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首席時政觀察員
大歷史觀引領創新崛起
■本刊首席時政觀察員
“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而要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就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科教興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定不移走科技強國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站在時代前沿、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戰略高度,從大歷史觀出發以我國發展的歷史邏輯和現實邏輯擘畫創新驅動發展的新藍圖。
1縱觀人類發展歷史,創新是維系國家民族興衰的重要力量
告別農耕時代,近代以來,科學技術以一種不可逆轉、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動著人類社會實現了跨越發展。“縱觀人類發展歷史,創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終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5月30日在全國科技三會上強調,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
創新驅動成為國家競爭優勢的基本樣態。從世界歷史看,一個國家是否強大不僅取決于經濟總量、領土幅員和人口規模,更取決于它的創新能力。百多年來,世界經濟中心幾度轉移,其中有一條清晰的脈絡,就是科技中心一直是影響經濟中心地位轉移的強大力量。
2006年中央電視臺播出的12集歷史題材電視紀錄片《大國崛起》,就以科技創新為主線,為大國崛起梳理了規律、錨定了坐標。片中顯示,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相繼掌握先進航海技術,經由地理大發現就成為16、17世紀的世界強國,但由于未能依靠科技創新而被其他國家超越。而英國在第一次科技革命后,依靠完整的科技體系和持續創新能力,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德國在以內燃機和電氣化為代表第二次科技革命后崛起成為歐洲工業強國;美國抓住以電子信息等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機遇成為世界頭號強國;日本、亞洲四小龍等依靠科技創新實現趕超成為發達經濟體。
創新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戰略利器,全球創新版圖加速重構。縱觀世界歷史,任何階段的經濟社會大發展都離不開創新驅動。16、17世紀的科學革命標志著人類知識增長的重大轉折。18世紀出現了蒸汽機等重大發明,成就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啟了人類社會現代化歷程。19世紀,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催生了由機械化轉向電氣化的第二次工業革命。20世紀前期,量子論、相對論的誕生形成了第二次科學革命,繼而發生了信息科學、生命科學變革,基于新科學知識的重大技術突破層出不窮。從2009年到2011年,再到2015年,美國先后推出三版《美國國家創新戰略》,從國家發展戰略上重視創新,從國家發展路徑上強化創新;2010年,歐盟通過《歐洲2020戰略》,致力于成為最具國際競爭力的國家聯合體;2009年,日本發布《數字日本創新計劃》,逐步進入科學技術立國與戰略調整階段,2015年日本進一步提出《機器人新戰略》,強調要成為“世界第一的機器人應用國家”,并將在未來幾年,投入千億日元研發人工智能。可見,創新已成為大國競爭的新賽場,誰主導創新,誰就能主導賽場規則和比賽進程。
中華民族是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族。“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2013年10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歐美同學會成立一百周年慶祝大會上,對中華民族的創新活動做出了歷史性總結。我們的先人們早就提出:“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古代賢王將“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刻在自己的澡盆上,激勵自己勿忘時刻創新,自強不息。可以說,創新精神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稟賦,曾經為人類發展作出過巨大的貢獻,并且在16世紀中期以前一直處于世界科技舞臺的中心。中國古代科學的發展達到了頂峰時期,四大發明已經先后登上了歷史舞臺。著名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博士認為,中國“在3世紀到13世紀之間保持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現代西方世界所應用的許多發明都來自中國,中國是一個發明的國度。
但從十八世紀中葉到十九世紀中葉,大概是一百年時間,是工業革命發軔和蓬勃發展的時期,而當時清朝統治者閉關鎖國、夜郎自大,失去了工業革命帶來的發展機遇,導致我國經濟技術進步大大落后于世界發展步伐。這又被稱為“李約瑟難題”。從十九世紀中葉到二十世紀中葉,大概又是一百年時間,在西方堅船利炮攻擊下,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列強侵略、政府腐敗,長期戰火連綿、動蕩不寧、民不聊生,根本沒有條件進行國家建設,也根本沒有條件趕上時代前進步伐。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兩院院士大會上一針見血地指出,“近代史上,我國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
