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四
摘 要:近年來,學術腐敗事件頻發,給學界帶來很大的轟動和不良影響。本文首先從我國科研學術腐敗案例著手,結合了施普林格出版集團的撤稿事件,簡要闡述了我國科研學術腐敗的現狀和表現,強調了學術腐敗的危害。接著對學術腐敗現象的成因從內外因上進行了系統的分析,主要包括功利原因、外部環境和制度原因。最后對應學術腐敗的成因,提出了如何避免科研學術腐敗的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撤稿;學術腐敗;科技學術界
日前,我國科技學術界最讓人關注的新聞事件是施普林格出版集團的撤稿事件。2017年4月20日,《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旗下發表了一份正式聲明,宣告107片來自中國的論文造假,予以撤銷。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撤稿事件后,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集團旗下另一學術期刊也陸續撤稿了10篇中國醫學論文。
關于施普林格出版集團的撤稿事件的來龍去脈與事情真相,我國科協尚在查實之中,在此尚不予探討。撤稿事件,出版社在文稿源頭質量把關上也有責任。但通過此次撤稿事件,是學術不端行為的表現,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國家在學術上存在的“寬、松、軟”等問題,導致了一些學術不端乃至學術腐敗的行為產生。
從學術腐敗的爆發和揭露來看,學術腐敗現象存在于世界各國,是國家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成果,非“中國特色”。腐敗的形式具有多樣性,集中表現在抄襲剽竊、假冒偽造、學術泡沫、學術交易、關系評審和學霸現象等。學術腐敗現象的蔓延,嚴重妨礙學術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同時敗壞高校的名譽,更會向社會上傳遞一種弄虛作假的不良風氣。
一、學術腐敗溯源
事物是內外因作用的結果。筆者認為,學術腐敗現象的產生,也是內外因作用的共同產物,即學者功利主義導致的學術道德規范的缺失、制度體系不完善導致的學術失序、學術道德喪失導致的學風不振。
(一)功利主義的趨勢
人基于趨利避害的本能,都在為自我生存和發展而發揮主觀能動性,學術活動也不例外。對高校教師而言,學術成果與聲譽,往往和經濟收入掛鉤。所以,學術研究過分追求利益往往就是學術腐敗現象的根源,是腐敗現象發展的內因。
撤銷事件發生以后,有人進行了相關研究。為什么要大量造假,違規發表論文?據調研結果顯示:在晉升職稱時,有近90%的人要求發表兩篇核心論文,要求發表五篇以上核心的比例占到近30%。更有夸張的說法:“發表一篇核心論文比做一臺手術值多了”……
學術研究應該追求的是真理及其社會責任感,這也是科學和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驅動力。過度追逐利益,便會在學術道路上“偏軌”,違背學術本質。學術活動應該是神圣的,但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部分人出學術成果只是為了工作,應付于職稱評定及考核;部分人是為了經濟創收和社會功名。在經濟利益和學術純粹的天秤上,只有摒棄經濟至上,才能在學術道路上越走越遠。
(二)制度體系的匱乏
學術行政化阻礙學術自由的發展。我國現行學術管理制度基本行還是行政化為主,尊崇“官本位”。現階段,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專業學會,都講究追求學術研究,這一結果必然帶來政治化傾向。一方面,嚴重挫傷了學者自由探索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使得粗糙濫制的論文大量泛濫。
學術評審“一刀切”遏制學術創新與進步。由于學術專業性強,本身也具有特殊性,因此對于學術的評審不能用對其他事物的評審方法。但我國目前的評審機制,基本上都是以數量和形式優先,忽視了論文本身的質量。這種舍本逐末的衡量方法只會助長學術“垃圾”的堆積,雖然發表了大量論文,卻沒有任何實際應用效果。
學術監督機制不到位,助長學術腐敗的產生。監督機制不到位,不能夠及時發現和懲處學術腐敗行為,就永遠沒辦法保證學術的純粹。目前,我國學術監督沒有專門的監督機構,學術委員會基本也是以學校行政主管者為主,沒有真正起到監督的作用。
法制環境“寬、松、軟”,無法捍衛學術道德規范。目前,我國對學術腐敗的追究,多以批評教育或經濟出發為主,沒有任何的行政處罰與刑事追究,無法對學術造假者進行威懾。因為學術腐敗行為的隱蔽性和基本懲罰代價少,絕大多數學術的腐敗者樂于鋌而走險,而這種行為和心理是學術腐敗助長的深層原因。
(三)學術道德的喪失
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處理人與社會之間的基本規范。學術道德就是指主體在進行學術活動中,應該遵循的學術原則和規范:誠實守信、尊重學術本質與學術倫理,充分理解和尊重前任成果,并不斷創新。
