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德
近年來,農業部與國家旅游局等部門通力合作,強化規范管理,加大公共服務,提升發展內涵,營造發展環境,有力地推進了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事業的發展。截止2012年底,全國有9萬個村開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活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經營單位達180萬家,其中農家樂超過150萬家,規模以上園區超過3.3萬家,年接待游客接近8億人次,年營業收入超過2 400億元。據統計,2014年全國各類休閑農業年接待游客10.5億人次,營業收入3 600億元,帶動4 000萬農民受益。農業部的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共接待游客近21億人次,營業收入超過5 700億元,從業人員845萬人,帶動672萬戶農民受益。截至目前,全國共創建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328個,推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370個,認定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62項,在全國培育了一批生態環境優、產業優勢大、發展勢頭好、示范帶動能力強的發展典范。
1 休閑農業發展前景
1.1 休閑農業發展形勢較好
近5年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行業市場規模也得到快速發展。截至2015年4月底,全國有9.5萬個村開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活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經營單位達193萬家,其中 農家樂達220萬家,規模以上園區超過4.1萬家,年接待游客接近8.4億人次,年營業收入超過3 200億元。數據顯示“積極發展休閑觀光農業、鄉村旅 游、森林旅游和農村服務業,拓展農村非農就業空間”。現代休閑觀光農業充分利用農業生產過程、農民生活和農村生態,為消費者提供休閑、觀光、體驗等服務,是實現農業多功能、高效益的新型產業。發展休閑觀光農業,不僅可以促進農民就業增收,而且可以帶動農村二、三產業發展,促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和發展方式的 根本轉變,推進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
2016年,農業部根據季節特點和小長假時點分布,圍繞“春節到農家過大年”“早春到鄉村去踏青”“初夏到農村品美食”“仲秋到田間去采摘”四個主題,全年共發布了768條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線路,2 032個精品景點,吸引了4億游客到鄉村休閑。2017年,農業部將圍繞14部委《關于大力發展休閑農業的指導意見》要求,繼續開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景點線路推介工作,加大宣傳推介工作力度,通過建立專門網站和微信公眾號、加強與主流媒體合作等形式,加大對精品景點和線路的宣傳推介,構建線上線下推介的長效機制,提升行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確保宣傳效果最大化。
1.2 休閑農業拓展農業功能
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費方式的轉變,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正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日益旺盛的休閑消費需求為休閑農業發展展現了廣闊空間。目前,我國人均GDP已超5 000美元。按照旅游業的發展規律,我國已經進入大眾化的旅游消費階段。擁有全國70 %休閑旅游資源的農村地區,農耕文明悠久,鄉村文化濃郁,民俗風情多彩,自然環境優美,越來越受到城鄉居民的青睞,勢必是未來休閑消費的重要場所。
休閑農業是利用農業景觀資源和農業生產條件,發展觀光、休閑、旅游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也是深度開發農業資源潛力,調整農業結構,改善農業環境,增加農民收入的新途徑。在綜合性的休閑農業區,游客不僅可觀光、采果、體驗農作、了解農民生活、享受鄉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樂。鄉村旅游以具有鄉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體為旅游吸引物,依托農村區域的優美景觀、自然環境、建筑和文化等資源,在傳統農村休閑游和農業體驗游的基礎上,拓展開發會務度假、休閑娛樂等項目的新興旅游方式。它包括傳統鄉村旅游與現代鄉村旅游。雖然二者的內容都與農事有關,但是卻各有側重,鄉村旅游偏重鄉村風情,而農業旅游則是依托農事活動,離不開農場或農莊。我國是以農業為主體的發展中國家,鄉村地域廣闊,鄉村人口眾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把自然、民族文化和農耕文化融入到傳統旅游文化中,豐富了旅游業的內涵,是旅游業的一朵奇葩。隨著旅游業與農村、農業的不斷融合,將進 一步帶動農村各方面基礎設施建設不斷發展,成為拓展農業多功能性、促進資源高效用、滿足新興消費需求的朝陽產業。
