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北京朝陽區一紅黃藍幼兒園虐童丑聞,警方星期六開始公布第一批調查結果。警方對一名幼教做出刑事拘留處理,等于說明了虐童情況的存在。另外一名31歲女子被行政拘留,她向警方承認自己是“老虎團集體性侵紅黃藍幼兒”謠言的制造者。緊接著又有兩人因編造另一起謠言而受到教育訓誡。
網球明星李娜和央視主持人王小騫因轉發一幅影射“老虎團性侵幼兒”的漫畫,受到很多網民的聲討,兩人都就此發了微博,隱晦或直接做了道歉。
網上輿論風暴一旦形成,往往會有各種謠言伴隨著真實信息以及正常的猜測涌上互聯網,而且謠言常能占據信息的突出、甚至中心位置,誘導輿論的方向。比如在這次紅黃藍虐童危機中,“老虎團性侵”的傳聞雖然很荒誕,但它給事件附加的輿論熱度最高,成為不少人宣泄情緒的焦點。
最后查出那名31歲女子編造了這個謠言,她的責任不容逃避。但是該女子一個人顯然沒有把謠言搞向全網蒙騙公眾的能量,在隨后的發酵過程中,有無數人做了參與,直到那個謠言有了臺風一般的破壞力。
互聯網就像熱帶海洋那樣,它的濕熱只需一點小的理由就能把風暴搞起來。所以人們每每懷疑有境外敵對勢力參與了某個惡毒謠言的炮制,情況很可能的確是那樣,但是外部勢力也未必總是某個“謠災”猖獗作亂的決定性因素。互聯網有“偏愛”謠言的一種特性,它像是隨時準備幫一個謠言泛濫開來。
治理網上謠言是一個大工程,實事求是說,很多國家都受到這方面的困擾,能夠產生特效的經驗還不多。中國這些年吃互聯網謠言的苦頭尤為突出,我們因此需要加快“治謠”的探索。
首先,惡意造謠者和惡意傳謠者都應受到懲罰,盡管他們只是網上謠言興起的一個環節,但是他們依法擔責不可少,這樣的震懾是網上公眾形成對謠言正確態度的基礎。而且這樣的處罰不應太輕。
但要大規模遏制網上謠言,除了法律的幫助,官方盡可能快和充分地提供圍繞熱點事件的權威信息更加關鍵。一個備受公眾關切的事件發生后,人們急需知道各種信息,權威部門必須跟上這個節奏,滿足或基本滿足輿論場的信息需求,否則的話,謠言勢必粉墨登場,以往反復出現的公共輿論事件一再證明了這個規律。
只要官方和主流媒體的聲音有空檔,謠言就會變得很狂。有的謠言明顯不太靠譜,比如“老虎團集體性侵幼兒”,還得到園方的協助,一聽到它就深信不疑的人恐怕很少,但是在那個特定時間段里,很多人就像“手賤”忍不住網購一樣,一戳就把謠言給轉了。還有些人因為虐童的事憤慨,或者在別的事情上有氣,不僅轉了,還扔一句臟話。
網上出現強勢謠言總的來看是“廣場效應”的產物。這個過程中肯定有少數境內外壞人處心積慮搗亂,但最大的挑戰還是“廣場效應”本身。壞人要揪,應對“廣場效應”之策尤其不能缺席。這兩方面不能只用其中的一個全代替了,關于這一點我們必須建立足夠清醒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