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慧 高虹
(山東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山東濟南 250014)
從女權主義視角下淺析奧林匹克競技體育①
張艷慧 高虹
(山東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山東濟南 250014)
采用文獻資料法,闡述了西方女權主義運動的爆發以及給奧林匹克競技體育帶來的一系列變動,揭開了女性參與競技體育運動的歷史帷幕,促進了奧運會競技體育的多元化發展,與此同時,伴隨著女權運動觀念的深入,中國近代競技體育出現了一種“陰盛陽衰”的獨特現象,競技體育的發展方向引人深思。
女權主義 競技體育 奧林匹克運動會
女權理論的產生源于在傳統文化中強調男性、忽視女性作用,其基礎是女性生活體驗以及許多社會中對女性蓄意的剝削和壓迫的事實。女權理論主義一般分為自由女權主義和激進女權主義。
自由女權主義認為,應該摒棄在社會生活中各個領域中對女性歧視和不平等的機會,它的目標是要在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包括體育運動中,促進女性在競技體育中有充分平等的參與機會。而激進女權主義認為,最主要的問題并不只是歧視和不平等。因為許多體育活動和組織是代表并加強男性權利和特權的,不贊同“適合男性的也就適合女性”這一思想[1],她們主張要完全理解我們生活中有組織體育運動的歷史,因為體育運動是根據男性價值和經驗而社會性的構建的,它意味著男性價值和經驗成為評價一切的標準[2]。
隨著女權主義理論在全世界的普及,男女觀念深入人心,女性參與體育的意識也在逐漸加強。她們認為女性參與體育運動是社會發展過程的必要條件,是社會進步的客觀條件:一是在競技體育參與中,女性完全可以向男性一樣給觀眾帶來力與沒得視覺享受;二是參與競技體育可以為她們帶來新的機遇,改變自身形象有利于對外更好的展示自己,融入社會群體;三是積極的參與競技體育可以激發自身的主人翁精神,嚴于利己,最大的發揮個人價值,有利于社會的穩定與團結。因此,為了滿足主體意識參與的需求,獲得更多參與體育競賽的權利,她們不惜采用一切可用的的力量證明自己的實力,強烈批判體育領域被認為是男人的“專有領域”,女性被無情排斥在外的片面觀點[3]。
在女權主義運動浪潮持續的沖擊下,男權社會不斷作出的富有同情心的“人道主義”退讓,以及國際奧委會以默許的態度所表現出的“非女子化”原則的松動[4]。這一切,并為女性最終在1924年獲得國際奧委會的通過、擁有參加奧運會的正式資格。之后再競技體育的發展過程中,國際奧委會也逐步認識到婦女在奧運會中的地位和作用,,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積極采取實質性措施去促進婦女參與體育運動和奧林匹克運動,并為實現其領域的男女平等做出了不懈努力。
3.1 設置女子體育參與項目
根據當時國際奧委會的規定:每屆奧運會的項目在設置上是由國際奧委會承認的國際單項體育組織的數量和其所包含的項目推廣和普及大眾的程度來決定的。為了鼓勵和確保更多的女運動員參與到體育競技比賽中,國際奧委會明確規定,今后奧運會要申請的新增項目中,必須包含有女子參加的小項目,如果僅僅是單純的男子參與項目則奧委會不予通過。到1900年第二屆巴黎奧運會上,在高爾夫和網球體育項目比賽中出現了女性的身影,在此屆奧運會中女性充分展示了女性自由主義強勁的體育精神。由網球和高爾夫運動項目作為突破口,以后的奧運會項目設置上逐漸增設了田徑、射箭等項目[5]。
3.2 規定女子參與競技體育
在一些體育競技項目上,女性長期遭受歧視的男性立場難以改變,在某些情況下婦女參加體育運動仍然受到極大的限制。諸如美國佐治亞洲奧古斯塔國家高爾夫球俱樂部堅持70多年的傳統,拒絕女性使用該球場[6]。為了打破這種不利于社會和諧穩定的男女爭執場面,從男女競技體育發展的多元化角度出發,國際奧委會組織規定,在競技體育項目參與的人數比例構成上,要加強女性競賽者的參與人數,充分調動女性參與競技體育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國家政府職能,努力做到競技體育“陰陽平衡”“百花齊放”。
自1960年以后,女子奧運會參賽項目和人數迅速增加,如在18屆奧運會上,女子參賽人數683人,占總人數的12.2%;第22屆奧運會,女子參賽人數1 125人,占總人數的19.0%[7]。這種趨勢打破了長期以來在奧運會參賽立場上男女僵持的局面,促進了奧運會運動結構朝著更為開放的發展方向進展。
3.3 鼓勵女子參與體育組織管理