發展休閑農業,能夠將農業從單一的生產功能向休閑觀光、參與體驗、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等多功能拓展,滿足城鄉居民走進自然、認識農業、體驗農趣、陶冶情操、休閑娛樂的需要,使農業成為傳承中華農業文明、對青少年進行優良傳統教育的載體。休閑農業的發展帶動了無公害、綠色、有機農業的發展和農業標準化生產,成為展示現代農業科技、先進農業設施、農業生物技術等的重要平臺。
1.3 休閑農業促進農民就業增收
休閑農業是現代農業的新型產業形態、現代旅游的新型消費業態,為農林牧漁等多領域帶來了新的增長點,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帶動農民就業增收和產業脫貧的重要渠道,是推進全域化旅游和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載體。。隨著國家對法定節假日的不斷優化調整,除帶薪休假外,工薪階層全年法定節假日增加到115 d,特別是三天以內的假期占101 d,最適合進行低價、短途、短時的消費,休閑農業勢必成為消費的主戰場。
發展休閑農業能夠把農家庭院變成豐富市民生活、增加農民收入的“農家樂”,把農業產區變成城鄉居民親近自然、享受田園風光的景區,把農村民俗變成弘揚民族文化、傳承農耕文明的藝術精品,拓寬農民就業增收渠道,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發展休閑農業,把農業發展與休閑娛樂結合起來,集“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能夠打破一、二、三產業的界限,改變農村經濟的單一結構,帶動農產品加工業、服務業、交通運輸、建筑、文化等相關產業的全面發展。
1.4 休閑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
多年來,中央始終把“三農”工作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斷加大投資力度,農村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特別是通過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新農村,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醫療衛生水平、人員素質和人居環境都得到極大提高和改善,為休閑農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endprint
休閑農業使農業與農村成為市民走進自然、認識農業、怡情生活的新天地,引導城市人才、技術與資金等生產要素回流農村,帶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生產發展,促進農村環境和村容村貌改善。同時,休閑農業的發展,能夠引導廣大農民主動學習和掌握現代農業科技知識、經營管理知識和先進文化,培養一大批有文化、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整體帶動農業生產水平和鄉村文明水平的提高,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5 休閑農業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
廣大農民通過經營休閑農業和為休閑農業提供配套服務,實現了就業增收,得到了實惠,參與的熱情十分高漲。地方政府看到了休閑農業對于推動經濟發展的積極效果,更看到了休閑農業對于農民安居樂業、市民放松身心、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作用,發展熱情同樣高漲。工商資本著眼于休閑農業較高的效益和良好的發展前景,投資參與的積極性也較高。
發展休閑農業,實現“大農業”和“大旅游”的有機結合,能夠有效滿足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需要,加快城鄉資源配置優化和經濟文化融合。休閑農業一方面承載起周末“市外桃園”的功能,以休閑、勞作、收獲的方式讓都市人體驗耕作的樂趣,體驗田園生活、品味農業情調,另一方面通過人員流動直接增加城鄉之間財富轉移的速度和規模,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休閑農業的發展,將極大地豐富我國城鄉一體化的實踐內涵,有力地推動城鄉經濟社會統籌發展的歷史進程。各地的實踐表明,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適應市場需求、蘊藏巨大潛力、有助于解決“三農”問題的朝陽產業,是一項利國利民、一舉多效的新興產業。
2 國外休閑農業發展概況
休閑農業是以農業活動為基礎,農業和旅游業相結合的一種新型的高效農業,具有經濟功能、社會功能、教育功能、環保功能、游憩功能、保健功能、文化傳承功能等多種功能。1865年,意大利成立的“農業與旅游全國協會”,標志著休閑農業的發展進入萌芽時期。19世紀50年代后期,出現了休閑農業專職從業人員,標志著休閑農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的開始,并進入全面發展階段。20世紀70年代,在日本和歐美等發達國家逐步開始形成休閑農業產業規模。國外休閑農業的發展經驗,為中國發展休閑農業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2.1 國外休閑農業的發展現狀
