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林
上海體育學院武術學院,上海 200438
古代武術傳播方式探究
張宗林
上海體育學院武術學院,上海 200438
文章采用文獻資料分析法,對古代武術傳播方式進行探究,把武術傳播方式分為兩種,即師徒傳承式傳播和武術組織的傳播,來闡述武術的發展。武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延續數千年發展至今,離不開歷史各個時期的武術形式的傳播,不同的傳播形式對武術產生的影響也不相同。
古代 武術 傳播形式
武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延續數千年并發展至今,離不開歷史各個時期對武術各種形式的傳播。武術傳播問題反映著武術發展的始終,武術發展過程中的各種武術傳播方式和策略,對武術的發展都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武術是一種體育項目,武術套路中包含豐富的技擊方法,其宗旨是通過演練以提高人的身體素質和攻防能力。武術包含了中國古代哲學、醫學、美學、兵學等多種文化,注重內外兼修,形神兼備。現階段,武術逐漸形成了獨具民族特色的文化體系,同時也從側面反映了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光彩。武術是一種文化遺產,對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起著積極作用;武術更是一種文化,郭玉成教授提出:武術傳播的核心是文化傳承,脫離了文化傳承的武術傳播是無緣之水,無本之木。可以說,對武術的傳播就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傳播。
《韓非子》中有文記載:“私學成群,謂之師徒”。師徒關系是我國論傳統倫常中最重要的非血緣關系之一。“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師徒傳承也是武術最根本、最原始的傳播方式之一,這種傳承方式主要流行于民間。民間武術的發展與尚武風氣有很大的關系,同時隨著武術套路和功法的出現,逐漸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武術門派。門派的出現為“師徒傳承“奠定了基礎。
在古代,傳承一門技藝是非常嚴格的,各行各業都有秘而不實的獨門絕技,外人只能通過拜師學藝,才能得到傳授。自古以來,飽學名師擇徒選生都十分嚴格,只有道德過關的人,才能得到“真傳”。所以“擇人”是師徒傳承模式的武術傳播中最重要的一環。其中,徒弟的道德是師傅最關注的。司馬遷曾說:“非信廉仁勇,不能傳兵論劍。”[1]在許多民間諺語中,也體現出了道德的重要性,如“未曾習武先習德,未曾學武先學禮”。可見,道德品質被看作了習武傳承的首要條件,[2]不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很難成為武術名家的親傳弟子。這也就是武術擇徒的“道德決定論”。
在師徒傳承模式的武術傳播中,傳播者是“師傅”,傳播對象是“徒弟”。其傳播的內容包括道德、武藝、文化。在傳統武術傳播中,道德方面的培養是首要的,修身守德是對人品質的要求,如“技擊之道,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蓋德化則心感,力挾則意違,守乃生機,攻乃死機。”[3]所以武術主張的是以德服人,不是“以武服人”。師傅給徒弟傳播武藝時,師傅會把武術分為幾個層次,一層是相對粗淺的功夫,適合大面積的教學;一層是秘傳功夫,只有經過師傅道德考驗,以及有較高悟性的人才得以傳授。這也是為了本門派精華的最大保存。這種情況是師傅經過長時間的觀察考驗其道德水平后來選擇合適的傳承弟子。師徒傳承模式的武術傳播,其最終目的使弟子達到“德藝雙馨”的效果。
武術傳播組織頗多,名目不一,大致可分為官方組織或官辦組織,以及民辦組織。本文主要講述宋代的武術組織。在宋代,起官辦組織即為培養軍事人才的武學,民辦組織則包括以鄉社為基礎的“弓箭社”等,和以城市結社為基礎的“相撲社”“角抵社”等。
3.1 宋代官辦組織——武學
宋代武學開設于宋仁宗慶歷三年(1043年),據《宋史·選舉志》中記載:“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十二月,置武學教授,翌年武學,正式于開封武成王廟設立武學,以太常丞阮逸為教授。”宋代武學已建立了比較完備的修業體系,武學主要修習的兵書是《武經七書》[3],武學課程除了研習兵法,操練弓馬武藝外,還講釋“歷代用兵成敗,前世忠義之節”。故當時的教授一般以一文一武擔當。可見宋代武術不僅要求學生有較高的弓馬武藝,而且還應該有較高的用兵策略和兵法道義的修養。
宋代武學在中央和諸州分別設置,自宋代至明清武學教育一直是封建國家培養武藝人才的重要手段,武學成為了培養軍事人才的搖籃,因而受到教育家和軍事家的高度重視。武學門生經過三年的學習,凡技藝技能和軍事理論達到及格者,均可參加武舉的考試,出類拔萃者,還可直接參加殿試,經天子授予官職。這樣使得武學和武舉緊密結合起來。在古代教育史上武學與武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對武術的發展和傳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3.2 民辦武術組織
民辦武術組織包括以鄉社為基礎的武藝結社組織和城市結社組織。
3.2.1 鄉社為基礎的武藝結社組織
兩宋社會是以自然經濟發展為基礎的,這種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帶有很大的區域性,造成了不同地區的相對封閉。同時在封建宗法制度的影響下,同鄉同姓的現象極為普遍,使得鄉社的向心力很強。[4]
在農村,武藝結社組織以“社”“堡”“山寨”等形式出現。例如“弓箭社”,據《宋史·兵志》中記載:神宗熙寧二年(1070年)十二月,知定州知府藤浦言:“河北州縣近山谷處,民間各有弓箭社及獵射人,習慣使利,與夷無異。”這種活動規模小,多以勞武結合,行俠仗義于村落間的武藝活動,開展的目的、范圍、程度各不同。有的是以防御外族入侵的,有的是防抗封建壓迫剝削的。但這些武術有著共同點,那就是都有較強的軍事訓練性質。農村武藝組織的出現,在推動我國民間武術發展和傳播上發揮了很大作用。
3.2.2 城市結社組織
宋代的城市結構改變了歷代以來封閉式的坊里制度,形成了開放式的大街小巷。[5]隨之而起的是商業的繁榮和城市人口的增加,這導致市民階級,除了物質生活外,對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不斷也在不斷擴大和提升。由此而興起了以健身娛樂為主要目的武藝社團。這些武藝組織活動較為廣泛,有的在瓦舍勾欄的“游棚”之處,有的在廟臺或教場,活動時間大都是在節日或集會上。
城市結社組織的活動特色以表演娛樂為主,滿足人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城市中各種社的出現,推動了城市武藝的蓬勃發展
(1)師徒傳承的武術傳播,使門派的優秀武術文化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達到“開枝散葉”的效果。(2)武術組織的傳播,參與的人數增加,能使武術傳播達到最大化。
[1]張克峰.從武術傳承方式看武術發展戰略[J].科技信息,2010(08):276.
[2]李承偉.武術傳播形式的歷史演變[J].搏擊·體育論壇,2015(3):86.
[3]金警鐘.少林七十二藝練法[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1.
[4]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中國武術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4:202-207.
[5]劉 航.從武術傳播方式的特點看武術的發展[D].北京:首都體育學院,2009.
On the Ways of Ancient Wushu Spread
Zhang Zonglin
(Wushu Schoo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 Shanghai 200438 ,China)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second-hand literature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way of ancient Wushu transmission. Ancient Wushu communication is divided into two ways, that is, the transmission of Wuashu family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Wushu organizations, to describe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Wushu a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as the continuation of thousands of years of development so far, and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spread of the ancient form of Wushu, different forms of communication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Wushu.
ancient Wushu Spread form
G85
A
2096—1839(2017)3—0017—02
張宗林(1993~),男,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術歷史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