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亮+楊俊芳+楊金杰+趙桃
臨近霜降時節的孟定依舊炎熱,全省非遺保護業務骨干們不約而同地來到了這個“會彈琴的壩子”。2017年10月16日,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田野調查培訓在臨滄市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定鎮開班了。
本次培訓選取了彝族“葫蘆笙舞”、彝族“(俐侎人)服飾”,傣族“馬鹿舞”,傣族“象腳鼓制作技藝”四個項目作為調查對象進行培訓,通過理論講授和項目點實地調查相結合,從田野調查的基本方法、田野調查中的文字工作、傳承人訪談、影像在田野調查中的運用等方面對學員進行全面實訓,以提高基層非遺保護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
成長在田野
學員初入芒坑,雖然天氣炎熱,但依然擋不住迫切了解“嘎朵”的熱情,對一切都好奇,卻又充滿了困惑。在孫敏老師的引導下,學員們列出了想訪談的一系列問題。
訪談過程中,指導老師與訪談人、訪談對象進行溝通,“問題要明確,盡量采用開放式”“盡量獲得最大的信息量”;攝影、攝像老師,從拍攝場所選擇、角度、光圈、構圖,進行悉心指導。經過幾天的田野調查,通過“問題—指導—實踐”的不斷反復和實踐,每個人都在其中成長。
問題意識在田野調查工作中尤其重要。通過追問“是什么”“為什么”,追問的過程不要有預設答案,試圖用當地人的視角看待問題和發生的故事。尋找答案的過程,就是我們通過田野調查獲得的成長。保山市的董菲說:“通過前幾天的田野調查,在不斷的自我肯定和否定的思考與實踐中,調查報告基礎資料真正意義上實現了‘第一手和‘真實。帶著思考去學習和帶著思考去提問,個人覺得是非常有效的自我成長手段,經驗可貴,革新難得。非遺保護工作的辛苦在于深入,而其中的快樂也同樣如此。當你深入進去到事物本身,你自己是沒有感覺的;然而等你出來才發現,事件本質的文化烙印已經篆刻在了你生命的來路上。”
“口述的問題要有邏輯性,要這樣訪談”、“雙機位時要這樣擺”,項目組的各位指導老師在現場指導著,學員們認真的記錄著、傾聽著,每位學員都期待讓自己的非遺專業技能更上一層樓。一路拍來一路討論,指導老師現場指導,在不同的場景下如何選取鏡頭,順光逆光下如何拍攝,拍攝時如何構圖,如何處理景深等。大家在談論切磋中,增長了技能。
中午飯時間到了,好幾個學員還沒按約定的時間出現。原來,因為太專注于拍攝,忘記了時間。來自臨滄的學員“李忠玉”笑著說:“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已吃了好多精神食糧,自然不餓了。”
學有所獲
田野調查是非遺保護的長期性基礎工作。沒有扎實的田野調查實踐,就沒有非遺保護成果的參天大樹。參加培訓的學員有從事非遺保護工作10年以上的老“非遺”,但更多的是新面孔。在培訓中,各小組成員雖然分工明確,分別負責文字、攝像和攝影工作,但大家團結協作,集思廣益,認真地開展調查和記錄。學員們被俐侎人傳統文化的魅力折服,并深刻認識到民族文化保護責任的重大。
曲靖學員王穎在調查日志中寫到:“我們拍攝到了很珍貴的視頻,祖孫三代同時在跳葫蘆笙舞,看到這樣的場景,我很感動,葫蘆笙舞經過了這么多年還能傳承下來,俐侎人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愛與堅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讓我感受到非遺工作的重要性!”
麗江學員楊曉林在調查日志中寫到:“調查中,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展的核心,從事傳承人的保護及對其技藝的搶救和整理就成為非遺保護工作最重要的內容。盡快地搶救和記錄、整理那些有代表性的民間藝術家鮮活的口述史、記錄下他們技藝、讓全社會尤其是青年一代真實地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已經無可爭議地成為我們保護工作核心內容之一。”
在田野調查培訓期間,正值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所有參訓學員備受鼓舞。作為非遺工作者,只有立足本職工作,不忘初心,深入田野,才能提高業務素質和能力,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才能留住“鄉愁”,堅定文化自信,才能無愧于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