2.1.1 意大利——綠色假期:從城市走向農村
意大利是最早發展休閑農業的國家之一。意大利最先成立的“農業與旅游全國協會”專門介紹城市居民到農村去體味農業野趣,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作,或者在農民土地上搭起帳篷野營,或者在農民家中住宿。
意大利休閑農業發展的巔峰時期,學術界稱之為“綠色假期”,始于19世紀70年代,發展于19世紀80年代,到19世紀90年代到達鼎盛時期。目前,休閑農業已成為意大利現代農業的一部分,它融合了當地自然、人文、社會等環境,綜合開發和利用當地農業資源,對城鄉統籌具有重要意義。至2002年,意大利大約有1.15萬家專門從事“綠色農業旅游”的經營企業,當年夏季就招來了120萬本國旅游者和20萬外國游客前來休閑度假。“崇尚綠色、注重提高生活質量”,在“綠色假期”出現后成為意大利人的新追求。同時,“綠色農業旅游”的發展使得農村成為一個“寓教于農”的“生態教育農業園”,有效地擴大了生態農業耕地面積。此外,在休閑農業發展中意大利還通過合作經濟組織的橋梁作用,為休閑農業提供了完善的管理體系。
意大利嚴格限定開辦農業旅游的條件。首先,游客在農場留宿,要有一定的服務設施,有的房屋(尤其是那些傳統的古典的老式建筑)要進行修繕,以便接待游人;其次,向旅游者出售的當地農產品的質量和特性要進行評估,同時要對文化條件、服務設施、衛生條件、飲水、電器的使用條件、滅火條件(森林宿營)設定標準;最后,要到各級政府旅游部門進行登記注冊,并在通過考核后發放許可證。
2.1.2 法國——專業農場:非政府組織引導型的發展模式
早在1855年,法國有一位名叫歐貝爾的國家參議院帶領一群貴族來到巴黎郊區農村度假,他們品嘗野味、伐木種樹、觀賞田園、學習養蜂,與當地農民同吃、同住,開創了觀光農業旅游之先例。真正發生于法國的休閑農業浪潮是在19世紀70年代的農莊旅游。
自從法國推出“農業旅游”后,以農場經營為主的休閑農業得到較快的發展。據統計,法國現有農場101.7萬個,其中大于50 hm2的農場數量為17.2萬個,占農場總量的17 %;50 hm2以下的中小型農場84.5萬個,占農場總量的83 %。這些農場基本上是專業化經營,其中主要有九種性質:農場客棧、點心農場、農產品農場、騎馬農場、教學農場、探索農場、狩獵農場、暫住農場以及露營農場。
法國休閑農業的發展得益于多個非政府組織機構的聯合。1998年,法國農會常務委員會(APCA)設立了農業與旅游接待服務處,并聯合其他社會團體,如互助聯盟(CNMCCA)、國家青年農民中心(CNJA)等組織,建立了“歡迎蒞臨農場”的組織網絡,為法國農場劃出明確定位區域,連接法國各大區農場,成為法國農場強有力的促銷策略。
2.1.3 美國——社區參與的市民農園:利益共同體的形成
美國休閑農業的興起可追溯至19世紀上流階層的鄉村旅游。第一個休閑牧場于1880年在北達科他州誕生。1925年,為加強與鐵路公司聯系和整體推介休閑農業品牌,許多地區休閑牧場紛紛成立協會。1945年左右,許多東部的富裕家庭前往西部的懷俄明州或蒙大拿州度長假,慢慢地這種頗為貴族化的度假方式逐漸普及至中產階層而成為一種大眾化的休閑方式。到1970年,僅美國東部就有500處以上的休閑農場。
美國休閑農業得以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為解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食物生產過剩的局面,由美國農業部(USDA)協助進行農地轉移計劃,政府在經費和技術上協助農民轉移農地非農業使用,其中一部分即轉移為野生動物保育與游憩。美國市民農園采用農場與社區互助的組織形式,參與市民農園的居民與農園的農民共同分擔成本、風險和贏利。農園盡最大努力為市民提供安全、新鮮、高品質且低于市場零售價格的農產品,市民為農園提供固定的銷售渠道,雙方互利共贏,在農產品生產與消費之間架起一座連通的橋梁。這種市場農園在北美發展很快,至19世紀90年代中期已有600多個。這種市民農園極大地加強了農民和消費者的關系,增加了區域食品的有效供給,有效促進了當地農業的順利發展。endprint
美國主要通過制定相關法律和法規來規范休閑農業的發展,如農村區域的旅游政策、制定嚴格的管理法規要求農場必須設立流動廁所和飲用水源,露天場所需提供消毒水等。美國制定地區發展規劃時,鼓勵發展休閑農業,提供交通住宿等配套設施的支出。1999年《農業住宿法案》明確規定:農家旅館可以低于商業旅館的最低規模和要求,對申請發展鄉村旅游的村莊或個人在手續上給予同化等。這些法律和法規從不同層面,尤其在土地利用層面上規定了相應的條款,從而推動休閑農業健康發展。
2.1.4 德國——市民農園:自家庭院的農家生活體驗
德國的休閑農業大致可分為度假農場、鄉村博物館及市民農園等三種類型。其中度假農場的發展可追溯至1960年;鄉村博物館起源于1973年在奧地利展示的民俗村;而德國休閑農業作為歐美休閑農業中比較有代表的是市民農園,它起源于中世紀德國的Klien Garden。在那個時期,德國人習慣于在自家的大庭院里劃出小部分土地作為園藝用地,栽種花、草、蔬菜,享受親自栽培作物的樂趣。但真正成熟發展起來的市民農園,一般認為是19世紀初德國政府為每戶市民提供的一小塊荒地,以實現蔬菜自產的活動。
德國主要通過鄉村旅游品質認證制度對休閑農業的標準來保障旅客的合法權益。1919年,德國制定了《市民農園法》,成為世界最早制定市民農園法律的國家。1983年,德國修訂《市民農園法》,其主旨轉向為市民提供體驗農家生活的機會,使久居都市的市民享受田園之樂,經營方向也由生產導向轉向農業耕作體驗與休閑度假為主,生產、生活及生態三生一體的經營方式,并規定了市民農園五大功能:提供體驗農耕之樂趣;提供健康自給自足的食物;提供休閑娛樂及社交的場所;提供自然、綠化、美化的綠色環境;提供退休人員或老年人最佳消磨時間地方。