《奧林匹克憲章》明確規定:“國際奧委會的任務是領導奧林匹克運動并且致力于促進奧林匹克主義的全面發展。在實現競技體育男女平等方面國際奧委會扮演的角色則是鼓勵、支持和促進婦女在各個層次和結構中參與體育”;凡是從屬于奧林匹克運動的各自組織機構中,參與女性名額必須至少占總席位的20%,而且這也將作為堅持并長期執行的重點目標。這項舉措明顯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諸如在國際奧委會委員的當選中,從1981年僅有的兩名女性到如今已經增加至12名;在重大體育制度的決策和參議上,女性委員可以自由言論,提出適合競技體育發展的可實施的恰當的政策與建議,擇優選擇然后進行公布實施,并對體育做出突出貢獻的女性給予褒獎,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推進了競技體育朝著文明、健康方向的發展步伐。
由于我國競技體育發展處于西方婦女解放和民族解放的交叉點,因此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女子競技體育平等參與權已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根據歷屆夏季奧運會舉辦情況統計得出:女子參加奧運會項目設置和參賽人數呈現持續上增趨勢。由于新興女子項目起點低,對手少,給我國的競技體育帶來了很大的提升空間,同時女運動員人數的大幅度增長也相應的提高了我國競技體育的整體運動成績。由于我國男子在籃球、足球、游泳和田徑等技能上不占優勢,國家體育總局就另辟心經,將更多的發展重心放在女子競技體育,加大經費投入和項目指導,旨在培養和開發更多的女子競技潛能。結果導致:從1992—2008年的5屆奧運會比賽中,在前四屆,我國女運動員在比賽項目上獲得的金牌數都超過了同屆的男運動員,到了2008年雖然參賽人數男運動員多于女運動員,但是所獲得的金牌數仍然居于女運動員金牌數之下,從而在我國競技體育整體發展中逐漸形成了一種“陰盛陽衰”的局面。這種現象是在當前我國特殊時期形成的特殊癥狀,并且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仍有持續的可能,不利于競技體育長期的可持續發展。
在奧運會從古至今發展的一百多年間的歷程里,女子為參與競技體育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女權運動改變了古代奧運會一向秉承的“非女子化”原則,由過去的宗教的、封閉的形式轉化為現代文明的、開放的形式;由過去的男子單一化轉變為現在的男女雙重結構[8],推動了現代奧運會的發展步伐,為奧運會的現代化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與此同時,針對我國在促進女子競技體育運動方面,建議更加注重男女結構發展的多元化和互動化,充分激發運動員的積極性和學習性,嘗試搭建男女體育合作交流平臺,互相對方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共同為競技體育事業的全面發展做出奮斗,達到共贏狀態。
[1]Vertinsky ,P.A.Reclaiming space ,revisioning the boy: The quest for gender-sensitive physical education[J].Quest,1992,42(3):373-396.
[2]崔麗麗,張志勇.體育社會學研究[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2:14-16.
[3]陳麗紅.女性主義視角下女性競技體育平等參與權探析[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4,16(5):128-130.
[4]王廣虎,李小蘭.從女性主義運動視角析現代奧運會結構性嬗變[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3,2(29):22-27.
[5]高鵬飛.差異下的平等:女性主義影響下的體育項目設置[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2(5):113-117.
[6]顏紹瀘.競技體育史[M].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56-57.
[7]肖新橋,羅莉.女權主義運動與奧林匹克運動的互動[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7,23(6):10-12.
[8]張賓.透過女權主義看中國競技體育的“陰盛陽衰”現象[J].內蒙古體育科技,2009,22(4):11-12.
G811.21
:A
:2095-2813(2017)03(c)-0176-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9.176
張艷慧(1991,5—),女,漢,山東聊城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
高虹(1966—),女,漢,山東威海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