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榮
韓國的傳統美食極為知名,包括各類烤肉和泡菜,但許多外國人士并不知道,源自韓國佛教的寺廟料理已有近2000年歷史,但一直到最近幾年才逐漸廣為周知。
韓國“缽盂供養”餐廳被選入2017年“米其林指南”一星名單,是全球第一家入選這個被譽為“美食圣經”的韓風寺廟料理餐廳。“缽盂供養”由大韓佛教曹溪宗經營,自2009年開幕以來均提供簡單、隱修風格的餐點,深獲好評,目前的來客約30%為外國消費者。
韓國今年入選“米其林指南”的24家餐廳中,只有兩家的主廚為女性,“缽盂供養”的主廚金智英(Kim Ji Young,音譯)是其中一人;她表示,能夠入選深感榮幸,希望藉此提高韓國寺廟料理和其他美食在全世界的知名度。
金智英表示,由于母親接受傳統韓國料理訓練,她自小耳濡目染,但一直到20多歲才開始學習料烹飪。最初她學習傳統婚宴的料理,接著再接觸韓國宮廷料理、貴族飲食以至亞洲、西方餐飲。
最初,金智英師承曹溪宗的“善齋尼師”,學習寺廟飲食的哲理,也十分認同。不過她表示,由于當時太年輕,認為寺廟料理不夠花俏,因此她轉而尋求更夢幻的料理。直到2012年,金智英在意大利再次巧遇“善齋尼師”,深受慢食主義感動,自此決心重新學習寺廟料理。
金智英表示,身為廚師多年后,她發現自己的任務是烹調美食,也需顧及營養健康,但有時候為了讓料理更美味或更美觀,必須使用一些“不健康”的食材。這樣的矛盾使她深受困擾,直到發現寺廟料理的基本原則與自己的哲學相呼應,立即投身寺廟料理的世界。
寺廟料理不僅是素食,更不得使用蔥﹑蒜﹑韮﹑薤﹑興渠等“五辛菜”調味。但金智英指出,寺廟料理的精髓不在于添加風味,而是“舍”;烹飪時,必須以最簡單的原始食材,完整呈現每道料理的風味。以泡菜為例,即使釀制時不使用蔥蒜,仍可呈現獨特的清爽風味。
蔥蒜是傳統韓食的骨干,但對外國人士來說可能過于刺激;金智英表示,寺廟料理僅使用少數調味料和醬汁,更容易被外籍人士接受,更有助推廣韓國料理。
季節性食材的選擇,也是寺廟料理的關鍵。“缽盂供養”每一季均更動菜單,推出最符合時令的料理。此外,該餐廳多數食材均由韓國各地寺廟制成后供應,提供消費者最新鮮、最應季的餐點。
金智英指出,想要投身寺廟料理,必須心無旁鶩,心靈平靜。她還透露,自己能夠體認寺廟料理的美好,原因是已經體驗了其他種類的飲食,就如同離家之后,才能體會家庭的溫暖。金智英也鼓勵有心學習寺廟料理的人,可以先多方體驗不同的飲食,做好準備后再專注學習,絕不會太遲。
以廚藝而言,寺廟料理相對精練;比起處理魚類、肉類所需的技術,料理蔬菜相對較為容易。不過金智英強調,唯有體認當中的哲學,才能全心全意正確完成寺廟料理。
(編輯/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