德國市民農園土地來源于兩大部分:一部分是鎮、縣政府提供的公有土地,一部分是居民提供的私有土地。每個市民農園的規模約2 hm2。大約50戶市民組成一個集團,共同承租市民農園,每個承租人租地100 m2。租賃者與政府簽訂為期25~30年的使用合同,自行決定如何經營,但其產品不能出售。若承租人不想繼續經營,可中途退出或轉讓,市民農園委員會選出新的承租人繼續租賃,新承租人要承擔原承租人合理的已投入費用。2006年,德國市民農園呈興旺之勢,承租者已超過80萬人,其產品總產值占全國農業總產值的1/3。
2.1.5 日本——都市農業:城鄉互動的“食”與“綠”的結合
一般而言,日本的休閑農業(又稱觀光農業)可分為自然景觀、高品質農產品和體驗型農業三種基本形態,有市民農園、觀光果園、觀光漁業、自然休養村、觀光牧場、森林公園、自助菜園、農業公園等多種類型。日本觀光農業主要以城郊互動型的都市農業著稱,日本的都市農業主要集中于三大都市圈(東京圈、大阪圈和中京圈)。
日本都市農業形成于19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的戰后經濟高漲期,當時農場主結合生產經營項目的改造,興建多種觀光設施,先后開辟了40多hm2的觀光農園。農園內設有動物廣場、牧場館、花圃、自由廣場、跑馬場、射擊場等。這種觀光農園主要以日本巖水縣小巖井農場為特色,小巖井農場獨辟蹊徑,用富有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各具特色的設施和完善周到的服務,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平均每年接待約79萬人次,為農場贏得了可觀的經濟收入。但是由于城市街區土地利用失控,導致農業用地不斷被征用。1961年日本政府出臺了《農業基本法》,鼓勵城市近郊農業由水稻生產向果蔬、園藝等勞動密集型作物栽培轉型。1966年日本出臺了《日本蔬菜生產上市安定法》,1971年又頒布了《批發市場法》,這兩大法規推進了農村地區大規模園藝產品生產基地的建設,在日本國內形成了園藝產品廣域流通體制和城市消費的農產品產地遠程化體系。日本都市農業主要針對特大國際化都市的局部地區,進行規模化生產。由于這段時期小規模產區被忽視,加之在課稅方面的不合理等,許多學者將該時期稱為日本都市農業的衰退期。
1990年,日本實施《市民農園整備促進法》,推動50~100 m2的大面積的體驗型市民農園面世,規定承租市民與其承租的農園土地之間的距離,原則上在30 min的車程以內,較大都市可以在一個或一個半小時,東京可達兩個多小時車程的距離;市民農園的農地可以租借,一次租借期以5年為限。這一法案的頒布使得農場主不僅可賺取高額的土地租金和管理費,而且有時還可獲得農園的農產品。1995年4月《農山漁村停留型休閑活動的促進辦法》規定了“促進農村旅宿型休閑活動功能健全化措施”和“實現農林漁業體驗民宿行業健康發展措施”,推動綠色觀光體制、景點和設施建設,規定都府縣及市町村要制定基本計劃,發展休閑旅游經濟,國家需協調融資,確保資金的融通,從而規范綠色觀光業的發展與經營。同時,隨著日本加入WTO,日本通過采取相應激勵措施(給予貸款及貼息),小規模的產區得到較快發展,生產手段也逐漸向自動化、設施化、智能化,生產經營管理向網絡化發展。
2.2 國外休閑農業發展經典案例
2.2.1 韓國——周末農場型
韓國發展休閑農業的經典形式為 “周末農場”和“觀光農園”,以江原道旌善郡大醬村為例:大醬村首先抓住游客好奇心出奇制勝的由和尚與大提琴家共同經營,利用當地原生材料采用韓國傳統手藝制作養生食品的方式制造大醬,既符合現代人的養生學,還可以讓游客親臨原初生活狀態下的大醬村,同時節省資本、傳承民俗文化特色。此外休閑農業的經營者還特別準備了以三千個犬醬缸為背景的大提琴演奏會,綠茶冥想體驗,赤腳漫步樹林及美昧健康的大醬拌飯,增加了游客的體驗性,體現了鄉村旅游的就地取材、地域特色濃郁的同時迎合了修身養性的市場需求,成功的吸引了大量客源。
可借鑒之處:以“奇”為突破口,和尚與大提琴家共同經營是創意的奇特,配合這樣的理念,開展三千個犬醬缸為背景的大提琴演奏會,是實踐的奇特,再者,將韓國泡菜、大醬拌飯為核心招牌突出鄉土氣息也是鄉村旅游發展的靈魂。endprint
2.2.2 亞洲發達國家——生態交流型
相對于歐美,休閑農業起步較晚的亞洲發達國家發展速度卻極其迅速。以體驗農村生活為主題的電視節目、雜志和報紙在當今城市居民對農業、農村需要高漲的背景下人氣非常旺盛,因此生態交流型的鄉村旅游在該地區受到歡迎。典型代表是日本的大王山葵農場,該農場以黑澤明導演的電影《夢》拍攝地點而聞名日本全國,每年吸引約120萬訪客旅游。這種以農場為依托,以媒體傳播為宣傳手段也是鄉村旅游發展的方向之一。
可借鑒之處:宣傳手段,通過影視作品來促進休閑農業地發展,提升品牌一直是行之有效的宣傳手段,所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宣傳鄉村旅游目的地,更重要的是提示休閑農業經營者宣傳促銷的重要性。
2.2.3 歐洲——鄉野農莊型
歐洲國家休閑農業發展最早,并形成多元化的鄉村旅游形態,在這之中,“民宿農莊”、“度假農莊”尤為典型。這種形態的旅游或以度假為主的民宿農莊、露營農場、或以美食品嘗為主的農場飯店開展,也有以適應歐洲居民習俗的騎馬農場、教學農場、探索農場和狩獵農場等形式發展起來。例如在法國、奧地利、英國農村,將旅游住宿附加球場、賽馬場、釣魚場、園林等設施,迎合休閑旅游者需求。
可借鑒之處:增加休閑農業的參與性項目,歐洲國家這種休閑農業的發展本身就是由賽馬、高爾夫球、釣魚等實際參與性活動的催生而形成的,可見對于休閑農業的發展其參與性項目的重要性,民俗、露營、美食品嘗等進行當地特色化也是鄉村旅游發展的重點之一。
