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歡
中央財經大學,北京 100081
論形意拳中的“六合論”
王 歡
中央財經大學,北京 100081
不同拳種因為邏輯起點的不同,在拳理上雖有相通之處,在風格上卻獨樹一幟。所以,拳種是成就中國武術宏大精微氣象的基本元素。鑒于此,找到一個拳種的邏輯起點,即是找到了該拳種的DNA,該拳種的其他所有內容皆是因此而生。就形意拳而言,我們認為“六合論”是其邏輯起點。故而,對形意拳“六合論”詳加思辨,便成為我們深刻解讀形意拳成拳過程、拳理奧義的重要手段。
邏輯起點 形意拳 六合論 中國武術
“六合論”在許多拳種中均有涉及,但它只是形意拳的邏輯起點,因為正是它成就了“形意”之名和形意拳風,對形意拳的創生和拳理拳法風格具有重要影響。而在其他拳種中,“六合論”盡管也很重要,但卻絕不具有此等決定性意義。
1.1 “六合論”的本質要求:內外相合
“六合論”在不同拳種中多有提及,具體所指不盡相同,“在數目上也并不全然都是‘六’。如向愷然就講過武術的‘五合’,并列舉了兩個不同版本的‘五合’”。[1]就形意拳而言,所謂六合是指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的內三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的外三合,以及外三合與內三合的進一步相合。具體而言,則指“左手與右足相合,左肘與右膝相合,左胯與右肩相合,右者與左也然,以及頭與手合,手與身合,身與步合,心與眼合,肝與筋合,脾與肉合,肺與皮合,腎與骨合”。可見,六合從本質上即是要求“一合無一不合,一動無一不動,五行百骸,悉在其中矣”。[2]所以,“六合論”的本質要求即是“內外相合”。
1.2 “六合論”成就“形意”之名
形意拳由心意拳衍生而來,這其中的關鍵人物即是李洛能(也叫李老農)。據史料記載,李洛能學成心意拳后,對“心意拳”拳名提出了質疑,認為心意拳的“心、意”本同一理,均成思于內;“肢體”,指形而言,屬外。心意拳系由內與外的結合,即心意與肢體的統一來表現的。于是李老農首先提出了以“形”代“心”取名“形意拳”的主張,并逐步確立了形意拳“以形取意,以意象形,形隨意轉,意自形生”的拳理,[3]且與車毅齋等弟子一起完成了由心意拳到形意拳的技法變革。從中可見,李洛能取“形意”之名的關鍵在于對“心意誠于中,肢體形于外,在內為意,在外為形”的深刻把握,而此正是“六合論”內外相合的本質要求。所以,從根本上來講,是“六合論”成就了“形意”之名,正如拳譜所言,“近取諸身內為五行,遠取諸物外為十二形,內外相合,而形生焉”。[4]
1.3 “六合論”成就形意拳風
拳風,可以理解為某種拳術的獨特拳理和拳術的技術特點的統稱。[5]“六合論”對于形意拳“手到腳到,齊起齊落,三尖相對,完整協調、勁力充實”等技法風格特點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如“手到腳到”便顯著地受到“六合論”“手與足合”之要求的影響。另外,“六合論”對于形意拳技術體系形成的影響也有據可依,如《形意拳拳譜》便明確指出,“夫十二形者,本諸天地化生而來也,素昔本為十形,原屬天干氣數也,后者擴為十二形,原屬地支氣數也,干數十,支數十二,……地之中數六,故氣原乎地者,無不有六,六合為一,一陰一陽,故倍之成支,此十二形數之由來也,既有其數,而即取諸動物之特能,成為十二形”[6],這段話充分說明了在形意拳由心意拳轉變而來的過程中,“六合論”對形意拳十二形產生的影響。再如,《形意拳拳譜》在論述三才勢時要求做到六合,并提出“六合是內外相合,內外相合即陰陽相合,陰陽相合,三才因斯而生焉。以后無論各拳,各形開勢,皆用三才勢為主”,[7]體現了“六合論”對三才勢以及形意各拳各形開拳風格的重要影響。
形意拳“六合論”并非憑空產生,其得以創生、發展并形成重要影響與中國傳統文化所始終強調的不隔主義關聯緊密。
所謂“不隔主義”是指以“不隔”之思維去看待、理解天地萬物的觀點。中國傳統文化追求“不隔”的傳統,主導了傳統武術天人倫理的發展方向。[8]“不隔”而能成為“主義”,正在于“不隔”是可以通行于中國文化各領域、各層面的根本原則。“不隔主義”至少涉及人與人的“不隔”、人與物的“不隔”、物與物的“不隔”三個方面。[9]中國傳統文化發展至宋明理學,對不隔主義尤其關注,如張載認為,“有無一,內外合,此人心之所自來也”(《正蒙》),即指“人心”具有“一”有無、“合”內外的“不隔”之能力;王陽明認為,“夫理無內外,性無內外”(《王文成公全書》),也闡明了其“無內外”的“不隔”思想。而“六合論”的本質即是“內外相合”,此作為一種重要的“打通內外之隔”的“無內外”“不隔”思想,使得我們不得不認為明末清初“六合論”的誕生及其對形意拳的重要影響,當是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宋明理學“不隔主義”思想的強烈滲透所致。因此,“不隔主義”是形意拳“六合論”的文化依托。
形意拳“六合論”作為一種理論與技術上的要求,付諸實踐需要身體各部位的支撐。形意拳將身體相關部位用“三節、四梢三心、五行”的技術術語做出劃分。
3.1 明三節:梢節起、中節隨、根節催
三節,指梢節、中節、根節。從人身整體而言,頭為梢節,身為中節,腿為根節;以頭而言,天庭為梢節,鼻為中節,地閣為根節;以身而言,胸為梢節,腹為中節,丹田為根節;以腿而言,足為梢節,膝為中節,胯為根節;以手而言,指為梢節,掌為中節,腕為根節。由此可見,人身處處有三節。所謂“六合”,即是指人身各處“三節”的相合。而實現“三節”視角下的“六合”,則須梢節起、中節隨、根節催,如此節節貫穿,身體自然合一。倘若三節不明,則渾身是空。
3.2 四梢三心要合全
四梢,指發、爪、牙、舌,發為血梢,爪為筋梢,牙為骨梢,舌為肉梢。四梢驚起,可變化人之常態,正所謂“明乎四梢增神力”“四梢齊一身氣足”。三心,指手心、足心、人心。“明乎三心生靈氣”。因此,從“四梢三心”的角度來看“六合”,則需要發欲沖冠、爪欲透骨、牙欲斷筋、舌欲催齒、手心要扣、足心要玄、人心要靈。總之,四梢三心要合全,正所謂“四梢三心歸一體,運用靈活一混元”。
