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鑫
摘 要:遼寧省土壤侵蝕嚴重,侵蝕溝分布廣泛。本文在明確遼寧省侵蝕溝治理面臨的主要問題條件下,首先對侵蝕溝發育突出的遼西、遼東地區提出防治意見。然后分別從植被建設、坡耕地侵蝕溝治理、水保意識提高、監測體系建立等幾方面進行了論述。研究成果對遼寧省侵蝕溝治理具有較好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侵蝕溝 防治 措施
中圖分類號:S1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9(c)-0093-02
1 侵蝕溝研究現狀
近代以來,伴隨著經濟的飛速進步,人類的各種活動對遼寧省的土壤、植被等造成了較大影響。人類活動是影響黑土區侵蝕溝發育的首要因素。溝蝕是土壤侵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內對溝蝕的研究除了對其發生影響因素進行探究,還對其分類進行了研究歸納。完整的溝蝕序列一般包括細溝、淺溝、切溝和沖溝,絕大部分學者將細溝歸入面蝕類[1]。
無論是研究侵蝕溝的發生、影響因素或者其分類,主要目的是為了預防和治理侵蝕溝。影響東北地區侵蝕溝形成的條件多樣化,除了地形、地貌等自然條件外,人類活動也是一個不可抗拒的因素,雙重因素下促進侵蝕溝發展。不同國家對侵蝕溝的治理采取不同的措施,印度采用灌木和石籠谷坊工程措施對侵蝕溝進行防治并對其防治效果進行評價[2]。埃塞俄比亞通過對50個溝蝕現場對135個石谷坊的水毀情況進行了研究,提出了谷坊的最佳間距[3]。日本以混凝土打樁結合混凝土壩阻止侵蝕溝的發展;比利時則采用更為穩妥的方式——用建筑垃圾填塞;尼泊爾采用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方式,基于豆科灌木的方式治理發展中的侵蝕溝,相關學者研究并指出這種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4]。我國水蝕溝的治理采用柳谷坊和柳編護溝、砌石谷坊和石護溝、砌石谷坊和溝頭跌水、種植林草等治理方式。根據侵蝕溝侵蝕程度的不同,采取相應的治理措施,小型侵蝕溝則采用簡單的配套措施治理;中型侵蝕溝采用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結合的方式進行治理;而大型侵蝕溝治理應采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農業措施相結合的完善的配套設施[5]。本文根據遼寧省不同區域不同情況提出了不同的預防防治方法。
由于東北地區在土壤、氣候、地形、植被、人文等方面存在著顯著的地域性分異,造成了侵蝕溝的地帶性分異發育特征。由于地域差異遼寧省各市、縣侵蝕溝道分布不均,長度、面積都有很大差異,同時由于溝道的地域性差異,各市、縣的地形地貌也在逐漸發生變化,所以對遼寧省溝道進行系統的歸納是尤為重要的。縱觀國內外學者對侵蝕溝的研究集中于侵蝕溝的發育情況、侵蝕溝的治理、侵蝕溝的分類、侵蝕溝的影響因素、侵蝕溝產生的原因、密度、特征等方面,研究的角度比較單一,沒有綜合考慮。本文從遼寧省侵蝕溝分布的時空格局和影響因素進行綜合分析,為侵蝕溝的治理奠定基礎,為遼寧的糧食安全、生態安全提供借鑒。
2 研究區概況
遼寧省位于我國東北地區的南部,處在東經118°53′~ 125°46′,北緯38°43′~43°26′,省陸地總面積為(14.8× 104)km2。遼寧省地處歐亞大陸東岸,位于溫帶大陸型季風氣候區,雨熱同季,日照豐富,積溫較高,冬長夏暖,春秋季短,四季分明,雨量不均,東濕西干。春季大部地區日照不足,夏季前期不足,后期偏多,秋季大部地區偏多;該省東部為山地丘陵區,西部山地丘陵區與內蒙古科爾沁沙地毗鄰,地勢大致為自北向南,自東西兩側向中部傾斜,山地丘陵分列東西兩廂,向中部平原下降,呈馬蹄形向渤海傾斜;遼寧省土地質量較好,典型的地帶性土壤是棕壤和褐土,另外在北部地區分布有少量面積的黑土。但經過多年開墾種植,這一地帶正遭受著嚴重的土地退化,而溝蝕是導致土地退化的重要因素且溝蝕更加難以治理。由于地域的分異性,使得遼寧省不同地區侵蝕溝分布不盡相同。本研究旨在通過對遼寧省侵蝕溝的分布情況和形態特性分析,找出由于地域分異性而造成的侵蝕溝分異原因,從而為遼寧省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提供指導和參考。
3 遼寧省侵蝕溝發育特點
相對于東北其他省份,遼寧省侵蝕溝在面積、數量、長度幾方面都相對較大,其突出特點是單位面積內溝道占地面積較小但數量多、長度大。總體分析可見,遼寧省溝道的形狀特點是侵蝕溝長度大,寬度小,溝壑密度大。侵蝕溝道主要分布在遼寧省的遼西北地區。侵蝕溝道條數較多的3個市為大連市、錦州市和鐵嶺市,從縣區侵蝕溝分布上看,西豐縣、普蘭店、義縣侵蝕溝道數量最多。溝壑密度最大的3個市為大連市、阜新市和鐵嶺市。侵蝕溝數量、長度、面積最小的為遼河平原人居環境維護農田防護區。遼寧省目前侵蝕溝的總數量超過47000條,侵蝕溝溝壑密度超過0.16km/km2,發展溝數量遠大于穩定溝,其中發展溝數量占溝道總數的80%以上,發育期侵蝕溝長度主要分布在200~500m之間。
