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摘 要:小學生是最善于聯想想象的,他們的表達更是離不開豐富的聯想想象,因此用好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優秀范例,引導小學生學會準確采用聯想想象進行表達,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筆者針對人教版第十一冊第一組教材,從文章的主題、作者的情感、修辭的運用三個方面,揭示采用聯想想象表達獨特感受的秘妙。
關鍵詞:聯想想象;文章的主題;作者的情感;修辭的運用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34-011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4.069
富于聯想想象是小學生的天性,而小學語文教材所編排的文本充滿了天真爛漫的聯想想象,聯想想象是學生打開語言表達的一把金鑰匙,因此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展開聯想顯得尤為重要。現行小學語文教材中大量文本作者都運用了聯想想象進行表達情感,這是學生學習的優秀范例。下面筆者就以人教版第十一冊第一組教材為例,談談單元導讀語用視角下聯想想象表達的秘妙。這一組課文的導讀中針對聯想想象提出了這樣的學習要求:“還要體會作者是怎樣展開聯想和想象,表達這些獨特感受的。”那這組教材在運用聯想和想象表達獨特感受上有著怎樣的表達秘妙呢?
一、聯想和想象基于文章的主題
這組的四篇課文分別是《山中訪友》《山雨》《草蟲的村落》《索溪峪的“野”》,它們都展現的是大自然奇妙畫卷,但作者展開聯想和想象的對象不同,形式不一,其起主導作用的是每篇文章的主題。
(一)文章主題決定聯想想象的對象
作者所面對的大自然是紛繁的,但寫作時聯想和想象的對象是有選擇性的,這一選擇的前提是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山中訪友》作者常常流連于山中,對山中的每種景物都充滿了熱愛之情。故從朋友的視角,以游歷的方式進入山中,與古橋、樹林、溪流、瀑布等朋友一一交流情感,對象便眾多。《草蟲的村落》作者則是時常流連于草叢,沉醉于甲蟲的世界,故以甲蟲的身份,從甲蟲的視角觀察整個草蟲世界,抒發對不同種類的蟲子的喜愛之情,對象則是指向草蟲,而非草叢中所有的動物,較之《山中訪友》選擇對象的范圍上、數量上更有指向性。而《山雨》《索溪峪的“野”》作者表達對山雨及索溪峪的喜愛之情,通過抓住山雨的聲音、顏色的特點及索溪峪山、水、物天然野性美的特點展開刻畫。因而這兩篇聯想想象關注的對象是某個景物的某些特點,對象也更集中、鮮明。可見,文章主題影響著選擇聯想想象的對象的范圍、數量。教學中只有為學生明確聯想和想象的對象因文章主題而具有的指向性,學生在寫作中才能找對聯想想象的落點,進行準確表達。
(二)文章主題決定聯想想象的形式
本組四篇課文展開聯想和想象的形式也因每篇課文主題而變化。《山中訪友》是以游記的形式敘述,作者步入山中,一路觀景所接觸的景物是斷續的,聯想想象便隨作者訪問對象的變化而轉移,且隨作者情緒的不同,對訪問對象情感不同而變化,即面對一個景物產生一種聯想想象,前后景物之間的聯想和想象無關聯性。如面對古橋作者仿佛是面對一個德高望重的老者,充滿了崇敬之情;當情緒高漲時與朋友打招呼,山中的溪水、山泉、懸崖等便又成為少女、詩人、智者等,與之展開深情交流。這些聯想和想象之間不存在明顯的承接性,彼此孤立。《草蟲的村落》雖也帶有瀏覽草蟲世界的味道,但作者是以小甲蟲一員的身份進入村落,以俯視整個草蟲村落的視角,隨著甲蟲“游俠”的腳步,穿行于村落的大街小巷,與甲蟲們寒暄……村落是一個和諧的整體,聯想想象便有一個完整的體系。而《山雨》《索溪峪的“野”》則是為了突出景物特點的美,聯想和想象則集中于某個點。
教學中在引領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或初步品味作者美妙聯想和想象的語段時,便可帶著學生找出聯想想象的對象,并了解其聯想想象基于怎樣的形式之上。探究作者為什么選擇這個對象而不選那個對象;了解為什么采用這樣的形式而不用那樣的形式。這樣就能引著學生在開啟聯想想象之門的路上邁出堅實的一步。
二、聯想和想象基于作者的情感
人總是觸物起情的,在情感的激活下,產生形象思維活動,而聯想想象正是形象思維的方式。情感越濃形象思維便越活躍,由客觀事物產生的意象也就越美妙。可見架起作者與客觀事物的橋梁的聯想想象,是受情感因素影響的。
(一)情感決定客觀事物的意象