2.2.4 法國普羅旺斯
法國南部地中海沿岸的普羅旺斯不僅是法國國內最美麗的鄉村度假勝地,更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度假人群。普羅旺斯的特色植物——薰衣草成為普羅旺斯的代名詞,其充足燦爛的陽光最適合薰衣草的成長,因此,游客不僅可以欣賞花海,還帶動了一系列格式薰衣草產品的銷售。除了游覽,其特色美食——橄欖油、葡萄酒、松露也是享譽世界。還有持續不斷的旅游節慶活動,以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和藝術氛圍,不斷吸引來自全球的度假游客。
2.2.5 澳洲葡萄酒莊園
澳洲鄉村葡萄酒莊園已成為澳洲本地及世界旅游市場的熱門度假項目之一。最具特色的當然還屬其葡萄酒釀造業,澳大利亞的葡萄酒蜚聲海內外,以口感好、甜味始終,價格實惠著稱。游客不僅因葡萄酒而來,也因其特色壯麗的葡萄種植園和莊園城堡的特色景觀。葡萄酒莊園還圍繞葡萄酒釀造開展了豐富的旅游活動如:葡萄采摘、葡萄酒品嘗、參觀葡萄酒釀制過程、參加酒藝培訓學校等,完美地結合了鄉村產業與鄉村旅游。
3 我國休閑農業發展經典案例
休閑農業是根植于農業、農村、農民并服務于城鄉居民的產業。歐美等國家已發展農業旅游100多年,我國已發展了20多年。目前,我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步入良好的發展機遇期,并已逐步形成省、地、縣、鄉、村多層次共同推進的格局,涌現出一批休閑農業發展經典案例。
3.1 江蘇華西村
江蘇省江陰市華士鎮的華西村依托休閑農業成為全國聞名的現代化示范村,其推出的“農家樂趣游”、“田園風光游”、“休閑生態游”等旅游產品滿足了都市人們體驗農家生活、追求休閑、度假的需求,同時開辟了農家樂特色游,住傳統農舍、燒傳統鍋灶、用傳統廚具,自釣活魚、自摘蔬菜、自飲自娛,讓城市游客不僅嘗到鮮美地道的農家菜,也感受到農村和農家生活的新鮮和樂趣。豐富了休閑農業發展的內容,也為華西村提供了一個有效致富之道。
可借鑒之處:傳統特色項目的深度挖掘,產品多樣化發展。開展了“農家樂趣游”、“田園風光游”、“休閑生態游”的同時,通過住傳統農舍、燒傳統鍋灶、用傳統廚具,自釣活魚、自摘蔬菜體現了鄉村特色。
3.2 成都:“五朵金花”
以花卉產業為載體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的“五朵金花”是成都錦江區三圣鄉的五個村雅稱。采取自主經營、合作聯營、出租經營等方式,該區域的農戶依托特色農居,推出休閑觀光、賞花品果、農事體驗等多樣化的休閑農業項目,現已形成了紅砂村的“花鄉農居”、幸福村的“幸福梅林”、駙馬村的“東篙花園”、萬福村的“荷塘月色”、江家村的“江家菜地”等著名休閑農業景點,吸引著眾多游客前往,成為休閑農業開發的典范。
可借鑒之處:發揮區域合作優勢,突出主題產業載體,鄉村旅游發展中的瓶頸之一就是力量單薄,無論是資金、基礎設施還是所依托的景區資源,基本上每個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都會遇到相關問題,所以在“五朵金花”的案例中,將五個村子聯合起來,以花卉產業為載體的發展模式為鄉村旅游的區域合作發展,增加項目發展的凝聚力提供了突破口。
3.3 嘉善休閑農業
嘉善縣通過積極培育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形成了以碧云花園為代表的農業園區型,以浙北桃花島為代表的基地拓展型,以汾湖休閑觀光農業帶為代表的資源景觀型,以祥盛休閑農業園、龍洲休閑漁業園為代表的特色產品型,以西塘荷池村、陶莊漁民公園為代表的“農家樂”型等多種休閑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并于2011年3月嘉善縣獲得了農業部和國家旅游局聯合授予的首批“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稱號。
可借鑒之處:休閑農業的休閑化,隨著觀光旅游逐漸向休閑產業轉換的過程中,嘉善休閑農業將觀光業和休閑業很好的結合起來為鄉村旅游的與時俱進開辟了一條道路。
3.4 貴州余慶白泥壩區現代農業旅游規劃
余慶地處黔北南陲,系遵義、銅仁、黔東南、黔南四地州(市)的結合部。北與湄潭,東與石阡、鳳岡,南與黃平、施秉西與甕安接壤。北部、中部為烏江河谷階地,縣城所在的白泥盆地,是貴州省著名的萬畝大壩之一。規劃區緊靠余慶縣縣城,白泥萬畝大壩是貴州省19個萬畝大壩和全國100個萬畝大壩之一,是余慶縣糧食生產的主要地區,具有良好的區位發展優勢。
可借鑒之處:水資源是開展休閑農業不或缺的資源之一,流動的水能有效地帶活鄉村旅游,讓鄉村充滿活力;親水性的旅游項目,更容易讓游客體驗最為原始的鄉村生活場景。充分依托余慶縣自身的山、水景觀特色,充分挖掘和提煉地段中的自然環境要素,通過有機的設計使人在規劃區中充分感受到山、水,突出山、城、水、綠交融的生態格局,從而形成深刻的旅游印象。endprint
3.5 臺灣的休閑農業
臺灣的休閑農業,就如同我們內陸所說的“農家樂”,是伴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而出現的新生事物。早在1960年代即己萌芽,農政單位即致力于改善農業結構,尋求新的經營方式,曾經倡導農村多元化經營。不過不具規模,乃是“點”的經營,多為農場開放,供游客自行采摘果實或采草葛之類的一些活動而己。1980年,臺北市政府在木柵推行“觀光茶園”計劃,才有休閑農業發展的正式記錄。
綜觀臺灣休閑農場發展的歷程,可分為:萌芽期、成長期、發展期等三個時期。萌芽期,從創立第一家休閑農場開始,此期為時約16年。成長期長達23年,發展期從2004年迄今。茲分述如下:
3.5.1 萌芽期(1980年以前)——觀光農園草創期
