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洋,扈冰玉
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重慶市高校體育師資學歷結構極化究因與優化反思(項目編號:2015-GX-074)
陳洋(1993-),男,湖北鄂州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體育教育學。
第二作者簡介:扈冰玉(1996-),女,河南安陽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體育教育學。
1.華東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上海 200241
School of P.E.&Health,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2.重慶文理學院體育學院,重慶 402160
重慶市高校體育師資分布失衡的究因分析及建改思考
陳 洋1,扈冰玉2
為促進重慶市高校體育師資隊伍的均衡配置,推進重慶市高校體育教育的整體發展,運用文獻資料、實地走訪和邏輯推理等研究方法,對重慶市高校體育師資分布實現現狀進行分析,進而剖析導致失衡現狀的原因,最終提出完善高校體育師資隊伍建設的建設思路。研究認為,重慶市高校體育師資分布失衡主要受到工作環境和福利待遇因素、傳統就業觀念因素、區位因素、家庭因素、學緣因素的影響;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優化:克服傳統就業觀,樹立現代化就業觀念;建立體育師資長效引進機制,避免惡性競爭;樹立正確教育價值觀,勇于承擔重任;政府積極引導,促進高校體育師資的均衡布局。
重慶市;高校體育師資;分布失衡;究因
合理的師資隊伍結構對高校的體育學科建設、體育教育發展都有著重大的影響,有時候甚至可以帶動體育學科成為優勢學科。目前,重慶市高校體育師資存在的失衡現狀已經影響到了重慶市高校體育事業的整體發展。要保證重慶市高校體育教育事業能夠穩定快速的發展,需要合理布局體育師資力量,促進各高校體育師資隊伍的合理化建設。認清重慶市高校體育師資隊伍的失衡現狀并進行究因分析,旨在促進體育師資隊伍的均衡發展,優化各高校體育師資隊伍結構[1],提升重慶市高校體育事業的整體發展水平。
師資力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顯現出學校的辦學水平和發展潛力,較強的師資力量有利于促進學科建設和提高辦學質量。通過對重慶市的重慶大學、西南大學、重慶郵電大學、重慶師范大學、重慶工商大學、重慶文理學院、長江師范學院等10余所高校進行實地調研和訪談發現,目前重慶市高校體育師資分布呈現出一種不平衡的狀態,這不利于重慶市高校體育教育事業整體水平的提高。從體育師資的整體分布情況來看,教育部直屬高校、重點發展體育學科的高校中體育師資力量較強,而普通的二本院校體育師資力量普遍較弱。例如通過調查發現,西南大學共有111名專職體育教師,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53人;重慶文理學院有專職體育教師58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9人;重慶師范大學有專職體育教師3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2人。對比這三所學校可以發現,西南大學不管是總的體育師資人數還是副高級及以上職稱的人數都要遠多于另外兩個普通二本院校。由此可見,重慶市高校體育師資分布存在嚴重的失衡現狀,由于體育師資力量上存在極化現狀,因此必然導致師資力量較強的高校體育事業發展迅速,而師資力量較弱的高校體育事業發展緩慢。影響體育師資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學校名譽、學校地理位置、學校待遇、體育學科發展、校領導重視程度等[2]。知名高校在學校名譽、辦學經費、辦學規模和層次等方面占據優勢,因此能夠聚集更多的高素質體育人才;普通本科院校盡管設立了體育學院,但是受到地理位置、發展空間、工資待遇等方面的影響,導致高素質體育人才流入過少;而普通專科院校由于受到辦學層次、辦學經費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僅有幾所院校開辦了體育專業,因此體育師資力量更弱。盡管不能一味地認為高學歷、高職稱就等于高能力,但不可否認的是,高學歷、高職稱的體育人才確實能為高校體育事業的發展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有時甚至可以推動體育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從高校體育學科自身的發展需要來看,確實也離不開這些高素質體育人才的支撐。這種由高校自身條件所導致的優秀體育人才的“趨利性流動”會在一定時間內帶動部分知名高校體育事業的發展,也正是由于某些“趨利性”因素的存在,才會導致這些知名高校中的優秀體育人才越聚越多,而大多數的普通高校則缺乏優秀體育人才[3]。通過調查研究發現,重慶市知名高校優秀體育師資實際上趨于飽和,但仍舊能夠吸引大量高素質體育人才,長期以往會造成大量的人才浪費,而普通高校優秀體育師資匱乏,在自身條件處于劣勢的情況下難以吸聚高素質體育人才,因此體育事業長期難以取得較大發展。一旦重慶市高校體育師資失衡現狀持續發展,必然會導致體育師資分布的“馬太效應”,最終必然不利于整個重慶市高校體育事業的發展。各高校應該根據自身的辦學規模、辦學層次以及實際需要合理引進體育師資,不應該為了盲目追求學科發展的“名人效應”,而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形成形成科學、合理的師資隊伍[4]。
