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 輝
點燃致富心火 重視“精神扶貧”
□ 劉 輝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在談到脫貧攻堅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是我們黨立下的軍令狀。要選派好駐村干部,保持基層扶貧干部相對穩定,保持工作連續性和有效性。現在所有扶貧地區的領導干部都要堅守崗位,要保證人員的穩定。”總書記這一席話堅定了我們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信心,身在扶貧一線的廣大黨員干部,一定要盡心盡力,不負重托,不辱使命,交出滿意答卷。
很多一線干部在扶貧過程中面臨這樣的無奈;有不少貧困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沒有很強的脫貧意愿,完全依賴幫扶單位和駐村干部。幫扶干部忙得焦頭爛額,貧困戶卻在家呼呼睡大覺。扶貧“養懶漢”已經成為一些地方最為頭疼的問題,亟須拿出實招硬招,花大力氣解決。譬如,有些貧困群眾在得知金融扶貧可以免息貸款后,第一時間是在打聽這些錢要不要還,怎樣能套取資金。有的幫扶單位給貧困戶安排公益性崗位工作,以此來增加收入,他們干不了兩天就主動放棄了,抱怨工作又苦又累,掙的錢還少。有些貧困戶本來有能力自己脫貧,為了達到低保或五保戶標準,寧愿放棄部分收入,故意裝窮哭窮去爭取。種種現象令廣大幫扶人員哭笑不得。如果此類現象得不到很好遏止,長此以往,就會出現貧困戶間爭相效仿,勢必會成為阻礙扶貧工作不斷向縱深推進的“硬骨頭”。
造成“精神貧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發展角度來講,一些家庭由于地處偏遠,與現代經濟和生活狀態脫節,長期處于貧困狀態,因而選擇了消極應對。從教育上看,有些人因為受教育程度不高,綜合素質較低,思想得不到解放,又缺乏脫貧的技能,對當前生活狀況不思改變。從文化上看,部分地區的習俗文化也對貧困人口的觀念產生了一些消極影響,還有一些地區村風村貌總體較差,好逸惡勞、貪占小便宜等不良風氣占上風等等。
除此之外,一些地方的扶貧干部對精神扶貧重視不足,駐村干部因受制于老百姓滿意度和輿論壓力,不愿在這方面多做文章,從一定程度上助長了“精神貧困”的產生。有第一書記反映:“剛剛送走省市明察暗訪,又要迎接縣鄉全方位考核。最重要一條就是貧困戶認不認可、簽不簽字,我們扶貧干部面對這些現象,哪里還敢說?”“不敢說,一說上級就不開心,覺得你在卸擔子;上網也不敢發聲,一發聲大帽子嗖嗖嗖地飛過來,說你脫離群眾啊,說你無視大局啊,說你形式主義不愿為人民服務啊。我們哪里受得起這么多批評?”
總之,造成精神貧困的原因有很多,而且“精神原因所致貧困”比“物質原因所致貧困”更具隱蔽性和傳播性,其危害更大,精神脫貧難度也更長期和艱巨。
如何下功夫推進精神扶貧,為脫貧攻堅固本培元。我認為要做好以下幾點:
1、要從思想上高度重視“精神貧困”。
扶貧必先扶志,廣大扶貧干部必須認識到 “精神貧困”是扶貧攻堅最大敵人,遠遠比物質貧困更可怕, 貧困戶“等、靠、要”思想不破除,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目標就不可能如期實現。換句話講,如果貧困人口自身不努力、不主動、不作為,外力再強,可持續脫貧也是一句空話。廣大黨員干部要積極主動,在這些方面想辦法、動腦筋、出主意,一方面通過加強思想教育,文化宣傳、模范評比、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式方法,引導貧困戶提高思想認識。另一方面,幫扶干部在算經濟賬的同時定要重視精神上的幫扶,在扶貧過程中一定要把做群眾思想工作放在第一位,幫助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千萬不要一味地抱怨,或者認為事不關己,放任其發展。例如在四川大涼山區的某縣,明文放在扶貧工作第一位的不是具體如何幫扶,而是首先向幫扶對象講明“精準扶貧、不養懶漢”。
2、改變扶貧的策略。
“沒有扶不起的群眾,只有不對路的法子。”我們有些地方在落實中央扶貧政策的過程中,盡管做到了貧困戶該得到的一分不少,該享受的政策也全都享受,但因在幫扶過程中不講究方式方法,在政策使用上盲目跟風,采取“霸王硬上弓”,反而助長了貧困戶的“懶漢”思想和占小便宜的心理,可謂越幫越貧、越幫越懶。譬如,在扶貧過程中,一些地方出現了大包大攬,群眾參與度低的問題。有的幫扶單位為了提升貧困戶滿意度,直接給錢給物的問題。有的地方對貧困戶不進行調查研究,幫扶措施制定沒有從實際出發的問題。有的地區對貧困戶隨意變更幫扶措施不管不顧,政策使用不夠精準的問題等等。送錢送物、大包大攬固然讓困難家庭感受到了社會的溫暖,獲得他們的認可,但僅靠這些無法徹底幫他們改變現狀,幫他們走出困境。
3、轉變扶貧觀念。
廣大黨員干部在政策使用上一定要摒棄“速效”思想,要有極強的耐心和責任心,秉持功成不必在我的擔當精神,創新工作思路,在項目安排、資金使用、措施到戶上下功夫,引導他們自己動手。譬如,在實踐中,一些地區通過深入宣傳政策,積極發動群眾,堅定群眾脫貧的信心,點燃群眾致富的理想,號召大家凝聚力量在脫貧路上共同努力。有的地區單位利用干部職工和技術人員的智慧,提供技術支持,提升貧困戶勞動技能,變“輸血”為“造血”,反哺農村、農業,提升農民素質,讓勤干實干成為主流。有的地區通過引導和支持該村能人帶頭發展產業,先行一步,探好路子,再成立合作社帶領貧困戶脫貧等等這些先進經驗成了各地精神脫貧的亮點。
總之,要扭轉貧困人口的不良觀念,必須把思想引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摒除陳規陋習,讓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成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良藥。通過綜合施策、組合幫扶,為貧困戶量身定做針對性強、組合式的幫扶措施,改善貧困群眾的認識偏差和消極心態,讓貧困群眾形成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意識,促成他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和心態的改善。
目前,我國的脫貧攻堅更加注重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對精神扶貧越來越重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扶貧攻堅既要幫助貧困人口改變生活環境,更要努力改變他們的心理環境,幫助他們克服“等、靠、要”思想和安于貧困的消極心態,讓他們從根本上告別貧困,最終實現脫貧致富。
(責編:張靈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