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茂康
一
大理大學究竟出于什么考慮而停招了若干專業?對此,不想妄加猜測。但有一點是比較清楚的:公共關系學本科專業之所以也被列入停招的名單中,與專業自身存在一定的不足有關。比如,第一志愿報考率和專業(對口)就業率過低。
在我看來,這兩個指標中,關鍵還是專業(對口)就業率。如果一個本科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畢業后很少能夠對口就業,絕大多數畢業生所從事的都是非專業對口的工作,則至少說明這個專業的培養目標是不清晰的。既如此,考生填報志愿時又為什么要首先選擇你呢?而學校主管部門自然更有理由認為:這一專業有進行調整的必要。
其實,專業(對口)就業率低,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如果統計一下全國22所高校公共關系學本科專業的專業(對口)就業率,恐怕絕大多數達不到20%,有的甚至連10%都很勉強。當業內眾多熱心人士呼吁說中國的公共關系行業需要高校公共關系學專業培養和輸送人才,因此任何一所高校的公共關系學本科專業都不應該停招時,他們也許并不了解這樣一個嚴峻的事實:有些高校的公共關系學本科專業,近年來其實并沒有為行業輸送多少人才,行業內也幾乎看不到這些專業畢業生的身影。正因如此,某些高校公共關系學本科專業已經辦了多年,業內眾多人士卻幾乎無感,甚至根本不知道這些高校有公共關系學本科專業的存在。這一現象,確實耐人尋味。
二
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在我看來,首先在于不少高校公共關系學專業的培養目標不清晰。
早在2006年,我在《國際公關》雜志發表的《公共關系本科教育探討》一文中,曾明確提出過這樣的觀點:高校設立公共關系學本科專業,其主要任務,不在于為高一等級的學歷教育培養基礎人才,而在于直接為公共關系行業輸送最能適應職業發展需要的復合型人才。所以,公共關系學本科專業應該強調專才教育,而不是通才教育。這是公共關系學本科專業應該具有的不可替代性。否則,這一專業根本就沒有必要設立。
遺憾的是,我的這一意見未能獲得大部分高校公共關系學本科專業負責人的認同。某些人士甚至批評我的觀點過于狹隘。在他們看來,高校公共關系學本科專業的開辦,主要目的不是為公共關系行業培養和輸送人才,而是培養“懂公關”的通識型人才。他們覺得,這才是“大公關”的開放式的培養理念,而我那種只著眼于行業的“小公關”的觀念已經落伍。
誠然,就國內少數研究型大學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來說,高校本科專業立足于培養通才,甚至根本不考慮學生“學以致用”和就業問題,也許并無不當。但對其他高校來說,就有可能構成某種誤導。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國內不少高校是教學型大學乃至應用型大學,大部分學生甚至根本就沒有讀研的想法。對他們來說,本科階段需要學習和掌握的是勝任某一職業的核心競爭能力。
公共關系學本科專業更是如此。因為,它本來就是一個應用型專業,是主要培養實務操作型人才而不是理論研究型人才的。應用型專業卻不注重實際應用,不考慮專業對口,豈不是一個悖論?當然,這不等于說公共關系理論研究的人才不需要培養,碩士點、博士點不需要設立。但高層次理論研究的人才需求量極為有限,招生數量較多的公共關系學本科專業,完全不適合將此作為自己的主要培養方向。否則,就有可能形成導向性的錯誤。
這一問題,爭論多年,一直沒有解決。這嚴重影響了不少高校公共關系學本科專業的建設。
三
但問題不僅在于辦學指導思想,還有種種主客觀因素的限制。
就大理大學公共關系學本科專業來說吧。即便他們想為公共關系行業輸送人才,實際操作起來,卻有頗多無奈。據我忖度,主要有二。
無奈之一:缺少一支真正了解市場需求并具有公關實踐體驗的師資隊伍。眼下的大學,在師資引進上,對學歷學位的要求越來越高,卻沒有專業實踐方面的要求。這對公共關系學這一應用型專業來說,影響就很明顯——老師既不了解公關市場,又完全不懂實務操作,純粹從書本到書本,又如何來培養應用型的公共關系專門人才?當然,這一不足,本可以通過多與業界交流來彌補。但云南是個經濟并不那么發達的邊遠省份,大理又偏于云南一隅,當地沒有專業的公共關系公司,連企業公關事務也處于起步階段,你讓老師們怎么和業界頻繁聯系,并通過和業界的互動來提升專業教學水平?