工作環境和福利待遇的影響。高素質人才在擇業時往往會考慮很多因素,其中工作環境和福利待遇則占很大的權重[5]。從經濟學的投入產出關系來看,優秀人才在學業和科學研究方面投入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因此他們有能力并且也期望得到與之相匹配的福利待遇。從國內高素質人才的就業情況來看,科研能力強、學科建設能力突出的優秀人才確實得到了更高的福利待遇。通過訪談和問卷調查了解到,工資水平和工作待遇的確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重慶市優秀體育人才的就業選擇,因此高學歷、綜合能力強的體育師資一般會優先選擇工作環境較好、發展空間大、福利待遇高的高校。不同辦學層次和發展水平的高校能夠提供給教師的福利待遇和工作環境是不同的,知名高校的工作環境和發展空間都更好一些,所以能夠優先吸引到優先體育人才,而普通本科院校對于優秀體育師資的吸引力則要小得多。盡管重慶市越來越多的普通本科院校紛紛提高福利待遇來吸引優秀體育師資,但是同等條件下知名高校卻有更好的學術研究氛圍、職業發展空間,這則是普通本科院校所不能比擬的。從整體上看,重慶市知名高校能夠提供更好的工作環境和福利待遇,因此優秀體育師資越聚越多,而普通高校則由于自身條件所限,師資力量遠比不上知名高校,導致重慶市高校體育師資的失衡現狀。
受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個人的擇業行為是在就業觀念影響下產生的,一般而言,有什么樣的擇業觀就會產生相應的擇業行為。個體由于生活環境、學習經歷等存在差異,因此會產生不同的擇業觀念。傳統就業觀念認為,綜合能力越強的高校發展空間越大,優秀體育人才在學業和科研等方面都付出了很多,因此必須要選擇綜合能力強的高校就業。這種就業觀念將優秀體育師資與知名高校直接掛鉤,導致越來越多的優秀體育師資想擠進知名高校[6]。重慶市許多優秀體育師資都將西南大學和重慶大學作為就業首選,導致了這兩所高校優秀體育師資越聚越多。大多數高學歷的體育人才對生活質量和工作待遇有更高的要求,而綜合能力強的高校則更能滿足他們的要求,所以才更能夠吸引他們。在物質占有欲逐漸增強的當代,優秀體育人才優先選擇留在綜合能力強的高校本無可厚非,但絲毫不考慮學校師資的飽和度而盲目競爭就顯得缺乏理性。在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下,優秀體育人才都會爭先恐后地向工作條件較好的高校聚集,而那些工作條件較差的高校則較少被關注。因此,傳統就業觀念也是導致重慶市高校體育師資失衡的原因之一。
區位因素的影響。區位因素不僅是影響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個體擇業的重要因素。個體在面臨擇業時一般會優先選擇中大型城市,從近幾年的就業形勢來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特大城市確實成為了優秀人才的聚集地。這主要是因為良好的區位因素能夠帶來更好的發展機會,通過區位因素能夠迅速帶動社會經濟的發展,提升生活水平和質量,為優秀人才能力的發揮提供良好的平臺。因此,優秀體育師資在擇業的時候自然也會考慮到區位因素,選擇地理位置好、交通便利的高校作為工作單位。尤其對于剛剛畢業的體育博士而言,更會將擇業高校定位于大城市中的知名高校。從重慶市高校體育師資的分布來看,絕大多數優秀體育人才都集中在主城九個區的高校中,尤其以西南大學、重慶大學居多,其次是重慶師范大學和重慶工商大學等高校,而其他的區盡管也有高校,但是優秀體育師資數量卻較少,而且師資總量也無法跟主城九個區的學校相比。這主要原因就是重慶主城區經濟發達,公共服務設施齊全,生活水平較高,而且還有航空、鐵路、軌道、城市公交等運輸工具方便優秀體育人才的工作和生活。選擇在主城區的高校作為工作單位,不僅能過獲得較好的都市生活環境,而且方便優秀體育師資參與國內外的學術交流,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7]。
家庭因素和學緣因素的影響。家庭是個體生活和工作落腳點,人們生活努力工作實際上是為了獲得更好的家庭生活,而美好的家庭生活有利于工作上的成功。家庭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擁有特殊的地位,高學歷的優秀人才在選擇崗位的過程中往往都會考慮到家庭因素。家庭因素涉及到父母、配偶以及子女等家庭成員,父母生活的便利性、配偶的工作、子女受教育問題等都會影響到重慶市高校體育教師的就業選擇。重慶市知名高校都坐落于主城區,主城區能夠提高家庭生活質量,因此優秀體育師資擇業時會優先選擇主城區的知名高校。學緣是指在教育單位和科研所中師生之間、學派之間的淵源關系。學緣因素主要是指優秀體育人才在擇業時往往會受到其之前學歷的畢業學校教師的影響。通過調查了解到,不少高校的體育教師都曾就讀過該校的本科專業,這是一種近親繁殖,不利于學術交流和學科發展。但實際上,重慶市很多高校還是比較傾向于招聘本科曾經就讀過該校的體育碩士或體育博士,而這類體育碩士或體育博士由于受到學緣因素的影響也愿意到本科畢業院校任教。知名高校的學生在升學和深造上擁有更多的平臺和機會,因此更有機會成為優秀體育人才,在學緣因素的影響下,這些人回歸“母校”工作,實際上導致了知名高校體育師資的飽和,加劇了重慶市高校體育師資分布的失衡態勢。
克服傳統就業觀的影響,樹立現代化的就業觀念。在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下,導致體育教師擇業時的“金錢至上,物質第一”思想,這不利于真正發揮每一位體育教師的才能[8]。因此,高校體育師資在擇業時一定要樹立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相統一的思想觀念。不能將擇業的唯一需要定位于獲得更高的薪酬待遇,而應該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學習精神,在對物質生活適度追求的同時將自己的才能貢獻給社會和國家,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
建立體育師資的長效引進機制,避免優秀體育師資的惡性競爭。促進高校體育事業發展需要不斷引進體育師資,促進體育師資隊伍的優化,但這并不意味就應該忽視學校發展需要而盲目引進“名師”。重慶市各高校在優化體育師資隊伍結構時一定要充分結合學校體育事業發展的需要,對體育學科發展趨勢、現有師資現狀、師資引進效果等各方面都要做出科學、準確評估,建立一整套體育師資長效引進機制[9]。這樣才能夠確保師資引進的有效性以及崗位設置的實用性,緩解高校體育師資失衡現狀,最終才能夠更好地促進重慶市高校體育事業的發展。
