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遠
2015年1月,黃慶軍用23天拍攝了14個家庭與個人的網購家當,其中包括了西藏、內蒙古、位于東部邊境界的漠河北極村等偏遠地區,以此來反映互聯網時代人們生活及消費習慣的變化。

從2003年開始,黃慶軍便四處找人展示他們的家當,把他們家里的大小物件悉數搬到房子外,用鏡頭一一記錄。這組耗時近10年的作品《家當》作為黃慶軍的代表作,曾在紐約時報、英國衛報、德國GEO等海外主流媒體發表。
提及網購,黃慶軍對網上稀奇古怪的一切都感到好奇:一個年輕人買了一個會掃地的機器人,另一個姑娘甚至愿意斥資幾千元買一罐面霜……他突然特別想知道,沿海發達地區以外的中國人都網購些什么。而恰好在2014年12月,淘寶的工作人員找到他,想與他合作拍攝中國人的網購家當,他們一拍即合。黃慶軍隨后選取了一些偏遠地區的網購顧客,挨個打電話,問“有沒有網購習慣、買的多不多、愿不愿意接受拍攝”等問題,聯系了幾百個人,最后拍成了十幾張照片。
從《家當》到《網購家當》的拍攝,是一個怎樣的變化過程?
《家當》作品拍的是一戶人家的所有家當,而《網購家當》拍的則是人們通過互聯網購入的家當。個人覺得后者和我們當下的社會更有關聯性。因為在這些照片中,畫面中這些人的家當都是通過網購得來的,這在十幾年前是不會有的事情。網購是一個新鮮的事物,它的出現不斷地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我是想通過這組作品反映我們這個時代的變化。
在《網購家當》中,你標注了物流時間以及每戶人家的網購經歷,這種形式很像一個社會調查。當時是怎么想到要以這種方式呈現的?
標注物流時間是想反映速度,當然,現在的物流速度已經比我拍攝的時候快多了。這個表達形式延續了《家當》的拍攝方法,讓觀者能更清楚地看到他們網購的家當是什么。

這次拍攝耗時多久?總共去了幾個城市?為什么只拍了偏遠地區的人家?
2015年1月,我用了23天拍攝了14個有網購習慣的家庭和個人。拍攝的城市有北京、杭州、漠河北極村、內蒙古科爾沁右翼、集安縣中朝邊境、柳州融水苗族自治縣、新疆喀什、西藏拉薩、云南麗江。我在規劃時,便確定我的拍攝點中要有一個中國邊境的最遠點(最后選擇了東邊的漠河北極村),選擇西北地區為這次拍攝的重點地域。因為這些區域的經濟沒有沿海區域發達,我想看看他們網購的商品是什么樣的。
拍攝對象的挑選標準是什么?怎么說服他們同意你的拍攝?
我是按地區來找的,比如說我想拍一個中國最北方的村子。我跟他們都是第一次見面。在開始拍攝前,我先通過淘寶網找到選定區域里購物過的人。然后電話溝通,他們同意拍攝后,我才會過去。

這些照片是用什么相機拍攝的?這個項目的拍攝難度在哪里?
這些照片是用尼康D800相機配上神牛閃光燈拍攝的。拍攝的難度是選擇拍攝地點。他們的房子都不是網購的,所以我會選擇一些有地域特色的背景,從而和《家當》作品產生區別。
其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次拍攝?
在拍攝漠河北極村那張照片時,我和王雅峰一起把諸多家當搬到了邊境線上,畫面的背景就是俄羅斯。就在一切準備就緒之時,邊防武警突然跑過來禁止拍攝。我趕忙給他看了之前拍攝的《家當》畫冊,他才明白我是在搞創作,最終破例給了半小時時間。而就在我按動快門時,喇叭里還時不時傳來“請不要靠近邊境線”的廣播。

《網購家當》這個項目給你最大的感觸是什么?
這次拍攝讓我感受到了不同區域的人們網購的習慣是不一樣的。感觸最深的是杭州人購買的會掃地的機器人,以及連西藏僧人也開始了網購。互聯網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