學術道德是學術共同體在長期學術研究活動中達成的約束學術研究者的學術研究行為的契約,任何人不得違反與踐踏。但實際上,個別學術腐敗并沒有得到懲處,反而起到示范引領的榜樣,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動搖,萌生了不健康的想法。因此,在學術界出現了這么一種思潮:尋求捷徑獲得好處,而不是通過踏踏實實的學術研究,不是通過“坐冷板凳”這樣的努力去獲得成功。近年來,市場經濟下的趨利主義和道德“失范”,使得學術腐敗越演越烈,也帶動了部分人對最大利益的追逐,導致社會責任感被知識分子拋之腦后,也渲染了整個社會的不學無術,欺騙欺詐。
二、規制學術腐敗
不難看出,產生學術腐敗的原因是:在大的外部環境下,既有學術腐敗主體內部功利主義的趨勢,也有外部制度體系的不完善。基于此,規制學術腐敗,也應從內外兩方面下功夫。
(一)加強學術道德,堅持學術自律
學術腐敗源于個人品德的滑坡,而道德的滑坡又反作用于學術腐敗,導致互相加重。要破除這一惡性循環,就需要依靠“學術自律”的能量,這種能量而且是由內到外自發的一種自覺意識。
堅持學術自律,就是要誠實,實事求是。在自然科學數據上,不捏造、不篡改、不夸大、不貶低。在人文科學行為現象上,不歪曲、不杜撰、不添加、不刪減。在申請項目、申報成果上,不夸大其實、不吹噓自己、不虛拉湊數。在評判別人成果時,要中立客觀的進行評議。endprint
堅持學術自律,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學術研究不是一步到位的事情。學術研究講究繼承性,學術研究的推動往往是前任研究的啟示啟發。在學術研究上,特別是在學習或借鑒他人成果時,要準確的引用、標注,不能剽竊和據為己有。
堅持學術自律,要堅持公平公正。在評審課題、論文、專著時,要正直公正,始終堅持學術標準,不徇私,不黑色交易。這是作為學者的學術精神和學術道德的體現,也是規制學術腐敗的源頭。
(二)改善制度環境,加強監督與懲戒
高校學術道德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規制學術腐敗,出了從學者自身出發,還需改善外部制度環境,加強監督與懲戒。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改善學術管理機制,追求學術自由;完善學術評價制度,重質量,保公正;完善監督機制;加大懲處力度。
改善學術管理機制,就是要割裂行政權力的控制。在高校學術界,普遍存在行政管理過于干涉,管得過多,歸得過死。減少行政權力、最大限度地給學術自由與權利,是預防學術腐敗的重要途徑。
完善學術評價制度,就是要摒棄重形式、重數量的評價標準,堅持以質量優先,內涵優先。此外,公平公開公正要永遠確保是學術評價過程的標尺。在這點上,俄羅斯國家的雙盲評審制度,具有一定的實效性。
完善監督機制,就是要加強專門機構、網絡、媒體等多方監督。只有當一切學術腐敗均能在有效監督下,學術腐敗才有可能得到很好的制約。針對學術的專業性強,有必要根據行業方向成立專門監察機構,實行專門監督。丹麥的“反科學欺詐委員會”就是針對學術腐敗而成立的檢查機構。網絡監督是學術腐敗的新生力量,不容小覷。學術腐敗事件許多就是從網絡上被挖掘發現的,劉輝造假事件、“北航”抄襲等,我國現比較出名的學術大家網站有《新語絲》《學術批評網》《好漢網》,但這些都是個人抵制學術腐敗的努力嘗試,作用局限性大,國家可以建立官方具有監控和檻車功能的中文網站,抵制學術腐敗。媒介輿論是不可忽視的反學術腐敗的手段。弘揚正確的學術道德,形成學術規范風尚,曝光學術腐敗行為,讓學術腐敗者遭到更多人的譴責,對全社會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
規制學術腐敗,還需要健全法律法規,加大懲處。學術腐敗愈演愈烈,與法律懲戒不到位有莫大的關系。加強學術管理上的法律法規建設,使學術腐敗者受到最嚴厲的制裁,承擔一定的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才能真正樹立起法律的威嚴,使學術腐敗者在法律面前不敢學術腐敗、不愿學術腐敗。
三、結語
高校學術腐敗行為,不但破壞力學術規則、敗壞了學風、污染了學術界,也直接影響公眾的利益,同時也對后人的培養教育帶來了極壞的影響。學術腐敗的原因和對策,沒有標準的定論,筆者只從最直接的內外因分析上進行分析探討,當然,學術腐敗的原因和規制手段也不僅限于此,如何預防和規制腐敗,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急需要學者們和學術界的努力,也需要社會的配合。
參考文獻:
[1]游蘇寧.學術期刊撤稿事件中的冷靜思考[J].科技導報,2017(9).
[2]唐振平,徐剛,雷炳炎.學術腐敗探源及其防治[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
[3]鄭良勤.論學術腐敗的表現及其危害.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