樹立正確的教育價值觀,勇于承擔體育學科建設的重任。體育教師擇業時應該樹立正確的教育價值觀,認識到接受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發展教育,而不是為了獲得更多物質財富,避免一味地選擇薪酬待遇好的高校作為工作單位。同時還應該樹立勇于創新、勇于擔當的學術精神,能夠深入到教學和科研一線[10],促進條件較差高校的體育事業的迅速發展,承擔起這部分高校體育學科建設的重擔。
政府要積極引導,出臺相關政策促進高校體育師資的均衡布局。盡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背景下,人才能夠自由流動而受政治因素影響較少,但政府部門相關的引導性政策也能夠影響到人們的就業選擇。重慶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出臺相關政策,為條件較差高校的師資引進提供扶持和幫助,在資金和政策等方面適當向這部分院校傾斜,尤其要促進這部分院校引進優秀體育師資,縮小與知名高校在體育師資力量上的差距,促進體育學科的較快發展。
重慶市高校體育師資隊伍的失衡現狀不利于重慶市高校體育師資隊伍的整體優化,還會影響到高校體育事業的整體發展。任由這種失衡態勢繼續發展,必然影響到我國高校體育事業的發展,因此必須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縮小不同高校間體育師資力量的差距。優秀體育師資自身要樹立正確的教育價值觀,堅持勇于創新、勇于擔當的學術精神,主動承擔起發展條件較差高校的體育學科建設的重擔;高校在引進體育師資前要進行科學評估,建立長效引進機制,避免陷入惡性競爭的泥潭;政府要積極引導,在資金和政策上向條件較差的高校傾斜,促進重慶市高校體育師資的均衡布局。
[1] 張玲燕,李先飛.高校體育師資隊伍結構現存困境與發展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7,25(3):30-38;67.
[2] 李庶品,牛錦山.東、西部高校體育院系師資隊伍結構現狀比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35(1):81-84.
[3] 孔慶波,陳洋.高校體育師資學歷結構極化的病態究因與建改思考[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5,32(5):621-627.
[4] 楊樺.追求卓越,推進中國特色高等體育教育事業發展——北京體育大學發展歷程回顧,獻給新中國六十華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32(9):1-5.
[5] 仇昉.謹防機關引進人才高配低效[J].領導科學,2013,(10):47-47.
[6] 王廣明.河南省普通高校體育師資隊伍建設現狀及發展對策[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8,42(2):97-100.
[7] 林偉,連道明.我國體育學碩士研究生培養體系探討[J].體育文化導刊,2010,(11):84-87.
[8] 張天曦,張榮華,趙景榮.地方高師院校研究生培養目標初探[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9(2):138-141.
[9] 李軍榮.武漢地區普通高校體育師資現狀與對策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3,23(10):81-82.
[10] 童宏保,張麗坤,聶瓊.廣東省民辦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狀況分析與建議——基于民辦高校人事處長問卷分析[J].教育導刊,2012,(6):40-43.
CauseAnalysisandRebuildConsiderationontheDistributionImbalanceamongPETeachersinChongqingColleges
Chen Yang1,Hu Bingyu2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balanced allocation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llocation and its reasons, and offers approaches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force in Chongqing. It concludes that the imbalance is mainly affected by working environment, incomes, traditional concept of employment, location factors, family factors, and school factors, which should be optimize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adjust traditional and form the modern career concept, form long term inviting mechanism to avoid rat race, form the right education value concept, as well as promote the balanced allocation of teaching force guided by government.
Chongqing; college PE teaching force; imbalanced allocation; causes
G8
A
1005-0256(2017)11-0038-3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1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