萌芽期從1965年成立第一家觀光農園開始。此時期多是以觀光農園之型態經營,完全是農民自發性的嘗試。其實農民開放農園供人采摘果實,目的在節省自己采收的勞力,爾后發現此舉又可吸引游客的興趣,而達到增收的目標,一時創造了旅游的風潮,為農家創造了不少的利潤。此時期以苗栗縣大湖觀光草莓園,彰化縣田尾公路花園等為濫觴,之后又有33家跟進,他們都是臺灣休閑農業的先軀者。
3.5.2 成長期前段(1980至1989年)——休閑農業探索期
1980年,臺北市政府在木柵推行觀光茶園計劃,這是政府推廣休閑農業的開始。緊接著1982年臺灣省政府執行“發展觀光農業示范計劃”。最具有指標效應的是彰化縣農會東勢林場、臺南縣農會走馬瀨農場、宜蘭縣香格里拉休閑農場,在本期內相繼設立營運。臺灣休閑農業在此三大農場的帶動下,樹立了一種可借鑒的經營模式。
臺灣對休閑農業的定位與走向,在此時期都仍然在探索、磨合、適應之中。本階段9年期間,休閑農業場家數增至141場。
3.5.3 成長期中段(1989至2000年)——休閑農業倡導期
本階段的開端系1989年農委會委托臺灣大學農業推廣系舉辦“發展休閑農業研討會”,會中確定“休閑農業”的名稱,這對于休閑農業的定位與走向,產生關鍵性的影響。農委會同時頒布實施“森林游樂區設置管理辦法”,發展森林旅游。
農委會開始積極推行發展休閑農業的相關計劃項目,諸如:組成發展休閑農業策劃咨詢小組、研討法規、加強倡導及教育訓練,重視休閑農業教育與研究等。1992年,農委會訂定“休閑農業區設置管理辦法”,規定設置休閑農業區的條件為面積50 hm2以上者。這是臺灣發展休閑農業的首部法規。爾后于1996年,修訂為“休閑農業輔導辦法”,區別“休閑農業區”與“休閑農場”的概念,并賦予不同的輔導方式。1994年首度引進市民農園的制度。本階段吸引眾多的農業界及社會精英,紛紛積極投入休閑農業,代表農業轉型發展的迫切性及民眾自然生態旅游及農業體驗的高度需求。本階段計歷時11年,休閑農業場家數增至610場。
3.5.4 成長期后段(2000至2003年)——休閑農業茁壯期
2000年農業發展條例增訂休閑農業的基本規定,顯示政府對休閑農業的重視,從政策面提升到法律面。休閑農業法規隨之也重訂,同年訂定“休閑農業輔導管理辦法”,放寬申請休閑農場的面積到0.5 hm2的規定,奠定休閑農業在本階段蓬勃發展的基礎。
2001年經建會公布“旅游發展方案”,觀光局訂定“二十一世紀臺灣發展觀光新戰略”,均提出發展生態旅游、健康旅游的策略,使休閑農業與政府觀光旅游政策相呼應。同年農委會推行“休閑農漁園區計劃”,策訂以后四年休閑農業的輔導模式。2002年觀光局公布“民宿管理辦法”,擴大休閑農業發展的空間。本階段短短三年間,休閑農業總場數增至1 021場,共成長了411場,可見一部完善的法令,除可增強人民對政府的信賴之外,也可提高了人民參與的興趣。
3.5.5 發展期(2004年迄今)——休閑農業發展期
休閑農業發展到此,己達到了千家的高峰,故本期不再追求量的增加,而是求質的提升。《休閑農業輔導管理辦法》在2004、 2006年,先后修訂兩次,主要精神在提升服務質量,促進穩定發展。諸如:休閑農場評選、休閑農業區評鑒等措施都開始執行。鼓勵創意開發,參加國際旅展,其目的無非都在帶動提升質量。
至于質量認證,則在規劃中。輔導休閑農場申請籌設及登記,達成合法化經營,是另一項重點措施。整體而言,本期的特征是將休閑農業推向另一個高檔臺階,促進永續發展。這是一項長期努力的使命。
目前臺灣休閑農業主要經營形態大致可分為休閑農場、休閑漁業、展示中心、觀光農園、農村民宿及森林旅游等,顯示國內休閑農業的經營形態相當多元,農家多配合當地自然環境與資源,提供不同服務內容,以滿足不同標的之休閑需求,當然,農家也從中獲得不少利潤。
若再由經營者身分觀察,休閑農業之營業收入中,有4成系由農、漁民獨資經營所創造;3成來自農業企業及一般公司;政府機構營業收入主要來自“森林游樂”。如再深入分析,休閑農場一般規模較大,故由農業企業及一般公司經營較多(占休閑農場營收51 %),至于休閑漁業則以農漁民自營為主(占61 %),另觀光農園因多為開放自家農園農產品之采捕與觀光,故農漁民自營之營業收入比重高達88 %。
現行休閑農業己脫離早期“點”的經營方式,而是“點、線、面”串聯營銷,如此可收豐富景點的功能,讓游客不斷回游,因此,完整之旅游動線對休閑農業之發展更有畫龍點睛之妙。在農政單位精心規劃下,目前臺灣各地區主要農業休閑特色如下:
①北部地區
海山風景線——陶藝老街與清溪之旅(樹林、鶯歌、三峽、土城):自然山河景觀、歷史文物、古街、陶瓷、田園風光。
北海岸風景線——野柳金山北海之旅(淡水、三芝、石門、金山、萬里):海蝕地形、溫泉、巖石、巨礫灘及海灘景觀最為吸引人。endprint
平溪石旋風景線——田園瀑布與礦鄉之旅(汐止、深坑、平溪、石碇):青山碧溪、季節性民俗活動、特殊地形景觀及礦業文化。
文山風景線——山林溯溪與茶鄉之旅(新店、烏來、坪林):由高山、森林、湖泊、瀑布、溪流等元素組成的壯麗景觀。
②中部地區
中潭旅游線(草屯、國姓、魚池):九九峰自然保留區、日月潭、九族文化村及桃米生態村。
清境廬山旅游線(埔里、仁愛):賞楓、綿羊秀、雪景及溫泉。
八卦山貓羅溪旅游線(南投、中寮、民間、集集):自然景觀及水果餐。
溪頭杉林溪旅游線(竹山、鹿谷):竹林與美食。
玉山東埔旅游線(水里、信義):溫泉及賞梅。
③南部地區
平原游憩線(屏東、長治、麟洛、九如、里港、鹽埔、高樹、萬巒、內埔、竹田、萬丹及潮州):復雜的動植物生態系。
親山游憩線(獅子、春日、來義、泰武、瑪家、霧臺、三地門):原住民俗文化及自然風景區。
親水游憩線(新埠、楊寮、新園、炭頂、林邊、南州、佳冬、琉球、仿山、東港):觀光休閑果園及海岸風景。
半島游憩線(恒春、滿州、車城、牡丹):休閑農業、野生動物資源、墾丁國家公園自然景觀。
④東部地區
離島鄉鎮旅游線(蘭嶼、綠島):豐富珍貴的生態景觀及特殊的人文風情。
縱谷區域旅游線(池上、關山、鹿野、卑南):自然生態、茶園、飛行傘。