3.3 合五行:內五行要動,外五行要隨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就人身而言,形意拳將其具體化為內五行和外五行。內五行指五臟:心屬火,肝屬木,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外五行指五官:舌通心,目通肝,鼻通肺,耳通腎,人中通脾。從“五行”的角度來看“六合”,則“內五行要動,外五行要隨”,如此才能“堅實其內,整飾其外”,內外如一,正所謂“五行合一見奇能”。
整體來看,“三節、四梢三心、五行”的身體劃分已經從多種角度囊括了全身內外各重要部位,這些部位的整體和合才是身體最佳的“六合”狀態。
形意拳有三種練法,即明勁、暗勁、化勁。練明勁之時,身體動轉要和順不悖,手足起落要整齊不亂,實質正是“六合論”中“外三合”的要求;練暗勁之時,要神氣圓滿,形式綿綿,舒展應用,活潑不滯,實質偏重“六合論”中“內三合”的要求;練化勁之時,周身運轉形象規矩仍為前兩種,但順其自然之程序,圓活無滯,形如流水,勿忘勿助,一氣貫通,正是“六合論”“內外相合”最佳狀態的體現。
三種練法對應三種應用,亦為“六合論”的技術實踐。明勁為有形有相之用,氣浮心意隨時用,硬打硬碰無遮攔;暗勁有無窮妙用,起無形,落無蹤,去意好似卷地風;化勁有神化之功用,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以致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中和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理想所系。如《中庸》有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老子想爾注》中亦有言,“道貴中和,當中和行之”。歷史上,傳統武術形成了多種典型的思維方式,如模糊性思維、歷史性思維、整體性思維等,[10]整體性思維也體現出“中和”思想。基于此,形意拳因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浸潤,文化理想自然也是“致中和”。對此,形意拳大師劉曉蘭曾指出:“形意拳之道無它,不過變化人之氣質,得其中和而已。”[11]孫祿堂也曾說,“中也者,形意拳之大本也。和也者,形意拳之達道也。五行合一,致其中和,則天地位焉,萬物育矣”(《形意拳學》)。形意拳“致中和”的文化理想,主要是由其“六合論”的邏輯起點促成的,因為不論是“六合論”“內外相合”的本質還是其“不隔主義”的文化依托,均是以“致中和”為文化旨歸的。所以,“致中和”是形意拳“六合論”的文化理想。
本文基于對拳種邏輯起點的探索,對形意拳“六合論”做了系統思辨。認為以“不隔主義”為文化依托的“六合論”是形意拳的邏輯起點,其以三節、四梢三心、五行作為身體支撐,完成了“三種練法”的技術實踐,并在此實踐中逐步實現其對“致中和”文化理想的追尋。
[1]戴國斌.武術:身體的文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1:431.
[2]李洛能.形意拳拳譜[M].太原:太原市武術挖掘整理組翻印,1984:14.
[3]王文清.“形意拳”得名之來歷[J].體育文史,1995(2):31.
[4]李洛能.形意拳拳譜[M].太原:太原市武術挖掘整理組翻印,1984:13.
[5]王 崗.中國武術技術要義[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66.
[6]李洛能.形意拳拳譜[M].太原:太原市武術挖掘整理組翻印,1984:45.
[7]李洛能.形意拳拳譜[M].太原:太原市武術挖掘整理組翻印,1984:36.
[8]李守培.中國傳統武術天人倫理的歷史形成研究[J].體育科學,2016(12):77-84.
[9]張耀南.“大人論”——中國傳統中的理想人格[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13.
[10]李守培,郭玉成.傳統武術技術體系的標準化及其對策研究[J].體育科學,2015(2):81-89.
[11]孫祿堂.孫祿堂武學錄[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307.
On Xingyi "Liuhe Theory"
Wang Huan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81, China)
Different boxing is different in the boxing theory as an independent school because of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although there are similarities in style. So, boxing is the basic elements of Chinese Wushu grand achievements. In view of this, to find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a kind boxing is to find the kind of its DNA, and all other content of the boxing are born from the DNA. For Xingyi boxing, we believe that the "Liuhe theory" (Six-Coopertaion theory) is the logic starting point. Therefore, it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do a detailed thinking of the " Xingyi Liuhe Theory", for the profound interpretation of Xingyi boxing, and its boxing theory.
logical starting point Xingyi Liuhe Chinese Wushu
G85
A
2096—1839(2017)3—0044—03
王 歡(1979~),男,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