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榮偉
日本退休官員喜“下凡”
◎高榮偉
日本政府的要職往往被一大批年屆五旬的資深公務員占據著。這些人身份顯赫,手握重權,掌握著部門公共資源的分配,擁有較大的政治影響力。不過,因為年齡的原因,過不多久,這批裝束老套的中年人就將成為 “黃金傘兵”的一支——這個雅號緣自日本媒體對政府退休官員到“對口”企業任職現象的稱謂。這個現象,是日本社會所特有的——名曰“下凡”。
退休官員“下凡”的習慣長期遭人詬病,被日本媒體批評為腐敗和利益沖突的源頭。這種社會現象勢必加劇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雖經歷屆日本政府努力糾正,但近些年來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
在日本政壇,官員“下凡”早已成為潛規則。日本官員大多在55歲左右退休,而他們“發揮余熱”的地方多為曾經主管過的領域。由于新崗位與在任時管轄的業務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使“下凡”官員成了香餑餑,再加上政府相關機構的推介,眾多企業競相邀請他們到自己的企業任職。實現再就業后,一些“下凡”官員不僅配有專用辦公室,有的還配有專車,甚至私人秘書。盡管酬勞頗為豐厚,不過,他們的工作倒也輕松自在:“一杯茶,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這就是“下凡”高官上班時的真實寫照,明眼人一看便知,這是典型的“權力期權”變現的腐敗行為。
1998年到2002年,日本的高速公路工程招標,中標企業幾乎都以非常接近政府內定的價格獲得工程:中標率99%的有25件,98%的有 227件,97%的有75件,94%以下的只有4件。專家認為,這種異常現象非常令人懷疑,很可能是“下凡”到這些中標企業的退休公務員搗鬼所致——數據顯示,中標的200家企業中約有300名“下凡”官員。媒體披露,當企業通過“下凡”官員事先探聽到工程的預定計劃和預算后,他們就會以“合法”的形式,向國土交通省和高速公路公團的主管官員分送“政治獻金”。過不了多久,得到“獻金”的官員就會以各種理由向國土交通省的有關部門打招呼,或施加一定壓力。隨后,投標企業準確命中。
2005年6月,日本爆出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起公共建設工程腐敗案。日本檢察機關指控26家公司和8名公司經理涉嫌在2003和2004財政年度,對180份價值710億日元 (約合6.3億美元)的橋梁建設工程招標聯手實施暗箱操作,并將工程合同私分。接受調查的公司經理們承認,日本道路公團的退休官員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表示“拉合同”是這些退休官員受雇于他們建筑公司的交換條件。并且,日本道路公團的官員對此心知肚明。
據報道,一名76歲的原日本道路公團官員因涉嫌一起巨額公共建設工程腐敗案而接受調查。日本《讀賣新聞》指出,這名官員承認,在國土交通省公開招標之前,他就已經“幫助”有關部門內定了中標者。除了這名涉事官員,其他退休官員也曾在交通省官員和競標企業之間“牽過線”,甚至傳遞秘密文件。
早在10年前,日本政府就開始對這種社會風氣叫停。2007年修訂后的日本《國家公務員法》對“下凡”活動提出嚴格的要求。該法第106條規定,禁止公務員要求企業或機構聘用退休同事,同時禁止這些退休人員提供相關信息;公務員不得要求企業或機構為其退休后上崗“預留位置”。此外該法規定,退休后就職私人領域的前公務員,在兩年內不得充當所供職企業的“說客”。
一門心思想樹立個人形象的安倍,企望在叫停退休官員“下凡”一事上有所作為。在其第一個任期的時候,安倍晉三曾經明令禁止為退休官員謀取企業高層職位。然而,偏偏名揚四海的東京證券交易所,在2007年的時候,由于實在缺少“人才”,于是決定啟用原財務省事務次官、時任日本投資者保護基金理事長的林正和,出任其自主規制組織的一把手。