無奈之二:正因大理當地沒有專業公共關系公司,甚至連省會昆明都沒有幾家公共關系機構,所以,學生們不要說對口就業,連在本省范圍內安排對口實習都大成問題。從理論上說,可以鼓勵學生去北上廣的專業公共關系機構對口實習,并擇機對口就業。但大理大學的學生基本上都來自本省本地區,你讓這些學生遠離家鄉,去一線城市對口實習,究竟是由學校統一安排,還是鼓勵學生自己尋找?他們到一線城市后的生活(包括住宿)問題怎么解決?家長是否放心、是否同意、是否支持?萬一出了什么事,責任又該由誰來承擔?凡此種種,都頗費思慮。
因此,前幾年,當一些院系負責人頗為興奮地談論全國開辦公共關系學本科專業的高校有望快速增加時,我曾不無憂慮地表示:現有的專業在自身建設上還問題多多,如不能予以正視,有效解決,則開辦這一專業的高校越多,局面有可能越加不可收拾。但這番話被不少人視為“杞人憂天”,誰也沒有真正當回事。
幾年過去了,全國開辦公共關系學本科專業的高校沒有增加幾所,停招的高校倒已有兩三所,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也漸漸開始顯露。每念及此,不免扼腕。
四
這次大理大學公共關系學本科專業的停招,對全國高校公共關系學本科專業的建設來說,無疑是敲了一記警鐘。但亡羊補牢,猶未為晚。如能及時整改,前景依然可期。
為此,提出幾點建議,供大家討論。
首先,教指委和協會應該有所擔當,可在深入了解相關情況的前提下,召開專門會議,就專業建設問題展開深層次的討論。不是說“不忘初心”嗎?那好,大家不妨反思一下:公共關系學本科專業究竟是個什么性質的專業?當初創辦這個專業的初衷又是什么?這些初衷現在又實現得如何?一些問題的癥結究竟在哪里,又如何破局?在認真梳理和討論的基礎上,爭取就公共關系學本科專業的辦學指導思想和培養目標等問題達成某種程度的共識。當然,不必強求一致,不同層次的高校可以有不同的側重點,形成錯位競爭。
其次,大力推動高校公共關系學本科專業與專業公共關系機構的校企合作,采取“一對一”或“幾對一”的模式,讓專業公共關系機構與高校(尤其是非一線城市高校)公共關系學本科專業掛起鉤來,使業界人士有機會參與這些高校公共關系學本科專業的學科建設,并擔任某些實務課程的講授或開設定期的講座;同時,亦讓高校公共關系學本科專業教師有機會參與一些專業機構的實際運作,及時把握行業的變革和人才的需求。而對專業公共關系機構來說,從中也能獲得高校專業理論和信息上的支持,彼此相得益彰。
再次,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可考慮在一些非一線城市高校公共關系學專業和一線城市專業公共關系機構之間建立某種“引水”渠道,打通供需關系。比如,大理大學等高校的公共關系學本科專業,就可以考慮分別和北上廣若干家知名公共關系機構簽訂人才輸送協議,設立實習基地,每年安排人數相對固定的畢業班學生前去實習,然后由用人單位擇優留用。實習學生的住宿等生活問題,亦可請實習單統一予以協調解決,并給予適當補貼。當然,既然是“引水”工程,“水源”的質量亦必須有所保證。這也可以倒逼一些高校公共關系學本科專業更好地適應社會實際需求,從而有效地推動專業的建設和發展。
當然,上述建議,真要付諸實施,涉及方方面面,有待共同努力,也需要協會等組織出面協調并予以推動。我想,不少人士還是很愿意擔負起這份責任來的。畢竟,大家都希望中國公共關系事業后繼有人,蒸蒸日上,繁榮昌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