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亞榮
摘 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新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方面,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重視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我們可以引導學生用眼去審視美,用腦去思考美,用口去再現(xiàn)美,用手去創(chuàng)造美。從讀、問、寫、思、品五方面來建構初中語文教學審美化課堂,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從而塑造學生的精神生命。
關鍵詞:建構;初中語文教學;審美化課堂;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34-005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4.031
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途徑非常廣泛,在學科教學中,語文教學就是一種天然的途徑。因為語文學科本身就具有鮮明的特征,語文教學的內容本身就是美學的教學內容,含有豐富的審美因素,而且語文教學的文學性、時代性等特點幾乎涵蓋了美育的各個領域,是非常適合對學生進行美學教育的。
那么,如何建構初中語文教學審美化課堂?有哪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切實可行的實施途徑和方法呢?我認為,在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用眼去審視美,用腦去思考美,用口去再現(xiàn)美,用手去創(chuàng)造美。從讀、問 、寫、思、品五方面來構建初中語文教學審美化課堂。
一、朗讀是形成審美直覺的最直接手段
一般來說,在閱讀教學中進行美育的過程都是由感知美、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這三部分構成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每一篇文章的內容,教師都要引導學生首先要知其意、悟其情,最后感知文章中蘊含的美。而進行這一過程重要的手段就是朗讀。
教育家朱作仁曾經說過:“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作品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更能使人感受。”首先,通過美讀吟誦讓學生感受文章音韻之美,直觀地體會到漢字的或鏗鏘有力、或柔和曼妙的獨特魅力。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中描繪春天鮮花盛開:“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均為四字句,句式相同,音節(jié)勻稱,寫紅、粉、白的顏色,分別用比喻:像火、像霞、像雪,這樣的描寫語句對稱,而且色彩艷麗,讀者閱讀也感覺節(jié)奏鮮明整齊悅耳,給人一種春天生機勃勃,詩情畫意的美感。
其次,通過美讀吟誦讓學生體驗文章情感之美,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關鍵,情感教育的基本方式就是對情感的體驗,要讓學生通過美讀吟誦加深對文本的情感體驗。
二、品析文本是提高鑒賞美的關鍵
在對文本進行鑒賞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入的分析和領悟。每一篇優(yōu)秀的文章都蘊含著作者真摯的情感,作者將自己對人生的感悟、對美的追求都化作了語句,所以只有深入地領悟這些語句,才能感受到隱藏在文字下的情感。
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文章中的一些語句進行揣摩、品味,從而發(fā)現(xiàn)其中蘊含的美,在鑒賞美的同時領會作者蘊藏其中的情懷,從而深刻領悟文本的內涵。
例如,在《使至塞上》的教學中,講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lián)時,教師引導學生抓住“大”“孤”“直”“長”“圓” 等詞語反復推敲、咀嚼、品味,不僅使學生感受到了邊塞那空曠、 高遠、雄渾和靜穆之美,感悟到了文字的感染力和表現(xiàn)力。而且,在這樣一個反復推敲的過程中,學生不僅真正地了解了這一首詩歌的內涵,還領悟了本詩歌的思想意義,明了藝術特色。
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緣讀入文,披文入情,去體會作者浸染在字里行間的藝術意境和審美情感。
三、質疑問難促其思是實現(xiàn)發(fā)現(xiàn)美的重要方法
朱熹曾說:“學貴于疑”“須叫有疑處無疑,無疑處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它啟示我們,教和學就是要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不斷探究,深層次和文本對話,引出更多有價值的問題。而這一過程就是發(fā)現(xiàn)美、感悟美、欣賞美、體驗美的過程。對《鳥的天堂》課題的疑問是:為什么要以“鳥的天堂”作為題目?那么教師在與“鳥的生活的大樹”“鳥的窩”等詞作比較后發(fā)現(xiàn),“鳥的天堂”這個題目中不僅點明了寫作的主要內容,也包含著作者的一種贊美之情,而且“天堂”這個詞給人的是無限的聯(lián)想的空間。學生從這個問題當中體會到了不同詞語所傳達的不同的色彩及深含的感情。問題的提出這本身便是一種美的化身,而善思考更讓我們發(fā)現(xiàn)問題背后的許多令人興奮的美的思想。
四、寫作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美的重要途徑
由感悟美到創(chuàng)造美,是審美教育的升華。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人人是創(chuàng)造之人,天天是創(chuàng)造之時,處處是創(chuàng)造之地。”每個學生都有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關鍵是教師如何培養(yǎng)學生審美創(chuàng)造的情感和興趣,這是審美創(chuàng)造的源泉和內動力。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在整個語文教學系統(tǒng)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實施美育,就必須在作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方面的引導,從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意識以及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首先,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基礎,然后結合教學計劃,對學生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拓展延伸。文學作品是運用文藝創(chuàng)作理論,用語言來創(chuàng)造文學形象從而感染和教育讀者的。
很多文學作品都會給讀者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間,比如詩歌等,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文章進行再創(chuàng)造,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將文章作者隱藏在文外的意思補充完整,了解到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讓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更好地掌握語法內容,體會語言的奧秘,更加熱愛語言,對語言的學習產生興趣,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語言,運用語言,在學習中體會美的存在,在學習美的過程中領悟美,發(fā)現(xiàn)美,才能更好地感受美,進而更好地創(chuàng)造美。單純靠老師講學生并不能很好地體會,只有在練習實踐中,學生才真正能夠體會語文的魅力。所以在教學中要重視寫作練習的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自我成長,這樣的效果會更好。
總之,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這樣才能夠真正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即將美和審美看作語文課堂教學本身蘊含的內在屬性,將審美作為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最高境界和永恒追求。通過語文課堂教學,教育學生感知、欣賞、評價、創(chuàng)造美,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審美理想。
參考文獻:
[1] 席勒. 美育書簡[M]. 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1984.
[2] 周繼堯. 課堂美學初探[M]. 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3] 宋其蕤. 課堂教學美學概論[M].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5.
[4] 宋其蕤. 語文教學美學論[M]. 廣東教育出版社,2003.
[ 責任編輯 萬淑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