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 張小龍 周金玲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體育教學部 北京 102249)
以人為本視域下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課改探究①
王凱 張小龍 周金玲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體育教學部 北京 102249)
為順應時代的發展需求,應重視體育人才的全面培養,旨在為我國的體育事業蓄積人才,為體育事業提供相應的人才資源。在以人為本的視域下,應全面推進高校體育教學工作,優化課堂教學模式,結合大學生的實際需求,選擇更具實踐性、人性化的教學方法,營造趣味性、創意性的課堂模式,可將小組合作教學、趣味性教學等應用其中,以吸引學生的參與興趣。
以人為本 高校體育教學 課改 大學生
教育是支撐國家發展的重要力量,主要實現對人才的科學性培養,為各個領域源源不斷的輸送人才。而今,素質教育進程不斷推進,旨在打造高素質、綜合性人才,全面滲透以人為本的理念,通過體育教學來鍛煉大學生的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這對于大學生日后就業、步入社會等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新時期,為實現高效體育教學的課程改革,應全面更新教學理念,滲透以生為本的理念,為學生創造更多的課堂實踐機會,以實現對學生體育能力、心理素質的全面鍛煉。
新時期,為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全面貫徹與執行新時期素質教育的基本需求,必須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教學活動的開展應圍繞學生開展,以學生為核心,及時挖掘出學生的潛能,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通過體育訓練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繼而實現學生的全面性發展。“以人為本”教學理念的設定,強調教學過程要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及時尊重學生的基本意愿,以調動學生參與體育課程教學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以打造融洽的課堂氛圍。以人為本視域下,高效體育教學課改的開展,應重視因材施教,全面尊重學生的創造力與個性化,強調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培養,以求將人本理念滲透到體育教學體系之中。在體育教學體系中滲透一定的人本理念,主要體現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與教學評價等方面,讓整個教學活動的開展都要先考慮學生的基本需求與心理傾向,選擇合適教學方法,以求實現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然而,就目前高校體育教學實況,體育教學問題仍舊十分突出。
縱觀傳統的高校體育教學現狀,了解到教學活動的開展,在教學理念、教學模式與教學評價上等都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人性化理念缺失,未實現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重視,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失去表現的興趣,最終影響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開展體育教學時,總是按部就班的進行教學,為學生設定任務,忽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會將學生創意性思維扼殺在搖籃里。此外,開展高校體育教學時,教學方法過于陳舊,主要采取課前跑步熱身、教師演示、學生自行訓練的教學方式,教師方法的選擇為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等到學生自主訓練之后,未對訓練效果進行驗收與指導,使得學生在一些動作、運動要領上掌握不足,等到下節課就學習其他內容,進而無法讓學生深度而專業的把握體育運動項目的真實技巧。面對此類問題,必須及時實現高校體育教學的全面改革,分別從教學理念、教學模式與教學評價等層面著手,滲透一定人性化理念,繼而從根本上提高體育教學效果,以求實現學生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的全面提升。
近些年來,社會經濟得到卓越的發展,各個行業對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斷增加,為滿足社會各個領域對人才的實際需求,應重視發展高等教育,以實現對高素質、職業性、專業性人才的全面培養。傳統的高效體育教學以教師演示的方式來開展教學,學生參與課堂的機會較少,且未對學生自行訓練的結果進行驗收,且課堂銜接性不強,嚴重影響著教學質量。為順應新時期教育的發展趨勢,應及時融入人本理念,以實現高校體育教學的實效性與高效性,以下就具體措施展開討論。
伴隨著素質教育與新課改的實際要求,高校體育教學的開展,應全面滲透以人為本的理念,這就需要從思想與理念上著手,及時更新教學理念,教師應意識到體育教學滲透以人為本理念的重要性,以求實現課堂的人性化設計。只有從思想與意識上得到更新,才會為后續的行為與動機提供條件,是實現體育教學人性化的重要前提。在以人為本視域下,開展高校體育教學,教師應不斷弱化自身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自己扮演輔導與指導性的角色,尊重學生的個體化差異,利于挖掘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對學生體育能力、個人素質等的提升都具有積極意義。
為實現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的實效性與創新性,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應將以人為本的理念滲透到體育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實際興趣與具體需求,選擇更具創意性的教學模式,滲透個性化元素,以提升課堂的吸引力,讓學生自主參與其中,能營造更為和諧、輕松的課堂氛圍,進而可更大程度上提高體育教學質量。例如,為實現教學的高效性,應將小組合作學習、趣味性教學等應用其中,充分符合大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而可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例,在開展田徑項目教學中“4×100m接力”訓練時,教師需要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4人一組,開始訓練接力。在接力訓練時,應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則扮演發號施令、觀察者的角色,對學生在跑步時的動作要領、起跑點、接棒動作、團隊合作能力等,對學生們參與接力過程中的整個流程進行細節性的觀察,等到比賽結束后,教師應為每個小組的表現提出意見,這樣更便于學生糾正。通過小組學習模式的開展,會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與團隊協作意識,在參與的過程中,既能訓練學生的跑步能力,還能訓練學生的心理素質與道德修養,人性化色彩更為濃郁。
傳統的高校體育教學評價主要以終結性評價為主,缺乏相應的形成性評價與激勵性評價,使得終結性評價的設定缺乏公平性與人性化。新時期,為實現高校體育教學的人性化與高效性,應重視教學評價工作的科學實施,采取更為完善的教學評價模式,強調終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與激勵性評價相互結合的方式。除了基本的終結性評價外,教師還要做好學生日常課堂表現的考核,每節課都要對學生的體育訓練成果進行驗收,記錄在案,同時,教師應多多鼓勵學生,以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與自信心,進而實現教學評價的人性化與公平性。
綜上所述,為順應時代的發展需求,應重視體育人才的全面培養,旨在為我國的體育事業蓄積人才,為體育事業提供相應的人才資源。在以人為本的視域下,應全面推進高校體育教學工作,優化課堂教學模式,結合大學生的實際需求,選擇更具實踐性、人性化的教學方法,營造趣味性、創意性的課堂模式,可將小組合作教學、趣味性教學等應用其中,以吸引學生的參與興趣。同時,還要發揮好教師的重要作用,及時對學生的課堂訓練成果進行驗收,做好上下節課的知識點銜接,進而提高體育教學質量。
[1]馬宏俊.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探討[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6(5):131-133.
[2]謝大偉.課改視閾下高校體育學科發展趨勢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11):141-143.
[3]何陽.高校體育課程改革促進教師成長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
[4]呂慧青.普通高校“三自主”選課與體育課程改革的實踐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1):97-99.
G807.4
A
2095-2813(2017)09(a)-0007-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5.007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4BTY068)。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校級重點教學改革項目。
王凱(1981,5—),男,漢族,山東青島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競賽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