新中國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改革開放開啟科技創新的大幕。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事業。1956年1月,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1300多名領導干部,在中南海懷仁堂聽取中國科學院4位學部主任關于國內外科技發展的報告,黨中央向全黨全國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其后10年,我國建立了學科齊全的科學研究體系、工業技術體系、國防科技體系、地方科技體系,取得了以“兩彈一星”為標志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1978年,黨中央召開全國科學大會,鄧小平在大會上作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重要論斷,我國迎來“科學的春天”。1995年,黨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科學技術大會,號召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形成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熱潮。2006年,黨中央、國務院再次召開全國科學技術大會,部署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動員全黨全社會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斗。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召開樂全國科技創新大會,謝家麟、鄭哲敏、張存浩、趙忠賢等4位院士先后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開啟創新驅動發展新戰略,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系統完整、博大精深的創新思想,形成了指導新時期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的行動綱領,對創新驅動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2015年10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強調,“我們必須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實際上,“十八大時間”一開啟,惜字如金的十八大報告中,“創新”一詞即出現58次,“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成為單獨一節。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新發展理念中,“創新”位居首位,其次是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年來,“創新思維”成為各級干部大力加強的五種思維能力之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中“創新”出現214次;《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中,“創新”出現190次。
從戰略部署上看,2012年,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13年,中央政治局到中關村進行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做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頂層設計;2014年,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2015年,黨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2016年1月,中央發布《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8月國務院發布《“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黨的十八大以來著五年,是創新前所未有的“黃金五年”,中國“趕上世界”的強國夢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堅持把依靠科技創新作為打造先發優勢的重要手段,自主創新重大成果蓄積先發引領勢能。購物點鼠標、付賬刷手機、旅行坐高鐵、掃碼騎單車,“新四大發明”真火!這幾天,在首都展覽館“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上,展現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展廳更是成為人們競相觀看的亮點。“蛟龍號”載人深潛器、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還有“復興號”動車組、400馬力無級變速拖拉機,眾多創造了世界之最和重大突破的高科技產品,成為展覽上絕對的明星展品。創新驅動發展,在科技不斷推動我國經濟轉型的同時,移動互聯網、機器人、智慧物流等也從方方面面改變著百姓的生活。
2013年7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考察工作時強調,“我們要引進和學習世界先進科技成果,更要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努力在自主創新上大有作為。”這五年,我國科技創新加速突破應用,推動新動能不斷成長、化蛹成蝶,促進傳統動能改造提升,從以跟蹤為主步入跟蹤和并跑、領跑并存的新階段,正處于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
堅持激發全社會創新熱情,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五年來,科技型創新創業蓬勃發展,全社會創新創業熱情空前高漲。國辦發布《關于加快眾創空間發展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推動“雙創”更好服務產業轉型升級;發布《專業化眾創空間建設工作指引》,龍頭骨干企業、高校院所等建立的專業化眾創空間異軍突起。眾創空間數量達4200多家,與3600余家科技企業孵化器、400多家加速器形成企業孵化服務鏈條,服務創業團隊和初創企業超過40萬家,培育上市掛牌企業近1000家,提供180萬個就業崗位,形成了創新創業帶動就業的良好局面;發布《發展“星創天地”工作指引》《關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的若干意見》,首批638家星創天地有力支撐農業農村領域創新創業,科技特派員達到73.9萬,服務農民6000萬人,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首次啟動中國創新挑戰賽,掀起了創新創業熱潮。
堅持創新和改革雙輪驅動,科技體制改革主體架構基本建立。創新是發展的新引擎,改革則是發動引擎的點火器。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舉行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縛創新驅動發展的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中辦、國辦于2015年8月印發的《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是中央關于經濟體制領域“四梁八柱”性質的綜合性改革方案之一,提出了到2020年需要完成的10個方面32項舉措143項任務。同時,《關于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由中辦、國辦印發實施,更好地實現讓知識創造價值、價值創造者得到合理回報。此外,中辦、國辦印發實施《關于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對發揮法人單位作用、加強經費管理服務、擴大科研人員資金使用自主權等提出針對性舉措。
