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玲
(洛陽師范學院 河南洛陽 471934)
大學公共體育基于生命化教學教育理念下的教學改革
郭海玲
(洛陽師范學院 河南洛陽 471934)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綜合經濟實力不斷提升,國民收入持續上漲,與之相應的我國國民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然而,與之不相稱的是,我國國民的身體素質始終沒有明顯改善。在體育技能與身體鍛煉方面,仍處于尚未成熟健全的水平。這不利于我國未來的經濟增長和社會建設,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為此,我國必須加強各教育階段的體育教學改革工作,尤其是大學階段,應從生命化教學教育理念出發,對公共體育學科教學進行徹底地改革調整,以期適應我國對綜合素質人才的長期需求。
大學公共體育 生命化教學教育理念 教學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綜合經濟實力不斷提升,國民收入持續上漲,其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在此基礎上,我國國民的受教育范圍越來越廣,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然而,在這一片喜人之勢中,我們應該明確深刻地認識到,與之不相稱的,我國國民的身體素質始終沒有得到明顯改善,且在近兩年,開始呈現出下降趨勢,一些綜合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已經滲入年輕人群體,而我國的亞健康狀態人群數字只增未減。在體育技能與身體鍛煉方面,我國仍處于尚未成熟健全的水平,這極不利于未來的經濟增長和社會建設,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為此,我國必須加強各教育階段的體育教學改革工作,加大對體育鍛煉、強身健體的宣傳力度。大學階段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最為特殊的時期,在這一階段,不僅會形成極為穩定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更會為今后的工作生活奠定較為穩固的身體素質。因此,調整改革大學公共體育教學勢在必行,如何將生命化教學教育理念有機融入大學公共體育將成為今后其改革調整的工作重點,具有十分重要的研討意義。
“生命化教育,簡單地說就是教化人的生命的教育,而生命化教育理念是基于一種對人的終極關懷的理想的觀念,它是對人的未來發展的一種把握和引導。[1]”這意味著生命化教學教育理念尊崇“以人為本”的政治方針,將教育的根本目的引向生命、回歸生命。生命化教學理念試圖啟發學生的天性、尊重學生的天性,讓學生能夠更加清楚“生命的真諦”,繼而實現“自我成全”,更具體地講,生命化教育理念是立足于生命視野對教育的一種重新認識和理解,將生命作為教育的基點,將學生作為教育的對象,生命化教育即遵循生命的特性與規律不斷地為生命的成長創造條件、促進生命的完善、提升生命的價值,這極大地區別于過去的教育理念,傳統教育理念下,教學目的單純以教會學生技能為主,學生的生命天性被束縛、被壓抑,由此難以感受到生命所固有的幸福感,繼而很難實現自我。而生命化教育理念恰恰相反,“不但要教會學生生存的技能,還要讓他們懂得為什么而生,并且出發自我內在的生命感知能力,從而達到超越生命的目的。在生命教育的過程中,學生應積極主動地去感知生命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2]”顯而易見,這種生命化教學教育理念更適合時代的發展趨勢,更能夠彰顯生命的無窮魅力。
生命化教學教育理念為大學公共體育的改革調整提供了理論指導和發展方向,要想真正落實大學公共體育的改革內容,就必須采取具體的措施對策。筆者作為一名大學體育教學工作者,對于體育教學實踐略有心得,將結合大學公共體育教學所存在的問題及弊端等對基于生命化教學教育理念的教學改革措施進行分析研討。
2.1 加緊建設師資力量
目前,我國多所大學高校都存在師資力量不足的情況,在一些技術性強、比較新興的體育類別上體現得最為明顯。比如健美操、瑜伽、網球等,傳統教學模式下,我國大學的公共體育項目以田徑、跳遠、排球等為主,體育教師十分擅長這些體育項目,然而在大學公共體育實行教學改革后,公共體育教學的運動項目變得非常豐富具體,但大學體育教師的教學水平并沒有及時跟上,很多教師不熟悉健美操教學、瑜伽教學,有的教師只懂理論,一旦實踐應用便頻繁出錯,顯然,師資力量不足難以應對基于生命化教學教育理念的教學改革工作。因此,我國各高校應首先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水平與教學能力進行調整,選拔任用符合教學需求的教師,確保其專業對口、經驗豐富、能力突出,并不斷對其進行考核、審查、培訓,使其能夠不斷進步。另外,教師自身要加強觀念培養,“樹立正確的整體健康教育觀念,在分工的基礎上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從而為學生的健康的行為和習慣的形成引領道路,更好地為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服務。[3]”只有這樣,學校才能逐漸建設屬于自己的高效教學團隊,擁有長遠的師資力量。
2.2 加強師生之間互動聯系
一直以來,我國很多大學都存在教師教學態度不端正的問題,在公共體育教學上體現得尤為明顯,很多體育教學工作者并沒有把學生當作教學的根本對象,而是純粹地講授理論與動作,繼而忽略了學生的感受,更有甚者,只把教學內容講完便認為完成了教學目標,無視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與學生沒有交流互動,更沒有情感上的溝通共鳴,因此學生只是機械地學習了理論與技法,卻很難將其真正實踐到現實生活中。這樣的體育教學流于形式,空有構架,沒有精神實質。在生命化教學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我國大學體育教學工作要想良好改革,教師必須端正自身態度,精心設計體育教學課程的內容,結合學生的學情進行授課,并及時與學生溝通互動,充分了解學生的情況。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對自己的教學工作得到及時的反饋信息,進而更好地去發揚教學長處,改善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另外,教師在進行教學工作時,應該重視學生之間的明顯差異性,學生身體素質及接受能力的不同將嚴重影響到學習效果,如果教師一味按照高素質能力標準對學生進行要求,讓學生進行高強度的體育鍛煉,反而不利于一些身體素質差或有著慢性疾病學生的健康,所以教師應該因材施教,不可一概而論。
“以人為本”是我國實現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生命化教學教育理念正是站在“以人為本”的政策方針基礎上,以生命為視角所提出的教學理念,體現出了巨大的人文關懷力量。我國的教學改革工作正進行得如火如荼,為了良好地實施教育教學改革內容,就要始終以生命化教學教育理念為指導,以學生為教學對象。大學公共體育教學作為與學生身心發展關系密切的重要學科,更應以生命化教學理念為改革依據,進一步為培養具有綜合素質能力的學生做出貢獻。
[1]廖偉.基于生命化教育理念的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研究[J].福建體育科技,2013(1):46-48.
[2]韓鵬.生命化教學教育理念下的大學公共體育教學改革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6(20):82-83.
[3]向軍.生命化教育理念對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啟示[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2(1):54-56.
G807
:A
:2095-2813(2017)03(c)-0105-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