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巖
本壘打NBA球員的棒球情結
文/ 劉巖

NBA 球員都是運動能力出眾的體育天才,基于童年時的耳濡目染,他們的精力當然不會僅僅揮灑在籃球場上。在美國,孩子們從一出生就會接觸到橄欖球、棒球、籃球和冰球,其中又以前三者為最流行。所以很多男孩都會在大學之前從事幾項體育運動的訓練,直到大學才開始選定自己最擅長的一種進行專修,以期成為職業球員。
所以我們看到像杜蘭特、詹姆斯、庫里、韋德這樣的超級明星往往會出現在其他職業體育聯盟的觀眾席上,為自己支持的球隊加油喝彩。而他們更是棒球聯盟最喜愛的開球嘉賓。在休賽期,球員們也會自發地組織一些棒球比賽,一圓自己的棒球夢。
大多數中國籃球迷對于棒球的了解,也許僅僅在于這是一項體育運動,很少有人關心游戲規則,或者對這項運動產生興趣,但如果你是一位嘻哈潮人,那么或多或少會對這項運動有主動了解的意愿,起碼會去網絡上查查頭上頂著的棒球帽,身上的球衣出自哪支球隊。但對于美國球迷則不同,他們從小受到四大聯賽的熏陶,喜歡上這項運動只是遲早的事。NBA球員也是從球迷走過來的。喜歡對抗,喜歡橫沖直撞,崇尚力量的一類人對橄欖球情有獨鐘,而喜歡期待,喜歡一對一的人則喜歡棒球。從紐約走出的后衛,大多數都是紐約揚基隊的球迷,拉夫·阿爾斯通甚至在個人簡介中都曾提到這一點。在許多個NBA比賽的夜晚,他回到更衣室后都是第一個去洗澡,第一個出來的人,就因為想第一時間回家看電視轉播。小時候因為家里貧困拿不出門票錢,所以他一直夢想著能夠參加揚基隊的奪冠游行慶典。雖然像阿爾斯通這樣的球員,最終都走上了更適合的籃球道路,但現在他們仍然與棒球有著交集,比如,經常有球員去MLB聯賽開球。

雖然在NBA被尊為“籃球之神”,但邁克爾·喬丹的棒球生涯卻成為了人們取笑的經典橋段。
德克·諾維茨基(Dirk Nowitzki)在2011年率領達拉斯小牛奪得冠軍后,越來越受到美國人民的喜愛了,他也因此收到了MLB聯盟的熱烈邀請,出現在了德克薩斯游騎兵隊與紐約大都會隊的季后賽系列賽首場比賽,為比賽開球。來到現場的諾維茨基受到了游騎兵球迷的熱烈歡迎,不僅僅是因為游騎兵球迷中有一部分人是小牛粉絲,還因為他的奪冠經歷確實足夠勵志。諾維茨基為游騎兵開球時的互動非常不錯,他拿來了籃球為這里造勢,并用為達拉斯獲得的NBA冠軍獎杯刺激游騎兵在MLB也取得同樣的成績。

