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州市楊家鎮文化站 馮青
雷劇的現狀及保護
文/雷州市楊家鎮文化站 馮青
雷劇是雷州半島特有的一個地方劇種。雖是地方小劇種,但也幾次進京打“雷”,雷震京城。其中雷劇《抓閹村長》還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雷劇《梁紅玉掛帥》女主角林奮,還獲得第19屆中國梅花獎;雷劇《黃飛虎》榮獲第八屆全國戲劇文化獎傳統劇目大獎、音樂唱腔金獎等。2009年成功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0年,雷州市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雷劇之鄉。
雷劇有著300多年的艱辛發展歷程,經歷了“姑娘歌”“勸世歌”“大班歌”“雷劇”四個階段,逐步形成了較為成熟、很具有地方特色的劇種,并在雷州半島廣為流傳,為活躍基層群眾文化生活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深受群眾喜愛。然而,綜觀雷劇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
演出市場不正當競爭現象日趨激烈。主要表現為兩種情況:一是互相壓價(降低戲金),搶奪臺期。雷州半島每年有雷劇演出臺期約4萬場次,而劇團有近200個,平均每團一年演出場次約200場,但劇團與演員的簽約是以一年計的。這樣將近有一半時間是沒有演出臺期的,劇團的生存面臨極大挑戰,劇團的團長們面臨著極大的經濟壓力。所以團長(本地說是班子)就要拼命到處找臺期,有的甚至不顧職業道德,以降低戲金或其他手段搶奪臺期。二是搶演員。雷劇沒有正規的培訓機構,演員大多是現學現演,導致雷劇人才相當缺乏。一些在社會上被公認為的名演員,許多劇團都是用高價搶回,你出15萬元,我出16萬元……這樣互相搶,給一些演員鉆了空子。據了解,現在所謂的女性名演員一般年薪在15—20萬元,男性名演員一般年薪在13—18萬元不等。這樣很自然地形成了一種不正當競爭惡性循環的市場運作模式。
管理工作不到位。雷劇演出市場之所以出現不正當競爭惡性循環的市場運作模式,很大程度上是與管理工作不到位有著密切聯系的。由于管理工作不到位,出現幾種情況:一是市場“準入關”過寬。管理部門對劇團辦證標準不高,也沒有制定具體的考核條件。由于辦證門檻過低,導致劇團過多、過濫。二是管理職能部門對無證經營現象制止不及時,取締不力,嚴重干擾了正常的雷劇市場秩序。據了解,長期在雷州半島演出的雷劇團約200個,而真正證照齊全的不過半,龐大的無證照團體長期從事違規違法演出,嚴重地干擾了正常的雷劇演出市場秩序。三是缺少對演員實行資格考核,缺少對演員實行行規管理,出現了個別演員不受約束,漫天要價。四是管理部門缺少對劇團的有效監管。特別是取消對演出收繳管理費后,文化部門對劇團演出的管理幾乎是放任自流,不加干涉。
藝術水平在不斷下降。雷劇沒有一個正規的培訓學校,許多年輕演員只能是跟班學徒,邊學邊演。由于缺少正規系統的培訓和訓練,演員尤其是年輕演員得不到系統規范的訓練,表演動作不夠規范,基本功不扎實,藝術含量少,表演難免生硬粗糙。久而久之,導致雷劇整體演出藝術水平不斷在下降,影響了觀眾的觀賞興趣,特別是不能培植年輕觀眾的興趣,這就是雷劇發展所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
未能真正邁出改革的步子。雷劇發展了300多年,從雷歌到雷劇,從矮臺到高臺,在雷州半島久演不衰。但是,綜觀雷劇的整體藝術與其他劇種相比,尤其是與京戲、粵戲等大劇種相比,差距很大,這就是雷劇未能實現占領跨區域、跨語種演出陣地的原因所在。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雷劇不敢大膽改革。任何一個劇種,如果不改革創作,哪能吸引觀眾?尤其是我們雷劇,一個地方的小劇種,如果老唱流行腔,人家聽起來是什么滋味?為什么湛江市實驗雷劇團在北京演出的《梁紅玉掛帥》會引起轟動?關健是我們對該劇從臺詞、唱腔、音樂等方面都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創新,才能取得如此效果。雷州市改編的姑娘歌《情義歌》,不也一舉奪得廣東省第四屆戲劇曲藝藝術花會四大金獎?東北“二人轉”為什么轉紅全國?這也是改革的效果。因此,雷劇只有改革才有出路,雷劇只有改革,才能適應觀眾的需要,才能實現自我突破,才能更有機會地實現跨區域、跨語種演出。
