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欣郁
“扎龍詩會”今年是第六屆,它長大了,如果我把它比喻成一株樹,它應該是一株松樹,樹枝挺拔,針葉鮮綠。樹枝是它對各地詩友們的召喚,針葉就是大家的詩作。詩會之所以是一株松樹,因為松樹常青,因為詩歌常青。
首先生活是常青的,因為愛、藝術和希望,生活無限地前行著,執著地、新鮮地、欣喜地前行著,生活攜帶的無數事務中,包括詩歌。詩歌必須是常青的,只能是常青的。我們試問一下,生活中沒有詩歌可以不可以?具體一些想,中華民族文化中沒有唐詩宋詞可以不可以?我們每一個人的少年時光、青年時代沒有詩歌可以不可以?我們的愛情、歡喜、憤怒中沒有詩歌可以不可以?
其實這是無需回答的問題。你可以寫詩,你也可以不寫詩,但是你需要詩歌,至少,你心里存著“床前明月光”。
跟隨生活的腳步,詩歌走進了這個時代,并滋潤著這個時代。越來越多的人,把詩歌裝進了自己心中;越來越多的事務,舉起了詩歌的旗號——“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詩歌不再像十年前、十幾年前那么羞澀,它挺起了胸膛,在報刊里、劇場中、電視上、手機里,甚至廣場上、宴席中,它高聲朗誦著春天、愛情、友誼、希望……因為人們越來越需要它。
我們也高舉著詩歌的旗號,在北方這個多彩、多情的城市里,為嶄新的生活召集詩人,為文化的繁榮增添生機。我們高舉著詩歌的旗號,不為了招搖過市,裝點門面,只為了讓社會再多一些色彩,讓人心再多一些溫情。詩歌不容忍虛情假意,這是詩歌精神,在這樣的精神照耀下,“扎龍詩會”的宗旨始終是單純的、透明的、崇高的。
今年,我們收到了400多位詩人、詩歌作者的作品,經過認真審讀,我們選出了93位詩人、詩歌作者的詩,匯集成這期專刊,鄭重地奉獻給廣大讀者,奉獻給漢語詩壇,這是“扎龍詩會”的成果,也是詩友們共同的成果。它沉甸甸的,因為它蘊含了詩友們太多的情感;它閃閃發光,因為它在替詩友們發光。
它是有生命的,你捧著它,就會聽到它對你說:詩歌常青,友誼常青。好吧,詩友們,明年再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