4 遼寧省溝道防治存在的主要問題
遼寧省溝道防治目前存在4個問題:一是遼寧省為東北黑土區和北方土石山區。由于該區獨特的地形、氣候及土壤等自然條件,其他區域較成熟的侵蝕溝防治技術成果難以直接在遼寧省使用,且對東北黑土區土壤侵蝕的研究近十幾年才開始起步。因此,適合于遼寧省自然和社會發展特點的侵蝕溝治理技術相對匱乏,對于已有的溝道治理措施的集成應用也明顯不足。二是遼寧省土地耕墾指數較高,農業生產具有非常高的壓力,不合理的耕作措施會導致侵蝕溝進一步發育擴張。且由于農業生產壓力過大,在農村不宜推廣水土保持措施,從而導致各種水土保持進度實施過慢。三是遼寧省多處林草地的質量差,其保持水土的功能極低。四是侵蝕溝治理一般使用的材料與設計較為注重標準化和通用性,致使很多侵蝕溝治理的投入較大,成本較高,面對遼寧省大量已經發育的侵蝕溝,如果仍然采用傳統治理方式, 將很難快速取得規模性治理效果。
5 侵蝕溝治理措施
5.1 遼寧西部區域水土流失治理仍需加強
從侵蝕溝分布地理位置看,遼寧西部是省內溝道發育最嚴重的區域,其侵蝕長度與面積都較大。應將該區繼續作為全省重點加強綜合治理。治理中,要針對區內水土流失面積大、自然條件惡劣、干旱少雨、水資源匱乏等實際,科學配置各類措施,層層攔蓄地表水,將有限的水資源利用好,以盡快改善當地生態環境,減少侵蝕溝發展,促進區域經濟發展。endprint
5.2 遼寧東部山區水土流失必須引起重視
相對于遼寧西部而言,遼寧東部山區降雨量大,植被生長較好,但其水土流失具有非常強的隱蔽特點。該地區人為活動強烈,部分區域環境已遭到嚴重破壞,因此要進一步強化區內廣大干部群眾的環境憂患意識,逐步認清遼寧東部山區土壤侵蝕的隱蔽特征。要加大水土保持監管能力,堅決遏制人為破壞,加強封育治理力度, 要充分發揮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做好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與開發工作。
5.3 充分重視植物措施質量建設,提升蓄水保土能力
遼寧省很多地區植物措施的質量差,其保土蓄水能力較低。遼東山區林草地面積占該區總面積的59.3%,但林地中的侵蝕面積占該區總侵蝕面積的55.4%,林草地中仍有23.3%的面積存在水土流失。所以,必須注重提高這些林草地的質量。可在水土保持功能弱的林草地上實施工程措施,對單一林地實施混交,加快水保林建設,限制用材林和薪炭林采伐,嚴禁超載放牧,優化配置林下灌木和牧草。
5.4 坡耕地仍為侵蝕溝發育主要區域,需持續治理
坡耕地人為活動劇烈,是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更應是防治重點。實踐中,絕大部分侵蝕溝均發育在坡耕地。由于現有大部分坡耕地特殊的環境條件,很難將其改造為水平梯田,可適當采用地埂植物帶等措施進行防護,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采取應退耕還林草等措施。同時要不斷優化耕作制度,提高種植效率,調整種植結構,盡最大可能減少地表裸露時間。
5.5 人為侵蝕治理迫在眉睫
人為造成的侵蝕主要表現,一是城市改擴建過程中的基礎設施建設對地表的擾動造成水土流失;二是采石、開礦、建房、筑路等生產建設過程中產生廢棄的土石渣不合理堆放造成水土流失。全省各區域均需加強對生產建設項目的監管力度,切實實行生產建設項目的“三同時”制度。避免人為造成的堆土、棄渣堆等形成的侵蝕溝,避免人為硬化土地致使徑流集中沖刷等帶來的侵蝕溝危害。
5.6 提高農村人口對水保意識
據調查,耕地的水土流失是最嚴重的,除了不合理的耕作措施之外,還有很多原因是因為農村人們對土壤流失無確切概念,水保意識不高,阻礙了許多水土保持措施的實施或者對原有水土保持措施進行了破壞。提高農村人民的水保意識,有助于他們積極參與到水土保持事業,有利于防止溝道侵蝕,同時還能盡可能提高當地人民的經濟收入。
參考文獻
[1] 張玉斌,鄭粉莉,武敏.土壤侵蝕引起的農業非點源污染研究進展[J].水科學進展,2007,18(1):123-132.
[2] Rana RS.Evaluation of engineering and vegetative measures for gully control in Kandi region of Himachal Pradesh[J].Indian Journal of Soil Conservation,1998,26(3):219-225.
[3] Taffa Tulu.Optimum check dam spacing for gully stabiliz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opical Agriculture,1999,17(1):69-75.
[4] 尹哲睿.黑龍江省拜泉縣侵蝕溝分布的時空格局及影響因素研究[D].東北農業大學,2016.
[5] 張冠名,肖洋,周雪山.海倫市典型小流域坡耕地侵蝕溝特征和治理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2):411-413, 4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