為惡中的大惡。古今中外,皆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奢靡為害者一,“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兇一吉在眼前”;為害者二,“凡不能儉于己者,必妄取于人”;為害者三,“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儉的孿生兄弟是勤與成,奢的孿生兄弟是惰與敗。節儉是成功者的通行證,奢靡是亡敗者的墓志銘。尚儉戒奢,對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而言,不僅僅是道德品質問題,更是對黨性修養的體檢,是黨紀黨規的要求。顯而易見,節儉是黨員干部的“護身符”,而奢靡則可能開啟黨員干部的“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