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杰+趙桃
“朵”是傣族民間的一種神化動物,經常被人說成馬鹿,其實 “朵”像馬鹿但不是馬鹿。“嘎朵”即是跳“朵”的舞蹈。“嘎朵”主要在開門節、關門節、潑水節等傣族重大節日中表演。
芒坑“嘎朵”印象
耿馬縣孟定鎮往西北方向5公里左右,路邊竹影婆娑,在一片蔥翠中間,坐落著一個名叫“芒坑”的傣族寨子。寨子共有121戶643人,均為傣族。2017年10月18日起,來自玉溪市、保山市、怒江州和耿馬縣的30余名學員將在這里開展非遺業務骨干的田野調查培訓。
芒坑寨子,干凈且寧靜,一簇簇芭蕉隨處可見,葉影搖弋。寨子的佛寺旁,一只竹篾和棉線編制為骨、身上綴滿芭蕉葉的“朵”安靜的躺在地上。省級傳承人賽丙老師告訴大家,這就是“朵”最初的樣子。現在,“朵”通常采用絨布蒙面,身上還有一些飾物。昌寧縣的羅金榮老師說:“一種純民間的舞蹈,開始由芭蕉葉、舊佛幡,到傣族的織錦,到現代的布料;一種文化,和一個民族步履蹣跚走到了今天。是神獸也好,馬鹿舞也好,我似乎看到了原始宗教和小乘佛教相互融合,成為一方大地的烙印。”
隨著象腳鼓的鼓點,镲聲、铓聲此起彼伏,“嘎朵”由兩位傳承人合演。前者持棍控制頸部,后者掌握尾部,作跌撲、騰轉、翻滾等動作,或憨態可掬,或靈巧可愛。精彩的表演,使學員對“嘎朵”有了較為直觀的認識。
精彩和感動在田野
非遺田野調查中,精彩與感動始終伴隨。或是與村民“一家人”的溫暖,或是耿馬同仁的悉心照顧,或是年邁傳承人的執著堅守,或是小小傳承人的專注神情和純真笑臉。
在芒坑,最讓人感動的是傣族文化“小主人”的參與。玉溪組在拍攝“嘎朵”舞蹈動作時,象腳鼓、铓、镲聲一響,吸引了寨子中的大人、小孩過來參與。學員王一菲深有觸動:“許多傳承人,還是7、8歲的孩子,最小的有3歲,太可愛了,個個跳得有模有樣,認真稚氣的言行都得大家忍不住嬉笑,讓“朵”的歡樂、吉祥和幸福傳遞給我們每一個人,氣氛好的不得了。工作漸進尾聲,大家心情也輕松起來,真是越來越留戀這樣既有意義又愉快開心的工作。”累并快樂著,這是學員們共同的感受。
傣族群眾的淳樸熱情讓我們難忘,傳承人和民間藝人們對培訓工作的支持則是讓我們深深感動——每天,他們早早趕來,準備好調查期間需要用到的材料和道具;按照各個調查小組的調查要求,他們放棄休息,完全配合各組的時間安排和提出的要求,一遍遍不厭其煩、不辭勞苦地為我們進行演示和技藝講解。峨山縣張飛斐記錄下了:“摘下面具的時候,表演師傅也是滿頭大汗,非常辛苦悶熱,但是他臉上流露出來的是發自內心的笑容。看著時間還早,兩位舞者就在舞臺上教我們跳起“嘎朵”和“緊那羅”舞,雖然語言不是很通,但是他們帶著熱情洋溢的笑容一直教我們跳舞,讓我們體會到了傣族人民的熱情和淳樸,內心非常感動。”
在30°C的室外驕陽下,套上十多公斤重的道具,一套“嘎朵”演示下來,民間藝人們都是汗濕衣裳;一段象腳鼓鼓語的演示和講解,民間藝人尚依底往往要重復十幾次乃至幾十次;面對學員們不太熟練而坑坑巴巴、重復的訪談提問,從寨老到省級傳承人賽丙、市級傳承人塞尚農等采訪對象一遍遍耐心回答,腿麻了都沒有吭一聲……前面提到的用芭蕉葉制作的“朵”是賽丙老師連夜為我們專門趕制的:我們在調查中了解到“朵”的這種傳統制法后,曾經想過請傳承人為我們演示這種制法,但考慮到他們這幾天每天都陪著我們折騰到晚上,很辛苦了,就沒有提。沒想到賽丙老師揣測到了我們的心思,不聲不響地給了我們一個意外的“驚喜”!
怒江州的錢曉云說的話道出了我們共同的心聲:“民族文化的魅力就是這么吸引人,這么讓人不可思議,這么讓人敬佩民間藝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沒有他們的喜愛,沒有他們的傳承,我們這么優秀的民族文化將不復存在。我們作為非遺工作者需要加大非遺保護力度,加快保護步伐,就算苦、累,我們都不能有怨言。如果因為是我們的疏忽,我們的不在乎,導致任何一個民間文化的消失,日后我們一定會后悔不已,我們也會是傳統文化的罪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