臨海岸區旅游線(長濱、成功、東河、臺東、太麻里、大武):海岸景觀及典型的農村生活。
山地鄉鎮旅游線(海端鄉、延平鄉、金峰鄉、達仁鄉):山林之美及自然生態環境。
發展休閑農業不僅擴展農業經營形態,帶動農村新一輪的創業與就業,為沉寂的農村注入活力外,更是營造魅力農村之主要策略。農委會為促進農業升級,1995年推動“新農業運動”——臺灣農業亮起來,建構出“創力農業”、“活力農民”、“魅力農村”的農業新境界。因此,除積極推動休閑農業外,更透過十大經典休閑農場、十大經典休閑農業區的選拔營銷,使魅力農村成為可能,吸引都市人群走入鄉間,體驗農村生活。依《休閑農業輔導管理辦法》,己劃定之休閑農業區57處,審核通過臺中、屏東各2處。另為提升具國際觀光水平之服務質量,拓展國際客源,經評鑒指定宜蘭縣中山、苗栗縣南江及臺東縣關山親水等3處休閑農業區,辦理后續之規劃推動工作。1996年全民票選之十大經典農漁村中,即有古坑鄉華山、光復鄉馬太鞍、大湖鄉姜麻園、三義鄉雙潭、通銷鎮福興南和、魚池鄉大雁、瑞穗鄉舞鶴及新埔鎮照門等8個休閑農業區獲選,分別贏得金采印象、典藏生態、農情萬種、怡然樂活及村風無限等5項大獎,讓每一個具有特色之休閑農業區、農漁村,歡唱不一樣的農村曲。
在政府積極規劃輔導下,臺灣農業再次的突破與轉型,而應國人對健康休閑之需求,結合生產、生活、生態為一體之休閑農業己蓬勃發展,不僅提供國人親近自然、體驗農業及及纖解壓力的好場所,更為農村注入活力,繁榮經濟,營造魅力新風貌,使每個農漁村都別具特色都是經典。未來休閑農業更將朝向國際觀光水平邁進,透過評鑒與認證制度,提升服務質量,拓展國際客源,讓農村游客如織,農業永續發展。
縱上所述:臺灣的休閑農業,所以有如此可觀的成果,應歸類于具有以下的特點:
①農民的自覺;他們為吸引游客,挖空心思,各出奇招,以吸引游客上門。
②保護鄉村的特色:只有保護鄉村的特色,使其成為一個稀少或獨特的景觀、文化、傳統技法時,才能吸引住游客的好奇心,使他們“心甘情愿”地將口袋里的錢掏出來。
③完善的法令:依照《休閑農業輔導管理辦法》之規定:申請休閑農業區,是由直轄市或縣(市)政府擬具規劃書,報請上級政府劃定;跨越直轄市或二縣(市)以上區域者,得協議由其中一主管機關,依前述程序辦理。
申請休閑農業區有明確的條件:具地區農業特色,具豐富景觀資源,具豐富生態及保存價值之文化資產。在區內依民宿管理辦法規定經營民宿者,得提供農特產品零售及餐飲服務。
有了完善的法令,除可增強人民對政府的信賴之外,也可提高了人民參與的興趣,更可保持交易的質量,對農民與游客都有保障。
④政府妥善的引導:有些大型的公共建設,不是個別農戶可以獨自完成的,此時,政府應發揮功能,予以協助及輔導設置,公共使用之休閑農業設施包括:安全防護設施、平面停車場、涼亭(棚)設施、眺望設施、標示解說設施、衛生設施、休閑步道、水土保持設施、環境保護設施、景觀設施、其他經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核準之休閑農業設施。
一些先進的觀念,也應該由政府倡導,以符合國際潮流,如“生態旅游”之類的進步觀念。所謂“生態旅游”即是從事旅游的發展時,必須同時兼顧小區利益、永續經營與生態保育的三大原則,使臺灣的生態,能在旅游時,仍然要兼顧維護自然生態的多樣性、各地文化傳統的保存、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等問題,避免游憩對環境與文化造成過大的沖擊,達到環境經濟、保護生態與環境教育兼具之目標。
4 休閑農業發展舉措
4.1 以農為本、促進增收
休閑農業是以農業為基礎,農民為主體,農村為場所,加強規劃引導,科學構建利益分享機制,增強農民自主發展意識,激發農民創業創新活力。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三大任務,以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滿足居民休閑消費需求、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為目標,以激發消費活力、促進產業升級、實施產業脫貧為著力點,堅持農耕文化為魂,美麗田園為韻,生態農業為基,傳統村落為形,創新創造為徑,加強統籌規劃,強化規范管理,創新工作機制,優化發展政策,加大公共服務,整合項目資源,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大力提升休閑農業發展水平,著力將休閑農業產業培育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支柱產業,為城鄉居民提供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高品質休閑旅游體驗。endprint
4.2 因地制宜、特色發展
休閑農業所在地社會經濟發展程度和總體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經濟力量和經濟條件,決定了該地休閑農業發展的人、財、物力資源投入的水平、旅游接待能力,以及城市居民出游水平等。休閑農業要結合資源稟賦、人文歷史、交通區位和產業特色,在適宜區域,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適度發展,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
休閑農業具有農業和旅游業的雙重功能,休閑農業資源的價值條件是其開發的基礎。因此,休閑農業選擇開發地時一定要注意,休閑農業資源的質量和價值越高,其旅游吸引功能就越強,其效益就越有保障,休閑農業資源因受自然條件影響而具有強烈的地域性和季節性。
