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秀
摘 要:《弟子規》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其對于中小學生了解傳統文化,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有著重要的價值。為此,很多學校都逐漸開始組織開展《弟子規》學習活動,以此啟迪心智,陶冶情操,促進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因此,對《弟子規》與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整合展開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關鍵詞:《弟子規》;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思想品德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34-005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4.029
古人一般都十分重視對學生的養成教育,《弟子規》可以說是最全面的養成教育經典著作,直到今天都能夠對中小學生起到一定的規范作用。本文將結合《弟子規》談一談如何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進行養成教育。
一、利用《弟子規》中的感恩教育進行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
《弟子規》中涉及了很多關于感恩的教育,如“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教師應該將這些感恩教育的詞句灌輸給學生,要教育學生得到了他人的恩惠,一定要想著如何報答,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讓學生時刻銘記于心。尤其是父母的恩情,老師的恩情,更是不可以視而不見,樹立感恩之心,常懷感念之情。
二、利用《弟子規》中誠實守信的教育進行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
古人向來十分看重誠信,《弟子規》中有“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等語句,是在教育學生只要說出口的話就要遵守諾言,誠信為先,如果沒有能力做到,則不可欺騙他人,或者開下空頭支票。當前,社會上的一些不講誠信的事件屢屢發生,影響了學生的價值觀,需要我們以傳統文化來正視聽,促進學生誠實守信行為習慣的養成。
三、利用《弟子規》中明辨是非善惡的教育進行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
是非善惡是人們最應該分清楚的,是一個人的基本認知。那么何謂善,何謂惡,何謂是,何謂非?《弟子規》中也有闡述:“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很多人常常會評論他人善惡,并且將他人的是非大肆渲染宣揚,其實這本身就是一種“惡”。親人之間,朋友之間,都應該互相勉勵行善,共同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質。
四、利用《弟子規》中反對奢華,反對嫌貧愛富的教育進行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
當前,人們的生活條件大大改善,吃穿用度不僅十分寬裕,而且還有個別家庭是比較奢華的。這樣一來,個別學生之間就會產生一些攀比心理,甚至還有的學生嫌貧愛富,虛榮心十分強烈。對此,《弟子規》也有明確的教育:“衣貴潔,不貴華,上循份,下稱家。”“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
自古以來,我國就崇尚儉樸,崇尚勤儉節約,尤其是正處于求學階段的初中生,更是應該反對奢華,衣服整潔合體即可,不必攀比名牌和華麗。對于貧富的態度也應該加以端正,無須攀附富裕的人,更不應輕視貧窮的人,待人應一視同仁,不應有高下之分。
五、利用《弟子規》中知錯就改方面的教育進行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任何一個人在一生之中都不可能不犯錯誤,真正重要的,是知錯就改。對此,《弟子規》是這樣闡述的:“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過能改,歸于無,倘掩飾,增一辜。”這句話的意思是,無心之過稱為錯,若是明知故犯,有意犯錯便是罪惡;知錯能改,是勇者的行為,錯誤自然慢慢地減少消失,如果為了面子,死不認錯,還要去掩飾,那就是錯上加錯了。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勇于承認錯誤,并且積極改正錯誤。因為只有真正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才能從內心真正樹立正確的觀念,才能避免今后再次犯下同樣的錯誤。
六、利用《弟子規》中注重孝敬長輩,友愛兄弟姐妹的教育進行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
我國古人十分重視“兄道友弟道恭”,重視倫理綱常,強調長幼有序。然而當前由于獨生子女較多,學生并沒有接受比較嚴格的傳統文化教育熏陶,反而受到了來自父母、祖輩的寵溺,因此對于孝敬長輩、友愛兄弟姐妹缺乏足夠的認識。為此,教師應該利用《弟子規》中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教育學生要做到: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地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親生氣、傷心。又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教育學生知道:當哥哥姐姐的要友愛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姊,兄弟姊妹能和睦相處,一家人和樂融融,父母自然歡喜,孝道就在其中了。還如“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現能。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教育學生:稱呼長輩,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長輩面前,要謙虛有禮,合乎禮節。
七、結語
《弟子規》是我國幾千年儒家思想的明顯體現,雖然時代有所改變,但是其依然能夠對我國當代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因此,我們對《弟子規》與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整合進行了研究。經典的傳統文化和傳統文化著作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有著其特定的價值,只要我們細心挖掘,就會使其永遠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1] 顧芳芳.以《弟子規》為載體,培養有教養的小學生[J].新教育,2015(8):58-59.
[2] 高克勤.誦讀國學經典 啟迪人生智慧——淺談在小學低年級開展《弟子規》教學的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15(28):16-17.
[3] 李艷鳳.依托《弟子規》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J].遼寧教育,2015(20):140-141.
[4] 周桂東.知行統一 學用結合——教學《弟子規》的點滴做法[J].新課程學習(上),2014(10):115-116.
[5] 唐雯.《弟子規》對學生習慣養成的作用[J].科普童話,2015(43):63-64.
[6] 邱婷婷.誠信是金子——讀《弟子規》有感[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5(11):73-74.
[ 責任編輯 萬淑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