堅持把人才作為科技創新的核心要素,不斷為科研人員“松綁”。從全國組織工作會議到“科技三會”上的講話,習近平反復提及人才問題,強調要“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十八大以來,從修訂法律條款,到制定配套細則,再到部署具體任務,我國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著力推進“千人計劃”“萬人計劃”等一系列國家級人才工程,實施股權激勵、實行成果轉化獎勵等政策,不斷破除人才流動的制度障礙,不斷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熱情。同時,打通政策落實的“最后一公里”,印發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與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等,形成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三部曲”。而《關于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則進一步為科研人員“松綁”,包括下放預算調劑權限,“打醬油的錢可以買醋”。
堅持把構建創新體系作為基礎支撐,創新高地加快形成。五年來,北京、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全面啟動,總體方案由國務院印發實施,在強化原始創新、協同創新、開放創新等方面提出重大舉措。同時,印發創新型省份、創新型城市建設工作指引,9個創新型省份和61個創新型城市有力帶動區域創新發展。此外,還強化縣市科技工作,研究形成《關于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的若干意見》。特別研究制訂《關于加快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的指導意見》,6個區域獲批建設國家自創區,總數達17家;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加快長江經濟帶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確立了貴州等七大國家級大數據試驗區。世界互聯網大會、世界物聯網博覽會、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等相繼舉辦,更是把中國推向了創新驅動的領導者地位。
堅持深化開放創新,科技合作交流格局呈現新面貌。“在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深入發展的條件下,創新要素更具有開放性、流動性,不能關起門來搞創新。”2014年8月18日,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全面提高我國科技創新的國際合作水平。”一方面,深化政府間創新對話與科技合作。與美國、歐盟、俄羅斯、加拿大等國的創新對話機制日趨完善。另一方面,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在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大科學工程和國際地球觀測組織(GEO)中的引領和主導作用不斷加強。此外,成功舉辦首屆G20科技創新部長會議,發布《G20科技創新部長會議聲明》,率先落實G20峰會成果,向各界傳遞“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理念。
3創新發展引領世界科技強國建設新征程,再創一個30年的新增長周期
創新,永無止境!習近平總書記準確判斷我國科技創新大趨勢,科學設計中國科技創新發展的戰略選擇,明確提出我國科技創新的總體戰略,到202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使我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科技強國“三步走”戰略目標契合中國發展的歷史邏輯和現實邏輯,不僅與“中國夢”的“兩個一百年”目標一脈相承,也將為我國未來十幾年乃至更長時期創造一個新的增長周期。
強化高端引領,增加科技供給培育創新發展新動能。與美日歐等發達國家相比,當前我國高端產品供給不足,消費需求“外溢”,投資主要集中在技術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環節。從大歷史觀出發,要瞄準世界科技創新的中心舞臺,把高水平的科技創新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鼎新”與“革故”并重,無中生有,有中生新,新中求進,形成需求與供給良性循環。要以實施《中國制造2025》為抓手,以智能制造為引領,構建現代產業技術體系,支撐產業向價值鏈高端邁進。
強化改革攻堅,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2013年7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科院考察工作時強調,“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堅決掃除阻礙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的體制障礙,有力打通科技和經濟轉移轉化的通道,優化科技政策供給,完善科技評價體系,營造良好創新環境。”2016年5月,國辦印發關于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強調要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打通科技與經濟結合通道的“最后一公里”。適應創新從小眾向大眾轉變,更好發揮市場機制在推動“雙創”中的關鍵作用。各地要進一步促進“雙創”與科技創新協同,通過龍頭企業、中小微企業、科研院所、創客等多方協同,打造專業化眾創空間和創新平臺。
強化人才優先發展,充分調動科技人才的積極性。
走創新發展之路,首先要重視集聚創新人才。建立健全符合人才成長規律的制度安排,培育科技領軍人才。發揮好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和基地在發現和培養人才上的平臺作用,鼓勵各類人才同臺競技、公平競爭,努力造就一批能夠把握世界科技大勢、善于統籌協調的領軍人才。加快完善人才激勵評價機制,讓科研人員“名利雙收”,解決“出名后無成果、獎勵政策效應遞減”的突出問題。

掃二維碼下載《智庫觀察》電子版
【智庫觀察】 今年年初以來,國務院先后出臺《關于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若干措施的通知》 《關于促進外資增長若干措施的通知》等系列文件,積極主動擴大對外開放。各地要加快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以對外開放引領新舊動能轉換,加快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