休閑農業開發地的綜合自然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資源開發的類型和方向。自然條件對休閑農業資源開發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其所在區域的地貌、氣候、水文、土壤、環境質量狀況等因素方面。休閑農莊與鄉村旅游必須建立在優越的自然條件基礎之上,一般來說溫暖濕潤的氣候,充沛的地下水,豐富的地表水,優良的水文狀況,丘陵和平原相間的地貌,肥沃的土壤,較少的災害性天氣,是非常適合開發休閑農莊與鄉村旅游的好地方。
休閑農業開發的方向、規模和效益取決于區位條件。區位條件包括資源開發地的地理位置、交通通達性、依托城市和相關旅游區之間的相互聯系程度、在區域經濟產業中所處的地位等,即通常所說的地理區位、交通區位和經濟區位。休閑農業的區位選擇應以市場為導向,一般要求布局在城鄉接觸帶上。
4.3 保護環境、持續發展
發展休閑農業是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城鄉居民消費升級、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的必然選擇。休閑農業發展要達到社會效益明顯提高,從事休閑農業的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發展質量明顯提高,服務水平較大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成為拓展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支柱產業,必須結合合理規劃休閑農業產業帶,突出特色,布局優化、類型豐富、功能完善。應根據各地特色、優勢,融入文化創意,創造性地開發,努力從農民最關心、投入少、見效快的項目入手,讓農民在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中感受到家鄉面貌的變化,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遵循開發與保護并舉、生產與生態并重的觀念,統籌考慮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休閑農業應加強與農耕文化傳承、創意農業發展、營造鄉村旅游環境、傳統村落傳統民居保護、林下經濟開發、森林旅游、水利風景區和古水利工程旅游、美麗鄉村建設的有機融合,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開發地的農業基礎對其開發有重大影響。農產品的種類、產量、商品率等與休閑農業的開發都有密切關系。?旅游客源市場是旅游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客源市場條件決定著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農業資源的開發價值和規模。因此,應選擇農業條件好、經濟能力強的鄉村作為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開發地,以確保持續發展。
4.4 資金扶持、改善基礎設施
國外休閑農業能得到快速發展,主要依靠政府的資金扶持作用。韓國政府在休閑農業項目上給予數額可觀的貸款以及寬松的還貸環境,并嚴格管理旅游農園申請、可行性評估以及農園的發展規模,以促進鄉村旅游健康發展。法國政府通過公共資金補貼、放松銀行貸款、設立專項費用等手段,將旅游觀光農場作為一段時期政府優先項目來規劃和落實。意大利對已開展農業旅游的單位,給予享受政府的有關農業低息優惠信貸和稅收減免政策。美國州政府在農業廳下設專門的鄉村旅游委員會,進行市場開拓、推廣,為農戶提供市場信息,為發展鄉村旅游提供各種咨詢和幫助。
政府應該加大資金整合力度,扶持建設一批功能完備、特色突出、服務優良的休閑農業聚集村、休閑農業園、休閑農業合作社,著力改善開展休閑農業村莊的道路、供水設施、寬帶、停車場、廁所、垃圾污水處理、游客綜合服務中心、餐飲住宿的洗滌消毒設施、農事景觀觀光道路、休閑輔助設施、鄉村民俗展覽館和演藝場所等基礎服務設施,改善休閑農業基地的種養條件,實現特色農業加速發展、村容環境凈化美化和休閑服務能力同步提升。鼓勵因地制宜興建特色餐飲、特色民宿、購物、娛樂等配套服務設施,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
4.5 規范管理
休閑農業作為新型農業產業形態和新型消費業態,在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的同時,也面臨一些問題。從產業內部看,存在布局簡單雷同,項目缺乏特色創意,行業標準不健全,從業人員素質較低,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從外部環境看,存在政策扶持不到位等問題。特別是由于地方規范管理不到位,有些項目存在老板“圈地”建房、盲目開發建設、侵害農民利益和破壞農業環境等問題,這些問題要通過強化規范管理來解決。
應盡快制定休閑農業規范管理辦法,緊緊圍繞規范管理、公共服務、拓展內涵、營造環境等重點任務,通過編制發展規劃、制定行業標準、開展典型示范、梳理發展模式、打造服務平臺、挖掘文化遺產、創意精品等工作。進一步明確行政管理主體和行政管理程序,并進一步明確休閑農業發展主體所必備的標準條件以及申辦所必備的資格條件,進一步規范其管理;制定相應的土地使用、稅費收取、財政扶持等優惠的配套政策,以扶持休閑農業持續健康發展,使全國休閑農業呈現出“數量提升、質量提檔、效益提高”的良好發展態勢。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休閑農業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