杜蘭特對于棒球的熱愛絲毫不亞于籃球,在加盟勇士之后,他也來到了棒球場,為舊金山巨人隊開球。
相互激勵確實是件好事,沒有保羅·皮爾斯(Paul Pierce)的鼓勵,波士頓紅襪隊很難取得2007年的冠軍,而沒有紅襪的刺激,凱爾特人也很難重拾回到巔峰的信心并在2008年奪冠。在上世紀90年代,公牛王朝的強大,也造就了芝加哥城體育運動的巔峰,芝加哥在四大聯盟的四支球隊都先后獲得了各自聯賽的總冠軍,誰能否認這其中沒有各大聯盟的球星相互串場造勢的因素嗎?但有時候,一個糟糕的秀反而會起到副作用。2010年的NBA狀元約翰·沃爾(John Wall)曾為華盛頓國民隊與巴爾第摩金鶯隊的比賽開球,但他的投球非常的糟糕,更重要的是,事先沒做好功課的他沒說出什么精彩的講演也沒什么互動環節,就灰溜溜地下場了。如果不是他扔出了一個像極了籃球比賽中的擊地傳球的投球進而引得球迷哄堂大笑的話,相信當時的場面一定很尷尬。可見,去職棒開球,雖然看起來無足輕重,但并不是簡單扔幾個球,走走過場那么簡單,它是很有講究的。
當然,一個NBA球員能夠去職棒開球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更重要的還是他的事跡。如果諾維茨基沒能率領小牛奪冠,估計他這輩子都很難出現在游騎兵的主場,因為之前的他一直是個失敗者,而上一個出現在這里的NBA球員還是圣安東尼奧馬刺隊的2007年的總決賽MVP托尼·帕克(Tony Parker),由此可見,并不是誰想去開球就能去的,開球的人要有著非凡的影響力,至少得有著美好的寓意。過去幾年,NBA的選秀狀元布雷克·格里芬(Blake Griffin)、沃爾、德里克·羅斯(Derrick Rose)、巴格納尼都在MLB聯賽分量較重的比賽中登場開球,因為狀元代表著第一。
不過,超級球星的檔期也非常有限,焦點之戰也是有數的,所以為了讓一些不重要的比賽也吸引到球迷,MLB比賽也會邀請一些名氣和影響力稍差的NBA球員為某場比賽開球。紐約大都會隊對于尼克斯在NBA選秀大會上摘得的新秀從來都是照單全收,喬丹·希爾(Jordan Hill)、托尼·道格拉斯(Toney Douglas)都曾經現身MLB賽場,底特律也因為多年沒有高順位選秀簽而將格雷格·門羅(Greg Monroe)數次派往底特律老虎隊招攬人氣。總之,在這個聊勝于無的營銷手段中,兩個商業組織獲得了雙贏——NBA新秀獲得了曝光和出鏡率,而棒球比賽則吸引了來自NBA球迷方面的關注,這將為他們培養一個潛在的球迷群,也許現在許多NBA球迷在停擺期間就跑到了棒球場發呆。畢竟,足夠幸運的話,可以在某場比賽的開球階段看到心儀已久但多日不曾謀面的NBA球星。
開球是商業運作,打職棒才是一名球員能力的真正體現。不過,在現役NBA球員中,能夠真正從事這項運動的人并不多。
幾年前,火箭隊曾經與MLB聯盟的休斯敦太空人隊(休斯敦地區唯一一支MLB聯盟球隊)辦過一次球迷聯誼活動。當時的火箭球員布魯克斯、海耶斯、巴丁格、帕特森等人在太空人的主場美汁源公園球場與太空人的棒球迷進行了一場棒球訓練課和挑戰賽。結果,被分到一起的火箭隊被棒球迷們打得灰頭土臉,在擊球環節一個都沒有擊中,如果不是一起參與球迷活動的太空人當家球星杰夫·巴格維爾挺身而出,“火箭棒球隊”將以完敗收場。雖然這只是個親善球迷的活動,但這也反映出了一個問題,NBA年輕一代們從事其他運動項目的能力正在逐漸變弱。
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進入NBA的球員們很“多才多藝”。雷·阿倫、凱文·加內特、科比以及麥迪等人都曾經打過棒球。憑借可塑性極強的身體素質成為一名棒球運動員不會太困難,但他們卻沒有這個勇氣進軍MLB,在這點上,他們的前輩更具魄力。
NBA與MLB
NBA與MLB雖然是兩個不同的體育運動聯盟,但二者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且MLB至今仍在進行,就說明棒球聯盟在經營或者規則上有許多可取之處,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一些NBA需要像MLB學習的地方吧。
賽制在團隊對抗的體育比賽中,只有NBA和MLB的比賽是7場4勝制。通常體育比賽都是一場決勝負,有時候為了公平起見,平衡主客場因素,會有兩場,7場比賽這樣多數目的交鋒是不必要的。但是為什么籃球和棒球會采取這樣的制度?棒球比之籃球有其打7場比賽的原因,因為棒球的先發投手無法連續投兩場比賽,所以每支球隊都需要4到5名先發投手,為了讓這些不同的先發投手都有機會出現場上同時通過他們的表現改變系列賽結果,所以棒球賽打7場的理由是充分的。但是籃球就不同,首發球員幾乎不變,主客兩場比賽以足以說明兩支球隊水平高低,拖到7場就會出現很多讓人有理由對結果產生懷疑的比賽。NBA通過裁判控制比賽的原因是源于此。足球比賽大多是一場決勝負,所以通過裁判控制比賽的難度稍大,而且人為痕跡會很明顯。而NBA的7場系列賽則可以通過裁判不同場次的左右搖擺傾向的判罰方向混淆其真正希望獲勝的那一方,它可以做到“軟化”的作弊。但是在一些關鍵比賽當中必須讓某方獲勝的動機無法避免地暴露出人為控制的痕跡,比如搶七大戰,這時候籃球比賽和足球比賽一樣容易被人抓到這些操縱痕跡。


