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萍
(安寧堡小學 甘肅蘭州 730070)
中小學體育教育改革的思考
蔣萍
(安寧堡小學 甘肅蘭州 730070)
體育教育教學改革的目的應是發展學生素質,增強學生體質,提升學生健康水平。然而我國青少年體質水平逐年下降。該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對我國30余年體育教育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加以思考,認為對于體育教學指導思想的誤讀,理論研究脫離實際并導致體育教學迷失了體育的本質功能是引起我國青少年體質水平逐年下降的自身原因。
體育 教學 改革 思考
改革開放30余年,我國青少年體質呈逐年下降趨勢,其中體現人體基礎的力量、速度和耐力三大素質下滑最為明顯。2010年3月30日《中國青年報》刊發報道《國民體質監測顯示我國青少年體能連續10年整體下降》。我國體育從改革開放以來,從制度重建到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學校體育界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我們改革的成果絕不是使我國青少年體質逐年下降。該文試圖就我國中小學體育教育教學改革歷程的回顧,并結合現存問題進行思考,或可為中小學體育教育教學發展提供些許思路。
第一,管理制度的重建階段,即基于文革十年混亂而對我國學校體育在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和管理制度的重建的階段。1978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鄧小平重申國家的“德育、智育、體育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重新確立了學校體育的地位。同年,教育部、國家體委、衛生部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學校體育、衛生工作的通知》,1979年由教育部、國家體委、衛生部、共青團中央聯合在江蘇揚州召開了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全國體育衛生工作經驗交流會。隨后即頒布了《中小學體育工作暫行規定》《國家體育鍛煉標準》。說明我國學校體育管理開始走向法制化、規范化。
第二,體育教育教學方案與教學模式的探索階段。在各行各業改革大潮的帶動下,學校體育改革緊鑼密鼓開展并不斷深入,體育課教學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日益活躍。1992年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個《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體育教學大綱》(試用)和《九年義務教育初級中學體育教學大綱》(試用)頒布,1996年1月17日,原國家教委下發了實驗《“體育兩類課程整體教學改革”的方案》的通知,在課程設置上將以往的學科類課程體系改變為學科類課程與活動類課程相結合的新的課程體系,意在力求解決和糾正當時頗有爭議的“以技術、技能傳播為主”與“以增強體質為主”的矛盾,加之此后的揚州學校體育工作會議,開啟了學校體育思想多元化發展的新局面。此后涌現出如結構教學法、快樂體育、成功體育、情景教學模式等許多新的體育教學模式。
第三,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的更新和新課改的實施階段(1999年以來)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了《關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素質教育成為教育的主旋律。其時國外先進體育教育理念被引入我國,《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小學體育(1~6年級)體育與健康(7~12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新《課標》)也在這樣的背景應時而生。新《課標》既突出強調要尊重教師和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性,使課程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又提出養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形成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新的課程標準還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1 體育教學指導思想的誤讀,體育教育教學改革失大于得
我國中小學體育教育教學改革失大于得最為有力的例證就是我國青少年體質逐年下降!對此,我們可以歸因于我們的教育體制、高考制度、計劃生育后的子女教育問題等,而我們中小學體育教育教學自身呢?
縱觀我國中小學體育教育教學改革歷史,盡管我們建立健全了許多的規章制度,提出了這樣那樣的發展方案,但我們的改革在很多方面是失敗的。改革中我們強調“尊重學生意愿選擇教學內容、教學要從學生興趣出發”,以及備受稱道的“快樂體育”等,筆者認為這是體育指導思想的誤讀。我們要學生快樂,感興趣,要依據他們的意志來安排我們的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和練習手段,其結果是什么?心率一旦達到120次/min以上,學生就沒有興趣了,就不快樂了;夏天太陽一曬,冬天一冷學生就不快樂了,就失去興趣了,我們該怎么辦?于是認為違背教學原則了,違背學生意愿了,于是須在曬不著,凍不著的場所上課,導致練習的強度密度均受限制,素質何談提高,體質如何增強。新課標確立了教學目標卻沒有教學內容,提倡學生“自主”,使我們的體育老師不知如何去教學了,因為既要學生快樂,又要學生提升身體素質,增強體質;既要學生感興趣又要學生提高社會適應能力,這讓老師如何去做?實際上,但凡有過長期(經年并持續)身體鍛煉的人都有這樣的體驗,我們在力竭之余,汗水流干之后,都有一種運動后的快感體驗,這就使得我們既提高了運動能力又鍛煉了意志。可以說,我們正在失去的是體育本身的東西,即體育賦予人類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精神層面的東西。
