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青
最新研究證明,孩提時期的環境可以修改DNA,而且這些修改會影響我們在孩提時期怎樣以及何時出現某些疾病。
DNA是決定我們的身理特征,甚至有助于塑造我們個性的遺傳物質。包括阿爾茲海默癥、亨廷頓舞蹈病、癌癥和糖尿病在內的許多疾病都有強烈的遺傳傾向。患上這些疾病的風險,是由我們的父母通過DNA遺傳給我們的。但科學家發現,DNA并非一成不變。一項最新研究證明,一個人孩提時期的環境可以修改DNA,而且這些修改會影響我們在孩提時期怎樣以及何時出現某些疾病。

婦女懷孕期間吸煙,會誘導三代人的表觀遺傳改變:她自己的,她還未出生的女兒的,還有她女兒的生殖細胞的。
這項調查跟蹤了超過500名菲律賓人,它發現某些孩提時期情況可能造成與炎癥相關的基因的改變(這影響著我們患上某些疾病的可能性)。具體而言,這些情況包括社會經濟地位、父母中是否一方長期缺失、哺乳期長短、出生時氣候是否干燥、嬰幼兒期是否接觸過某些微生物等。但這項新發現究竟意味著什么呢?
DNA可以說是由4個字母組成的“長文本”,正是這一“長文本”在指導細胞生產蛋白質。這些字母的排列順序(DNA序列)決定一個人的基因,而基因在人的一生中保持不變。盡管這樣,卻只有一些基因(即DNA文本中的一些句子)對于每種細胞類型運作來說是必要的。
如果基因是DNA“文本”內部的“句子”,表觀遺傳標記就像是不同顏色的高光色,表明細胞應該表達哪些基因(很重要的是,表觀遺傳標記不會改變DNA序列)。這些標記的最重要一點是甲基化,即為DNA分子添加一個甲基,而這個甲基促進或抑制某些蛋白質的表達。至于是促進還是抑制,取決于甲基位于哪個基因,以及在基因上的什么位置。
科學家說,人體內的一些基因可能導致壞結果,但如果這些基因被壓制,由于表觀遺傳過程而被關閉,那就會變成好事。就大多數而言,一旦一個基因甲基化,它就保持永久性甲基化。
炎癥是身體對感染和受傷做出的反應。炎癥在人體健康中起著中心作用。在許多與衰老有關的致命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病和老年癡呆)當中,炎癥都是一個重要角色。不僅如此,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孕期炎癥水平可能影響寶寶的體重,或者影響寶寶是否會早產。
面對不同的威脅和威脅水平,人體必須發動一種炎癥反應。科學家把炎癥的工作比作消防隊員的工作。假定火是一種感染或一種傷,消防隊是炎癥反應部門,你肯定希望消防隊員盡快趕到火災現場,使用最少的水來滅火,滅完火他們就離開。你肯定不希望有過多消防隊員進入你家,也不希望他們為了撲滅不大的火而把水到處澆。同樣,你不希望他們只帶了少量水來大火現場。與此類似,炎性反應最好能得當,或者說不失調才好。
在上述新研究中,科學家出于兩個理由來聚焦身體的炎癥功能。首先,以往的研究已證明孩提時期環境可能引起成年期的不恰當炎癥調節。其次,他們擁有來自一大群菲律賓同年生者很多年的數據,由此可以采集甲基化與炎癥數據。這一群人由3000名1983年的產婦組成。這些女性來自各行各業:她們中有些能得到干凈水,有些則不能;有些住在富人區,有些則住在貧民窟;有些住在城市,有些住在鄉下;有些與動物頻繁接觸,有些則沒有。從這些數據中,科學家觀察了超過500名婦女,目的是調查她們孩子的童年環境是否造成了孩子DNA的表觀遺傳改變,以及是否造成了這些孩子成年后血液中炎性蛋白的改變。
一旦這些孩子出生,科學家就持續跟蹤他們和他們出生后所處環境。一旦他們滿21歲,科學家就抽取他們的血樣,用于測量整個基因組的DNA甲基化,以及測量炎癥相關蛋白(這些蛋白此前已被發現與心血管病和其他與衰老相關疾病有關)。科學家發現,這些青年的孩提時期環境影響了他們成年期血液中炎性相關蛋白(生物標記)水平,這有可能是他們的一些炎癥相關基因甲基化的結果。這些基因的失調可能影響健康和疾病風險。
科學家指出,孩子在長大期間的營養狀況、接觸的微生物、心理及社會環境,對于他們后來的生理和健康來說很重要。更長時期的母乳喂養、接觸過微生物和家境好,都會導致更好的炎性蛋白調節。反過來,單親家庭、很少接觸微生物和家境差,都會引起炎性蛋白更多失調。
這并不是能證明孩提時期環境能決定未來健康的首個研究,也不是讓科學家把環境與DNA甲基化聯系起來、把甲基化與健康聯系起來的首個研究(這方面研究已在實驗鼠身上進行過)。然而,在證明由環境造成的表觀遺傳改變對人體健康有長久影響方面,這卻是最早和最完整的研究之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