雷劇各類人才青黃不接。由于雷劇缺少正規系統的專業培訓學校,雷劇各類人才純粹是土生土長,沒有得到正規學校培訓和訓練的機會。改革開放以來,雷劇發展雖然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勢頭。但是,雷劇發展到了今天,雷劇各類人才似乎出現了山窮水盡的狀況:一是較為突出、備受觀眾喜愛的雷劇演員越來越少,更談不上具有林奮這樣獲得國家梅花獎的著名雷劇演員,雷劇演員“梅開兩度”難以實現。二是雷劇劇本創作人才已經出現斷層,年輕的作者對雷劇沒有興趣,幾個年長作者有的拿不動筆,有的又愁劇本推不出去。所以近幾年來,雷劇團演出的劇本移植的比較多,真正本土雷劇劇本比較少。三是雷劇導演奇缺。雷劇發展到了今天,真正取得雷劇導演資格的沒有。許多劇團只是自編自導,藝術質量很難上得去,影響了演出效果。
雷劇經過了300多年的發展,經歷了多少次的曲折,面臨著多少個困難。但雷劇還是堅強地走下來,并成功地實現了幾次進京演出的夢想,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雷劇的發祥地——雷州,還榮幸地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雷劇之鄉。那么如何加強雷劇的保護?筆者認為:
一是不斷規范雷劇演出市場管理秩序。一要進一步完善市場準入機制,要加強劇團考核,要把劇團考核作為劇團辦證的前置條件,有效地提高辦團質量,促進市場良好發展。二要用制度管理好劇團,堅持經常性的巡查制度,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不斷規范好雷劇演出市場秩序。三要嚴厲打擊無證照演出等違規經營行為。只有建立良好的市場管理機制,完善正當的競爭手段,才能更加有利于雷劇的發展。
二是不斷加快改革的步伐。雷劇要發展,改革必先行。作為一個劇種,不僅僅滿足于本區域、本語種觀眾的觀賞,而是要更多地考慮讓跨區域、跨語種觀眾的觀賞,這才是劇種的魅力所在。而雷劇要實現這種魅力的作用,就必須進行改革創新,要從音樂設計、唱腔創新、臺詞語言,以及燈光布景、舞美設計乃至劇目創作等方面,不斷推進改革力度,這樣才能實現雷劇走出區域,擺脫語言束縛,實現雷劇藝術、觀眾雙贏。
三是要加強雷劇人才的培養。人才是第一生產力。雷劇要發展,必須把人才培養放在第一位。人才培養可分為:政府與社會兩種方式。政府方面要充分利用好雷劇傳承基地,安排一定資金,委托文化部門組織民間職業劇團的演員,分期分批進行一些免費短期班或進修班進行培訓。社會方面是以發動社會力量捐資或各民間職業劇團的業主贊助,由文化部門選派雷劇文藝骨干對各類演職員進行業務培訓。只有不斷加強雷劇人才的培養,不斷為雷劇發展積累人才,才能更好地讓雷劇走得更遠,發展更加充實。
四是要積極爭取政府重視和支持。雷劇作為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它的發展和繁榮必須依靠于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一是政府要積極參與管理,要做好職能部門管理的堅強后盾,切實幫助職能部門解決好管理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二是政府要把雷劇保護工作經費列入各級政府財政預算,確保雷劇有計劃地開展好各項傳承和保護工作,確保雷劇健康有序發展。
雷劇,深深地扎根于雷州半島這塊紅土地上,不但為活躍雷州半島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而且是雷州半島一大重要的文化品牌。但是,綜觀雷劇的發展與其他劇種相比較差距很大,無論是演員的整體素質,演員的表演藝術水平,還是舞美、唱腔設計等等都有待于不斷提高,不斷創新。因此,面對新形勢,新挑戰,雷劇也同樣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只要我們緊緊把握好“大膽改革中求生存,在不斷創新中謀發展”的發展方向,相信有各級政府的支持,有廣大雷劇愛好者的廣泛支持,雷劇的明天一定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