2.2 理論研究脫離實際而步入唯理論研究歧途
理論說教者明顯是紙上談兵,脫離了實踐的為改革而改革,使得我們的中小學體育教育教學研究步入到唯理論研究的歧途。
留學美國的眾多學者歸國,提出美國的體育教育教學是如何如何的好,于是我們就開始借鑒美國體制下的體育教育教學思想、理念和形式,而忘卻了美國國情和教育體制與我們有著很多的不同;曾留學日本的學者歸國,提出日本是如何改革其體育教育教學的,于是我們又開始模仿日本的做法。可惜的是我們學習日本的教育思想、理念,僅僅是其皮毛而已,或解讀上有問題。我們為什么不學日本人將學生帶到冰天雪地里野營的做法。
另外,我們的理論研究總是一窩蜂,誰提出一個新的觀點,體現了為改革而改革的需要,大家不僅毫不質疑,而且和聲一片,而這種做法對于理論研究是十分有害的,幼稚的,我們成熟的結論應該是在一片質疑聲中,多方論證而得出的。譬如所謂快樂教育,筆者認為是通過艱苦的學習使自己從認知新的知識領域中獲取快樂;所謂快樂體育,也是通過堅忍不拔的運動體驗,掌握了運動技術獲得了快樂,提高了身體素質獲得了快樂,增強了體質而體驗到了快樂,而不是目前我們所認為的,在歡快的運動氣氛中獲取快樂,更不是怎么被老師用某游戲逗趣而快樂。又如,“我們的體育教學應尊從學生的意愿,從學生發展的需要出發”,我們應解讀為,我們的體育教育教學應從學生自身身體發展的需要出發,而不是從學生的興趣和意愿出發來安排的教學。如果學生們就不愿在炎熱中強健其體魄,你上的什么內容我就不喜歡,沒興趣,我就愿意在陰涼處玩手機,你的課還上不上?
2.3 中小學體育教育教學研究脫離體育的本質和教學實踐
不客氣的說,現時我們很多的學者,都是并不擅長運動,而長于理論說教的,也就是導致理論與實踐的脫離的根本。他們看不起有著長期運動體驗者,對他們建立在實踐活動中的體驗十分不屑,而他們的研究成果更多也只能是沒有實踐經驗的臆想產物。
實際上要提高身體素質,增強體質,只有從事符合機體自身發展需要的運動才能實現,如想改善運動器官功能,必要且有關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韌、靈敏與協調的長期練習是無法避免的,想要在快樂中去實現目的是不可能的,沒有足夠的持續時間和重復次數是很難達到預期的;如想改善內臟器官系統的機能,沒有長時間承受足夠的負荷也是不可能實現的;如想鍛煉自己的意志,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不承受超負荷的運動同樣是沒有實際效果的。要想得必先付出,我們要讓青少年們懂得只有付出長期艱辛的運動才能實現身體教育根本的轉變。
2.4 中小學體育教育被嚴重弱化
中小學學段是青少年學生身體素質培育、健康身心形成的關鍵時期。錯誤的指導思想和理念,必然會使我們的體育教學步入歧途。時至今日,我國中小學體育開展的形勢不容樂觀,存在一些較為嚴重的問題。首先,是中小學體育課程教育發展很不平衡的問題,而且這種不平衡還呈現出擴大的趨勢,學校體育課程教育在某些地區被嚴重地邊緣化,甚至成為無課時保證、無專職教師、無教材和教學資料、無場地器材、無基本尊重的“五無”教育;其次,是中小學體育課程教育受應試教育的沖擊問題,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中小學體育課程教育往往在學生、家長、教師與校領導等多方面都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導致體育課“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甚至有些中小學的體育課程教育現狀形同虛設,學校上體育課基本等同“放羊”,教學內容和教學計劃形同虛設,教學效果是“十二年好像學生什么都沒學會”;再次,自2001年新課改以來,受“淡化運動技術教學”思想的沖擊,體育課程教學中運動技術教學與“課課練”被輕視,學生學不到有用的運動技術,也得不到應有的運動負荷,身體素質呈下降趨勢。該文認為,這一切是造成我國青少年體質逐年下降的重要原因。
[1]《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課題組,張一民,邢文華.1985—2005年中國漢族學生身體形態特征的動態變化規律[J].體育科研,2008(3):2-16.
[2]劉海元.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下降原因及解決對策[J].體育學刊,2008(1):67-71.
[3]喻堅.“健康第一”思想作為學校體育主導思想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5):662-665.
[4]劉曉莉,肖煥禹.建國以來我國中小學體驗課程教學目標體系的回顧與展望[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2(2):74-78.
[5]李晉裕.中小學體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探討[J].中小學體育,2001(1):87-91.
[6]馮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學校體育改革回顧——曲宗湖教授訪談錄[J]體育學刊,2007(9):33-35.
G807
:A
:2095-2813(2017)03(c)-0220-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