請狀元開球以求新賽季的好彩頭已經成了MLB的慣例,今年的狀元富爾茨也收到了這樣的邀請。
八屆全明星球員戴夫·德布斯切爾(Dave DeBusschere)就是這樣的“奇才”,他曾經一邊在NBA打籃球,一邊在MLB打棒球。德布斯切爾出生于底特律,他曾為奧斯丁凱爾特人高中籃球隊奪得州冠軍,也曾帶領該校的棒球隊獲得州少年棒球錦標賽冠軍。隨后德布斯切爾上了大學,在大學畢業時,他面臨選擇運動項目的問題。結果德布斯切爾并沒有像常人一樣舍棄掉自己喜愛的一項運動,而是“籃棒雙修”。他先和棒球隊芝加哥白襪簽了一份價值75000美元的合同,又和底特律活塞簽了一份價值15000美元的合同,從此開始了雙重職業生涯。德布斯切爾在白襪隊打了兩個賽季,作為投手的他最終以投手責任得分率2.90(數值越低越好,2.0-3.0的得分率是優秀投手的衡量標準)結束了棒球生涯。而在NBA職業生涯第一年他就入選了最佳新秀陣容,這位尼克斯名人堂成員可謂“籃棒雙修”中最成功的球員。除了德布斯切爾,丹尼·安吉(Danny Ainge)也曾在棒球場留下威名。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安吉在楊百翰大學打過棒球,隨后還在多倫多藍鳥隊打過半個賽季棒球,職業生涯的打擊率能達到.220BA。不過,在1981年NCAA的“瘋狂三月”后,安吉被凱爾特人選中隨后買斷了安吉在藍鳥隊的合同,從此他就打上了NBA,還獲得了兩枚總冠軍戒指。至于前黃蜂球星斯科特·布雷爾(Scott Burrell),他則是第一位被MLB選中的球員,西雅圖水手隊用首輪選秀權摘下了當時還是高中生的他,希望將他培養成為一名投手,但這家伙卻深陷籃球無法自拔,雖然在康涅狄格大學打出了出色的成績,但他隨后在NBA卻度過了相對黯淡的8個賽季。不過,無論如何,他也是歷史上唯一一個被NBA和MLB雙雙在首輪選中的球員。
這些故事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不僅僅是因為發生年代距離現在已經相當久遠了,更重要的是,現在的NBA球員不在一專多能,他們在其他運動項目上的能力已經非常薄弱,更可悲的是,他們還習以為常。
的確,培養專業人才是各個聯盟職業化進程的大方向,許多籃球運動員在很小的年齡就已經接受專一的專業訓練,然后一步步走來,成為球星。2000年之后進入聯盟的球員的發展規律尤其突出,他們受NBA的影響要更深一些,他們的籃球能力更強,因為他們被NBA文化清洗過的大腦再也容不下其他體育運動。說句題外話,這種模式和思想或多或少造成了人們對勒布朗·詹姆斯的全能表現感到不可思議,事實上,是全能球員的短缺,讓詹姆斯的能力凸顯了出來。
選秀制度LB的選秀資格在年齡方面的限制如下:1.高中畢業生,沒有進入過大學的;2.四年制大學的學生,至少要念完三年級的,或者年滿21周歲的。但是NCAA三級聯盟的球員不在此限制之列,可以在三年級之前參選;3.大學最后一年的學生和社區大學的學生隨時可以參選。這樣做的好處是高中生天才球員不會因為學業問題無法打上比賽,而如果你選擇進入大學,則要耐心念滿三年做個稱職的大學生,而小學校的學生則不會因為學歷問題被攔在聯盟之外。而如果一支棒球隊在選秀中選擇的球員沒能簽下的話,那么在下一年他們將獲得同輪下一順位的選秀補償。當然,還有一點是,MLB的選秀順位完全是以球隊前一年的勝率來決定的,由勝率最低的球隊開始選起,依序直到勝率最高的球隊。而NBA的樂透選秀制度,則改變了理所當然的結果,戰績最差的球隊往往不是狀元秀的獲得者,這也體現了人為控制比賽的弊端。
邁克爾·喬丹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涉足職業棒球聯盟時受到了許多議論,盡管他高中之后就沒在打過競技棒球,跳槽時也已經30多歲了,但他的跨領域運動精神是令人印象深刻的。
喬丹并不是沒有棒球天賦,早在12歲時他就已經是當時少年棒球聯盟的一流球星,還登上過一些雜志的封面,但他的棒球水平與職業球員相比還有非常大的差距。棒球打擊手需要非常大的力量,為此,他進行了非常刻苦的訓練,每天揮棒擊球1000次以上,在幾個月里,他的肌肉增加了近20磅,就為了能夠早日登上MLB賽場。