客觀事物都具有某些特征,由這些特征引發的聯想和想象往往是多元的,但在一定情感的作用下,聯想和想象的廣度便受到了的制約。如《山中訪友》一文中“走進樹木,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針對鳥兒鳴叫、露珠晶瑩的特點,我們會很自然地把鳥兒鳴叫想象成歌唱、歡迎等,露珠想象成寶石、星星等,可此時作者為什么不這樣呢?是作者沒想到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作者是帶著滿懷的好心情來山中拜訪他的朋友,這山中的一切景物都是他的朋友,此時呼喚名字與交換眼神的想象就比歌唱、寶石等,更直觀地表現朋友間親密的關系,更自然地流露出朋友間深厚的情感。
(二)情感強化客觀事物的美
作者筆下的客觀事物比現實更為的俊美、新奇,這是因為它們承載了作者的情感與思想,使得景物的美得到進一步強化。如《山中訪友》中作者筆下的古橋能成為德高望重的老人,正是作者在古橋所具有的常年橫跨溪上渡人的美好本質特征之上,傾注了那份濃濃的敬佩與贊美之情,強化了長時間默默渡人的品德,使古橋成了品德高尚的長者的形象,就產生了“德高望重”的表達效果。這正是作者對古橋的情感,強化了古橋那在一般人眼中的功能美。
(三)情感美化客觀事物的丑
聯想和想象在情感的作用下,還能使客觀事物的丑得以美化,因為作者要借物傳情,客體便要負載作者的情感與思想,那么客體就必須改變自己的狀態、面貌,才能與作者的情志相符。如雷聲是令人恐懼的,在大家的心目中是不美的,然而在特定的情感與情緒之下它也會變得美起來。“忽然,雷陣雨來了,像有一千個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個醉酒的詩人在云頭吟詠。滿世界都是雨,頭頂的巖石像為我撐起的巨傘。”這是《山中訪友》中作者在雷陣雨來臨時,對雷聲的一番奇妙的想象,這樣的想象正是基于作者游歷山中遍訪朋友,情感充盈時所產生的移情效應。
因此,在引發學生欣賞作者美妙聯想想象精彩語段時,要體會作者所寄予的濃烈情感,使學生領悟情感對于聯想想象的重要性。這是進一步了解作者如何展開聯想和想象表達獨特感受的關鍵,更主要的是為學生打開運用聯想想象來抒發內心情感的表達之門。
三、聯想和想象基于修辭的運用
美妙的聯想想象要付諸文字表達,就必須將它融于準確的修辭手法之上。縱觀整組課文,作者描述一個事物時,有時單一的使用擬人或比喻,有時兩種修辭手法配合著使用。它們使作者所描述的對象更為形象、直觀,使獨特感受的流露更為真切。除了這兩種修辭手法外,為更深刻地表達內心的情感,作者還有效地結合排比、反問等修辭手法。
(一)擬人、比喻相互輝映
本組課文中景物是那樣的有聲色、有情意,要歸功于作者在敘述時對景物聯想想象時恰當地使用擬人與比喻的修辭手法。如《山中訪友》作者進入山中的必經之路古橋,在作者的筆下就成了一位老人,而且是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先是將古橋比作“老人”,這一比喻不僅賦予了古橋以生命,還突出了橋的歷史悠久。如果僅此打住,那只是淺層的對古橋特點的刻畫,不能表達崇敬之情。因此,緊接著用上“站”“弓著腰”“凝望”擬人化的詞,使古橋默默渡人的功能有了鮮明的視覺感。這樣比喻與擬人的搭配,不僅凸顯“橋”的客觀特征,還使作者對古橋的崇敬之情得以流露。
(二)排比、擬人等多種修辭有效配合
作者將形象思維付諸文字的過程中,有時還結合多種修辭手法,以增強表達效果。如《山中訪友》第五自然段,讀著這段文字我們仿佛與作者一同向山中朋友熱切打招呼。這不僅是作者奇幻的聯想想象在起作用,還有歸功于多種修辭手法的準確使用:先是作者采用一整段的排比,羅列了山泉、溪流、瀑布等朋友,讓作者眾多朋友得以出場,使熱切的招呼成為了可能。接著采用擬人、比喻細致描摹——說清涼的山泉是,捧出一面明鏡;說溪流汩汩,是在吟誦小詩;說瀑布飛流,是雄渾的男高音……更妙的是排比、擬人、比喻與反問的搭配,讓招呼更為自然、親近。這樣多種修辭的有機結合,自然地融入了作者對山中朋友的熱愛之情。
像這樣巧妙地運用多種修辭進行聯想想象的范例,帶著學生去發現,去模仿,是合理且必要的。它是基于中低年級單一修辭進行聯想想象表達的一個提升。相信這正是編者在單元導讀中旗幟鮮明地提出要求的用意。
因此,面對富有豐富聯想想象的文本時,教師的教學能關注聯想想象基于文章的主題、作者的情感、修辭的運用的秘妙,便能為學生表達時準確運用聯想想象打下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劉仁增.“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課程價值與豐富內涵[J]. 福建教育(小學版),2012(5):41-45.
[2] 孫紹振. 文學創作論[M]. 海峽文藝出版社,2009.
[ 責任編輯 萬淑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