“林正和是非常優秀的官員,但不是證券專家,不精通證券業務,讓他出任東證自主規制方面的一把手,實在讓人‘難以理解’”。《日本經濟新聞》毫不客氣地指出:“此人事安排簡直是讓鐘表的時針開始逆轉。”10余年來,在東證上市的外國企業從127家減少到24家,東京證券交易所之所以聘用林當一把手,原因不用做太多說明。“從表面上看似乎理由是東證缺乏人才,所以才請求財務省事務次官林正和‘下凡’到他們那里當一把手,但問題的實質是,該企業主動把市場運營的權利、責任交給了政府。”當地媒體指出,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東證的頭把交椅,過去一直是為退休官員量身定制的。“多年來,那里的理事長一直是大藏省(現在的財務省)事務次官退休后的專用品。”
為了糾正退休官員 “下凡”風氣,2009年9月29日,時任日本首相的鳩山由紀夫下令,禁止有關部門安排政府官員退休后到有政府背景的機構或公司任職。鳩山指出:“為回應民眾對‘下凡’制度的嚴厲批評,以及力圖縮減行政開支,將立刻禁止政府部門和機構為退休官員安排工作。”
然而,從事態后續發展來看,政府官員退休或退職后到相關機構或企業任職的問題一直未能得到遏制,鳩山政府這方面的立法努力與行政措施收效甚微,“下凡”之風愈演愈烈。日本總務省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政府高官退休后到相關機構或企業擔任要職的有1594人,接收單位多達1285個。文科省向日本最大在野黨民進黨提交相關資料顯示,離職后不足兩個月就在大學等機構再就職的官員,僅在2011年起的5年間就有42人,其中14人離職第二天即實現了再就職。
最近,隨著文部科學省官員“下凡”從事紅頂中介東窗事發,日本負責“教書育人”的文部科學省一夜之間被推入輿論的風口浪尖。據當地媒體介紹,日本政府內閣府 “再就職監視委員會”從2016年開始調查文科省官員違規 “下凡”一事。在接受調查之初,文科省竭力否認有人參與違規“下凡”活動,但調查人員在與早稻田大學方面溝通后得出了相反結論。2017年1月20日出爐的相關報告,證實了文科省內部有人系統性地參與“下凡”活動。調查報告指出,文科省人事課2015年6月向早稻田大學推薦了前高等教育局局長吉田大輔,表示此人退休后可到這所知名學府就職。4個月后,吉田赴這所高校任教授,當時他退休剛剛兩個月。此前,也有報道稱,身為前高等教育局局長的吉田,在退休前1個月親自向早稻田大學提出了申請,而其在文科省曾經主管包括向大學發放補助和入學考試等事項。
調查報告一經披露,立即引發日本政壇巨大震動。為了平息事態,當地媒體報道,日本文部科學省副大臣前川喜平辭職,為吉田大輔“下凡”丑聞領責。
3月30日,圍繞日本文部科學省有組織地介紹退休官員再就業問題,松野博一在記者會上謝罪稱,“我深感失去了國民的信任,將改變文科省的組織作風”。松野博一發表聲明稱,以違反《國家公務員法》為由,對包括8名歷代事務次官在內的37人給予處分。
針對文部科學省事件,有媒體評論稱,文部科學省肩負日本國民教育重擔,向來被外界視為“兩袖清風”“萬世景仰”之垂范。文科省內部高官東窗事發,無異于一次核裂爆性的信譽危機,其一向以斯文之風示人之形象掃地。雖然文部科學省涉事的相關人員一再聲稱,下派官員一事只是出于“志愿者”的初衷,然而事實卻是各路“諸侯”把中介費塞滿了當權人物的腰包,“涉事部門不僅打招呼寫條子,而且在市內還擁有使用國家承擔租金的免費辦公室,并配有女秘書。”聞聽這些內幕,日本民眾直呼“蛀蟲”“蟑螂”!“此乃國賊祿蠹是也!”
更為嚴重的是,文科省退休官員以“天降”方式從事顧問、參事活動,涉事者不只是個人,更有部門牽扯其中。《讀賣新聞》發表專欄評論文章指出,“文科省主管人事部門幾乎人人有份,已經發展成有組織的犯罪。”“大面積官員共享部門資源之利,其體制弊端引人深思。”正如官方調查結論所描述的那樣,“該案不是簡單的一時性問題”,僅文部科學省“下凡”官員涉及的“黑色交易”至少達到數十起,時間跨度之長,涉案人數之多,都非以往此類案件可比。
文部科學省“下凡門事件”無疑是對安倍政權的一大考驗。為了平息事態,事發后安倍政府不但全力應對,還拿出一副“殺雞給猴看”的姿態。早前,首相安倍晉三要求分管公務員制度改革的內閣大臣山本幸三在政府所有部門“同步嚴查”,調查違規“下凡”活動。其發聲之干脆,處理之高效,都令人耳目一新,由此也可以看出該事件對安倍政權的沖擊和影響之深。
在日本經濟面臨瓶頸,政治體制積患成疾之時,“下凡”風能否由現任首相安倍晉三在日本全社會叫停,頗受外界關注。
(摘自《檢察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