在奪得總冠軍之后,諾維茨基成為了勵志的典范,他也把自己的精神帶到了棒球場上。

看看羅斯的投球姿勢,就知道他這一球肯定偏得離譜。
但MLB和NBA的選人制度完全不同,每屆被選中的新秀們,即使是狀元也完全沒機會進入大聯盟,而是從各自球隊下屬的最低一級的小聯盟球隊打起,然后逐級上升,很少有能夠在一年后就進入大聯盟的球員。當然像麥當娜緋聞男友阿歷克斯·羅德里格斯這樣一年便進入大聯盟的天才是個例外,一般人都至少要熬上幾年。而80%的人一輩子都在小聯盟,更何況喬丹這種半路出家的。好在他是邁克爾·喬丹,球隊老板格外照顧,他沒有從最低一級打起,而是進了小聯盟第二級球隊相當于NBA的發展聯盟NBDL。老板還破例讓喬丹參加了春訓,這可是進入一級聯賽的必須步驟,這時喬丹穿的是他哥哥在高中棒球隊所穿的45號球衣。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記者和球迷來看他訓練,在球迷們忘情地呼喊聲中,喬丹不為所動,仍在盡自己最大努力地爭取參加大聯盟的資格。但芝加哥白襪隊的幾位主力球員可不想給喬丹機會,他們叫囂著“如果喬丹升到一隊,我們全部走人”,并將“沒有人能不通過努力進入大聯盟”掛在嘴邊。結果,白襪隊老板屈服了,他們在1994年3月21日宣布,喬丹這個賽季不具備參加MLB聯賽的資格,“飛人”被下放到了白襪的發展聯盟球隊伯明翰男爵隊。的確,在棒球界喬丹就是個螞蟻,退役前,他掙400萬美元年薪,在當時的NBA聯盟屬于高薪階層,而在MLB,他月薪一千美金,而一個主力投手的薪水則可以高達3000萬,所以喬丹的名氣無法為他在棒球聯盟帶來相應的地位,他只能從小聯盟打起。

凱文·勒夫是NBA的頭號棒球迷,只要有空,他就會到棒球場上體驗一下這種不一樣的感覺。
不過,雖然是小聯盟,但喬丹卻受著大聯盟球星的待遇。MLB球隊每次客場比賽都是豪華班機出行,住高檔酒店,而小聯盟球隊則是坐簡陋公車,住廉價旅館,為此喬丹自己出了幾十萬美金,為球隊買了一量豪華大巴,為球員們安排住最好的酒店,一時間男爵隊成為小聯盟里人人都羨慕的球隊。有一次,球館老板與球隊經理弗蘭康納在球館使用問題上發生了激烈爭吵,財大氣粗的喬丹則心平氣和地說:“聽著,你必須聽話,不然,我就買下你的球館,然后叫你卷鋪蓋走人。”而在比賽上,球隊老板也讓弗蘭康納給喬丹特殊待遇——絕對不允許把邁克爾排在進攻順序的第九位(相當于籃球季后賽板凳席上的第十二人)。這意思就是即使喬丹進攻能力再差也不能讓他打不上球。就這樣喬丹在棒球場摸爬滾打了十幾個月,一個賽季下來,共參加了127場比賽,擊球436次,擊中88次,命中率20.18%,3次全壘打,30次盜壘成功以及11次失誤。在籃球場上反應意識最靈敏的喬丹顯然很難在短期內培養出一流的棒球意識,他的動作始終要比一流選手落后半拍,但他的敬業精神和領袖氣度也使他在隊內擁有了一席之地,他是普通聯賽中成功偷壘滿30次的6個人之一,不過,他晉升大聯盟的可能性卻依然只是“百萬分之一。”不過,他也創造了美國棒球史上的一個新奇觀,一項無人問津的普通比賽,因為一個三流水平的,名叫邁克爾·喬丹的棒球運動員吸引了大批觀眾,其中一場比賽甚至創下了7836人的亞利桑那聯賽紀錄。

在2016年為克里夫蘭奪得總冠軍之后,詹姆斯和他的隊友們也到現場為自己支持的球隊加油助威。
然后到了1995年休賽期,MLB爆發了幾年來最大規模的罷工,而且最終妨礙了新賽季的比賽。球迷氣憤,老板失掉耐心,媒體們對喬丹在棒球場上的糟糕表現百般抨擊再加上夢二隊沙奎爾·奧尼爾聲稱擊敗夢一隊的狂言,喬丹告別了棒球賽場,重回NBA。
盡管受到了屈辱,盡管從未打過MLB大聯盟,但喬丹實現了他作為一個職業棒球手的夢想,也實現了父親的遺愿,引用一段邁克爾的話,“從籃球場走到棒球場,很多東西都應該發生改變。以前我要鍛煉自己的指尖力量,現在要看肩膀韌性和手臂的功夫了,每天6點,我就開始和助教瓦爾特·赫尼亞克一起練球一兩個小時,然后再跟全隊參加全天訓練,最后結束訓練回營的總是我和瓦爾特,兩年的春訓我就是這么度過每一天的。如果有人不相信我決意打棒球是嚴肅認真的,那是因為他們還沒有看見我那些起早摸黑訓練的日子,還有我滴血的雙手。”
喬丹、德布斯切爾、安吉等人事跡告訴我們,籃球場上最出色的、甚至還有一定棒球基礎的球員想要在棒球場上獲得成功是非常困難的,但同時也告訴我們,想要成功,就必須邁出堅定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