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慧明
摘 要:玉米螟是一種危害非常巨大的害蟲,不僅能夠對玉米產量造成嚴重的影響,而且還會直接影響到玉米各個部位的生長。因此,為了對玉米螟進行防治,需要利用綜合防治技術對其進行處理,包括農業、物理、生物以及化學等各種技術,最大限度降低玉米螟危害。
關鍵詞:玉米螟 綜合防治技術 研究
中圖分類號:S4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10(a)-0254-02
玉米螟是一種危害性非常大的害蟲,也是我國在玉米生產上的第一大害蟲。玉米螟不僅發生范圍廣,而且面積大,能夠造成的危害性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根據相關統計可以看出,玉米螟為玉米生產造成的危害能夠促使其自身在產量上減少15%~30%左右。玉米螟可以對玉米植株地上的各個部位產生危害影響,導致玉米自身的各個部位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促使其自身的功能性發揮不出來,對籽粒產量就會產生影響。因此,針對這一現象問題,對玉米螟開展綜合防治技術就顯得更加的必要,綜合防治技術當中包括農業、物理生物以及化學防治等等。利用綜合防治技術對玉米螟進行防治,有利于提高玉米產量,并且對玉米螟病害進行徹底消除。
1 農業防治技術的應用研究
農業防治技術近年來也是比較常見的一種針對玉米螟進行防治的技術,間作可以有效的減輕玉米螟自身的危害。玉米、花生以及紅花苜蓿相互之間間作,能夠有效地減少玉米螟對玉米生長帶來的危害影響。間作套種的玉米田間天敵會逐漸增多,在這種狀態下,玉米螟就會導致玉米株減少。但是通過實踐可以看出,玉米套種紅薯的效果比較良好,比大豆和花生都具有更好的效果。玉米與匍匐型綠豆之間的間作能夠有效地提高赤眼蜂的寄生率,利用赤眼蜂也能夠針對玉米螟進行有效的防治處理。與此同時,在玉米田間種植一些向日葵,可以看出玉米螟在向日葵的作用下,其自身的蛀孔數以及活蟲數要明顯低于其他方式的處理結果。在針對玉米螟利用農業防治技術進行處理的時候,可以種植一些誘集作物,這樣也能夠盡可能減少玉米螟的發生幾率[1]。比如在早期的時候,就播種一些小面積的玉米,對玉米螟進行誘集作用,促使其在這些小面積玉米上進行產卵,之后對其進行集中消滅。通過實踐可以看出,這種防治措施的應用,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夠減少玉米被害率達到40%以上。亞洲玉米螟在蕉藕以及其他葉片粗的作物上的產量相對比較高,這也間接的說明了在玉米田地中種植一些蕉藕能夠對玉米螟有吸引的作用。在玉米抽雄初期的時候,可以將1/2的雄蕊進行拔除,這樣不僅能夠有利于減少蟲口本身的密度,而且還能夠保證減少玉米螟帶來的危害影響[2]。
2 物理防治技術的應用研究
物理防治技術也是針對玉米螟進行有效防治處理的一種技術措施,科學合理的利用物理防治技術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并且還能夠減少對周圍環境造成的影響。某省在針對玉米螟進行防治處理的時候,利用黑光燈對玉米螟進行誘殺,通過實踐結果可以看出,田間防治效果只有30%左右。在這個基礎上,利用高壓泵燈對玉米螟成蟲進行誘殺,通過實際誘殺效果可以看出,防治效率有明顯的提升。與此同時,在物理防治技術不斷進步和發展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技術被廣泛的應用到玉米螟防治中,頻振式殺蟲燈就是利用昆蟲趨光、趨波、趨色等特征。之后利用高壓電網對害蟲進行誘殺,這是一種先進的物理防治技術,在實際應用過程中,能夠取得良好的應用效果。通過對玉米螟進行誘殺的效果可以看出,利用頻振式殺蟲燈能夠達到50%~70%的防治率,與毒死蜱顆粒劑相比,具有良好的效果[3]。該殺蟲燈能夠同時將各種不同類型的害蟲進行誘殺,對害蟲的防治具有非常明顯的作用,并且其自身的體積小、重量輕,在使用時也具有良好的操作性能,并且對環境不會造成污染。
3 生物防治技術的應用研究
