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國娟
清純童謠,多彩童年
蔡國娟
每當聽到孩童們用稚嫩的聲音吟誦古老的童謠,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勾起了對童年的眷戀,任時光荏苒,伴隨著成長的童謠依舊是那么親切。從遠古走來的童謠,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民族文化的瑰寶、兒童的啟蒙老師。童謠的學習是傳統文化的傳承,童謠讓童年生活更加充實、更加精彩。
童謠 鄉土文化 游戲樂園
“點點窩窩,蟲蟲做窠……”“搖搖搖,搖到外婆橋……”每當聽到牙牙學語的孩童們用稚嫩的聲音吟誦這些古老的童謠,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勾起了對童年的眷戀,任時光荏苒,日子搖曳,伴隨著成長的童謠依舊是那么親切。
從遠古走來的童謠,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民族文化的瑰寶、兒童的啟蒙老師。童謠的學習是傳統文化的傳承,童謠讓童年生活更加充實、更加精彩。
(一)聽童謠,感受師愛
體現著親情與關愛的童謠,是孩子與成人間心靈溝通的橋梁。剛踏入小班的孩子,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群體,情緒緊張、焦慮,這時,老師就是媽媽,老師就是奶奶,溫柔的目光注視著圍繞在身邊的孩子,用親切的口吻、夸張的動作表演童謠“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吃,下不來,喵喵喵,貓來了,嘰里咕嚕滾下來”,賊頭賊腦的小老鼠、大搖大擺的小花貓,嘰里咕嚕狼狽地滾下來的一連串動作,往往逗得眼角含著淚花的孩子們破涕為笑,情不自禁地跟著老師邊念邊表演,消除了緊張、體驗到了老師的愛。
為了讓小班幼兒盡快適應幼兒園,老師在活動室一角投放了許多絨毛玩具,布置成溫馨的小家,想念媽媽的孩子們在這里抱著娃娃,輕輕哼唱著搖籃曲“小寶貝,快快睡,風不吹,樹不搖,小鳥也不叫……”這時候的孩子就像慈祥的媽媽,安慰娃娃猶如安慰著自己一般,柔美的聲調、親切的歌詞,孩子們仿佛睡在媽媽的懷里,感受著媽媽的愛。
(二)讀童謠,學說話
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從簡單的字、詞慢慢積累起來的,朗朗上口、詞句淺顯而又簡練的童謠是開啟孩子說話的“金鑰匙”。
將一些詼諧幽默、游戲性強或朗朗上口的童謠與游戲、表演、歌曲相結合,能激發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在歡笑聲中不知不覺地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如童謠《丫頭丫》“丫頭丫、打螞蚱,螞蚱跳、丫頭笑,螞蚱飛、丫頭追”,孩子們兩兩合作,邊說邊嬉戲,輕輕松松地練習了“丫”“蚱”“跳”“笑”“飛”“追”這些字。蘇州老童謠《杠鈴杠鈴馬來哉》、《搖啊搖》,句尾押韻,游戲性強,孩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合作表演。
(一)傳統節日感受鄉土民俗
針對孩子們好奇心強、喜歡參與實踐的特點,在每個不同的節日舉行各種慶祝活動:“春節”,孩子們一起貼春聯、包餃子、搓團圓;“元宵節”,孩子們搓元宵、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端午節”,一起包粽子、品粽子、插艾草、系五彩線、編織香囊,觀看賽龍舟活動、聽屈原的故事……孩子們把活動的照片畫成一幅幅圖畫,或是制作成影集,配上童謠,說一說、念一念,其樂無窮。
老師和孩子們還對傳統節日進行了梳理,在活動室的一角開辟了“中國傳統節日坊”,節日坊中,放上配了童謠的節日圖片、節日慶祝的照片、節日中使用到的一些物品,課間活動時孩子們三三兩兩圍聚在這里,欣賞美麗的畫面、說一說快樂的節日活動、讀一讀節日的童謠,童謠是圖片的說明,圖片是童謠內容的展現,童謠與畫面結合,激發了幼兒主動了解傳統節日的興趣。
(二)家園合作增知啟智
《漢書—王吉紀》有一句話: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童謠以各地母語為載體,深深地散發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內容更是豐富多彩,上至天文地理、下至民間生活,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
例如根據氣候現象記錄動植物變化、描寫古代人過冬的《九九歌》,由于各地氣候冷暖不一,《九九歌》也了地區的差異。老師請孩子先在家里和爺爺奶奶學習自己家鄉的《九九歌》,然后在晨間談話、午餐前等一些時間段,請孩子來做小老師,念一念自己家鄉的《九九歌》,請大家一起來猜一猜童謠的意思,接著由小老師揭開謎底,請孩子們來學一學,在接觸各種《九九歌》的過程中,孩子們感受到了我國幅員遼闊,特色各異。
一首好童謠,是孩子心靈的雞湯,它能滋潤孩子的心靈,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灑下美好的情感,它不以高高在上的姿態訓誡孩子,卻能將一些行為規則、道德規范巧妙地融合在內,讓孩子懂道理,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心態。
童謠《排排坐》:排排坐、吃果果,你一個、我一個,妹妹睡著了,給她留一個。在學習這首童謠的時候,孩子們熱烈地討論了平時可以分享哪些東西,坐椅子、排隊等需要遵守的規則,在游戲中懂得了同伴間要友愛和分享。
我國傳統的啟蒙讀物《三字經》形式簡單、題材豐富,集合了天文地理、人文歷史等內容,蘊含著許多深刻的道理。利用餐前十分鐘,讓孩子讀一讀《三字經》、聽一聽三字經里的一些故事,謙讓的孔融、孝順的黃香、寬容的劉寬等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孩子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陶冶了孩子的性情、美化了孩子的心靈。
“荷花荷花幾月開”“馬蘭花”“小皮球”這些民間童謠具有鮮明的音樂感和節奏感,課間活動時,孩子們最喜歡跳皮筋了,將這些童謠與跳皮筋、跳繩相結合,引發了孩子學習童謠的濃厚興趣,孩子在蹦蹦跳跳中感受到了童謠的韻律感和游戲的快樂。在熟悉童謠的基礎上,結合平時的生活經驗,孩子還會替換童謠中的歌詞進行創編,讓孩子獲得了更多的成功與喜悅。
童謠是民族文化的精髓,蘊藏著無窮的教育價值和發展潛力,讓童謠進駐孩子的心田,陪伴孩子的成長。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東萊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