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杰
自然流產是與人工流產相對而言的,是指在妊娠28周前妊娠中斷,胎兒死于宮內或死后排出宮腔。其中妊娠12周以前發生的自然流產為早期流產;12~28周發生的自然流產為晚期流產;連續3次以上發生自然流產為習慣性流產。自然流產的發生率為10%~18%,發生率較高,應引起育齡夫婦的重視。導致自然流產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6種。
1.孕卵發育異常。此種情況占自然流產的一半以上,尤其在早期流產中,所占比例更高。孕卵發育異常多是由卵子或精子的缺陷造成。在受孕的最初階段,母體內缺乏維生素、葉酸、透明質酸酶等,也會使孕卵發育異常。孕卵發育異常還與受精時間有關,受精時間距排卵時間越長,孕卵發育異常的可能性就越大。
2.內分泌失調。母體內雌激素過多和孕激素不足是早期流產的常見原因。此外,甲狀腺機能不足、亢進,糖尿病等也會引起流產。
3.生殖器官病變。子宮發育不良、子宮畸形、子宮肌瘤等,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導致流產。
4.染色體異常。據統計,染色體異常造成的流產占自然流產的47.8%~60%。
5.血型不合。由于以往妊娠或輸血致RH因子、不合的ABO血型因子在母體內產生抗體,并由胎盤進入胎兒體內,與胎兒的紅細胞凝集而產生溶血,造成流產。
6.其他。母體全身性疾病,如傳染病、嚴重貧血、心臟病、慢性腎炎、嚴重高血壓等。營養不良、藥物中毒、精神上受到嚴重刺激等,也會造成流產。
自然流產的臨床表現主要是陰道流血和腹痛,而且多為進行性加重。根據不同的臨床表現,分為難免流產、不全流產、完全流產、過期流產、習慣性流產等5種。
1.難免流產。也稱不可避免流產。癥狀是陰道出血時間長,出血量大,且有血塊排出,陣發性腹痛加劇,子宮口已開大,流產勢必發生。治療原則是清除宮腔內的胚胎組織。
2.不全流產。多發生在妊娠10周以后,流產時,部分胎兒組織及胎盤排出,其余的仍留在子宮壁上,使子宮不能很好地收縮,造成流血過多,甚至造成失血性休克。此時,應立即做刮宮處理和糾正休克(輸血、輸液、輸氧),拖延往往會造成更嚴重的出血和誘發感染。
3.完全流產。胚胎組織排出后,陰道出血停止,腹痛消失。此時應注意休息,避免受寒,保持陰部清潔,無須做特殊處理。中醫認為服三劑生化湯有助于恢復健康。
4.過期流產。是指胚胎已死亡,但仍留在宮腔內。一旦確診應立即做刮宮手術,因為如果胚胎死亡太久,組織機化,刮宮就很困難,而且易引起凝血功能障礙,造成嚴重出血。
5.習慣性流產。應以預防為主。出現習慣性流產之后要采取避孕措施,并進行檢查,了解流產原因,若懷疑子宮頸機能不全及子宮畸形,應做子宮造影檢查。出現習慣性流產后應避孕一年以上再懷孕,并借助基礎體溫測定及早發現妊娠,一旦發現自己懷孕,要進行保胎治療,避免體力勞動,禁止性生活;每天肌肉注射黃體酮20毫克,共5天,服用中藥壽胎丸加味,直至超過發生習慣性流產的妊娠月份為止。除RH因子及染色體異常的孕婦外,其他人通過治療多能保胎成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