在針對玉米螟進行防治處理的時候,生物防治技術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技術。生物防治技術的應用,主要是利用玉米螟的天敵對其進行處理,玉米螟的天敵包括白僵菌、寄生蜂、細菌、病毒等,玉米螟的天敵共計有70種左右,其中寄生特性的天敵有20種左右。其中寄生蜂和病原微生物是玉米螟生物防治技術實施中的重點內容,特別是赤眼蜂、白僵菌等。早在20世紀50年代的時候,我國就已經開始逐漸利用赤眼蜂對玉米螟的防治工作開展相對應研究,對赤眼蜂的繁育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無論是在生產技術或者是在田間放蜂的具體方式上,都相對比較成熟。玉米螟赤眼蜂種類比較多,其中松毛蟲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等這些都屬于具有良好優勢的品種。通過生物防治技術實驗結果可以看出,在利用赤眼蜂與Bt相互結合針對玉米螟進行防治處理研究的過程中。這不僅是一種比較有效的防治措施,而且通過實踐可以看出,這種方式比一般赤眼蜂的防治效率要高出很多,甚至能夠達到23.38%[4]。與此同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結合玉米螟對玉米田地的具體危害性,利用白僵菌封垛的方式對玉米螟進行防治,這樣能夠提高越冬幼蟲本身出現僵蟲的概率,從而能夠有效降低田間螟害率達到70%左右。白僵菌粉劑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一般都會被直接撒入到玉米心葉內,從而對玉米螟進行有效的防治,通過實踐可以看出,利用這種方式對玉米螟的防治效果能夠達到70%~80%左右,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4 化學防治技術的應用研究
除了上述幾種防治技術之外,化學防治技術在玉米螟的綜合防治過程中,也起到良好的作用。化學防治技術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具有非常多的優勢特點,比如其自身的經濟效益比較高、而且防治速度比較快等等。特別是針對一些大面積玉米螟病害進行處理的時候,可以直接利用化學防治技術,能夠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通過化學實驗結果可以看出,阿維菌素·高效氯氰菊酯和樂斯本噴霧在針對玉米螟進行防治的時候,這兩種化學防治手段的防治效果比較良好。玉米心葉期投放相對應的辛硫磷顆粒劑已經逐漸成為一種在針對玉米螟病害進行處理時廣泛應用的防治措施[5]。這種措施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通過對粉劑中加入少量水之后,與過篩細紗之間形成良好的匹配狀態。而通過實踐結果可以看出,“撒毒沙”方式比“灌心葉”方式的防治效果要更加好一些。“撒毒沙”方式不僅能夠有效地延長藥劑本身的持久度,而且在應用時,只單純的針對玉米螟進行捕殺,而不會影響到玉米螟天敵的生存,對環境也具有比較良好的保護作用。另外,利用敵敵畏或者是甲基異硫磷混合滯留熏蒸的方式,對一定區域內的玉米螟也能夠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的要求,對不同類型化學防治手段進行選擇,提高玉米螟的防治效率。
5 結語
玉米螟是一種具有非常強烈危害性的病蟲害,對玉米的生長以及玉米田地周圍的環境都具有非常嚴重的影響。因此,為了能夠從根本上對玉米螟進行有效控制,利用生物、農業、化學、物理等技術對其進行綜合性防治處理,在保證能夠對玉米螟進行有效防治的基礎上,盡可能減少對周圍環境的污染。在對玉米螟利用綜合防治技術進行防治的時候,要根據玉米田地的實際情況,包括玉米生長狀態、玉米田地范圍等,選擇與實際情況相符和的防治技術。這樣才能夠有利于對玉米螟開展有效防治,并且能夠保證防治效果,為玉米產量提升提供基礎保障。
參考文獻
[1] 盧穎,何付麗,趙長山.轉Bt基因玉米對亞洲玉米螟防治效果的研究[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0(3):92-93.
[2] 張和琴,趙才道,王華嵩.輻射半不育技術在磨盤山上防治亞洲玉米螟的效果[J].原子能農藥應用,2010(2):79-81.
[3] 張荊,王金玲,楊長成,等.應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放蜂量試驗[J].生物防治通報,2010(3):52-53.
[4] 周大榮,何康來.玉米螟綜合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
[5] 劉宏偉,魯新,李麗娟.我國亞洲玉米螟的防治現狀及展望[J].玉米科學,2010(13):55-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