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亞婷
(山西省科學技術館,山西 太原 030021)
全媒體時代下科普場館可持續性發展對策探討
閆亞婷
(山西省科學技術館,山西 太原 030021)
隨著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全媒體概念逐漸興起,并在推動各個領域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媒體發展的大環境下,作為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新媒體形態,其功能發展與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些年來,科普場館將新媒體技術逐漸應用于其可持續發展中,并取得了不錯的成效。然而,科普場館在利用新媒體技術促進其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諸如維護不夠、專業技術人員匱乏等問題。為了促進科普場館的可持續性發展,以山西省科學技術館為例,主要從新媒體的概念、新媒體的特征、新媒體對科普場館的影響以及利用新媒體促進科普場館的可持續性發展等幾個方面入手,科學分析如何在全媒體環境下,利用新媒體技術為科普場館提供更加豐富、快捷的發展途徑,有效推動科普場館的可持續性發展。
新媒體;科普場館;可持續性發展;交互性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移動互聯網的廣泛普及,人們互相交流和獲取信息的方式在不斷發生變化,而更加便捷的移動設備也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工具。
根據《第39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6-12,我國網民規模達7.31億,普及率達到53.2%,全年共計新增網民4299萬人,增長率為6.2%,我國網民數量已經相當于歐洲人口總量。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95億,增長率連續3年超過10%,手機不斷擠占其他個人上網設備的使用[1]。
與此同時,新媒體的發展正在不斷沖擊著傳統科普場館的發展,同時,它也為傳統科普場館利用新的信息技術創新發展提供了契機。
新媒體的定義在學界可謂眾說紛壇,至今沒有定論。新傳媒產業聯盟秘書長王斌認為:“新媒體是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動傳播為特點,具有創新形態的媒體。”美國《連線》雜志對新媒體的定義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新媒體下的定義是:“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網絡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的媒介。”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新媒體是繼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之后發展起來的全新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移動技術等,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有線網絡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其他移動智能終端,向用戶提供各類信息的傳播方式和媒體形態[2]。
新媒體最突出的特點是,它打破了媒介之間的壁壘,消融了媒體介質之間、地域之間,甚至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的邊界。具體講新媒體有以下幾個特征。
1.2.1 時效性強
新媒體信息傳播的速度非常快,大眾可以通過手機、電腦以及其他智能終端設備迅速發布信息,并在第一時間接收信息。這與傳統的媒體信息傳播方式不同,新媒體傳播真正稱得上是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的傳播。
1.2.2 交互性強
在新媒體環境下,大眾不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生產者,大眾既可以隨時隨地利用新媒體獲取新的信息內容,又可以利用新媒體傳遞各類信息,并實時進行互動交流。新媒體滿足了大眾隨時隨地進行交流互動、傳遞信息和獲取信息的需要。
1.2.3 共享性
新媒體的發展推動了其與傳統媒體間的融合,由于新媒體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傳播方式便捷,更多的人能夠在同一時間共同享用更多的信息內容,而海量的信息共享也為大眾提供了更多選擇的可能。
1.2.4 多媒體
新媒體采用多媒體結合的信息表達方式,大眾可以利用新媒體獲取文本、圖像、音頻和視頻等多種媒體形式的信息資源。采用這種方式獲取信息資源會更加直觀、形象和豐富。新媒體所具備的各種特征是傳統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因此,在新媒體時代,科普場館的發展必然會走向新方向。
在新媒體時代,傳統的科普場館不再是觀眾獲取科學知識的唯一途徑,觀眾還可以通過網絡獲取科學網站、網上論壇、主題APP等各類科普資源,也可以利用多媒體相互交換數字化的科普場館信息,通過數字資源建設、資源共享等彌補科普場館資源的不足,為大眾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特別是移動設備和無線網絡的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方式也越來越便捷,可以隨時隨地利用各種資源為其服務。比如在山西省科學技術館的新媒體平臺中,掃一掃山西省科學技術館的官方微信,下載山西省科學技術館APP,人們便能知曉科技館的科學課程、主題科普活動、科學講堂和影院放映等信息。
傳統的科普傳播工作主要依靠廣播、電視、報紙、雜志、戶外宣傳欄等,其傳播范圍、時間和受眾群體有較大的局限性。而新媒體的出現則打破了地域和時間的限制,能及時將信息傳播,讓科普傳播的途徑和渠道增多。例如,利用互聯網將科普信息和科普活動發布到各個網站,讓科普變成隨時隨地、全民參與的活動。
科普場館的發展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發生了深刻變化。在新媒體環境下,科普場館的發展再次受到挑戰,人們不僅可以通過參觀科普場館獲取科學知識,還可以借助專業科普網站、互動論壇和科普APP等獲取科學知識。此外,由于科普場館人員有限,其服務內容、服務范圍也受到了限制,這是新媒體環境下科普場館發展所面臨的重要問題。
傳統的科普場館要實現可持續性發展,必須引入新媒體,并將傳統工作與之更好地融合。這勢必要求科普場館的工作人員做好相應的技術準備工作,比如多媒體應用、軟件更新和信息化建設等。與此同時,在使用新媒體技術的過程中,還要注意信息安全問題,避免各種軟件病毒、黑客等入侵,確保用戶的隱私安全。
面對新媒體帶來的種種變化及其面臨的挑戰,科普場館要加強自身建設,做好新媒體與傳統科普場館的融合,以保障科普場館的可持續性發展。
展品展項是科普場館中進行科學教育的最基本陳列,而新媒體技術在展品展項中的廣泛應用將極大地豐富其展示內容和展示形式,讓觀眾更加直觀、形象地理解科學原理,掌握科學知識。例如,山西省科技館大多數展品都采用了多媒體展示形式,將影像技術、多媒體場景、觸屏技術、音頻技術融為一體,觀眾不僅能觀看實物展項、文字內容和視頻內容,還能自己動手實際操作。這樣做,大大提高了科普場館的展示教育效果,同時,也促進了展品展項的更新換代,越來越多的觀眾被吸引到科普場館,親身體驗科技的魅力,從而激發他們研究科學的熱情。
在新媒體環境下,新媒體在科普場館的宣傳、推廣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科普場館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加強自身宣傳,提高社會公眾對科普場館的認識,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科普場館的功能、性質和作用,并走進科普場館體驗科學的魅力與神奇。同時,科普場館可以利用新媒體及時發布講座、展覽等具體信息,更新科普活動信息,宣傳推廣科普場館服務。此外,人們還可以利用科普場館的APP應用、導覽機等移動智能終端查找科普場館的相關信息和資源。比如,山西省科技館公共空間的展項“二維碼”就是適應新媒體環境下的產物,展項不僅能變化形象,人們還可以使用手機掃描二維碼下載山西省科學技術館APP,通過APP了解山西省科學技術館及其展項。
觀眾需求是科普場館拓展服務領域的前提。在新媒體環境下,科普場館不單單通過展品展項、科學活動等向人們傳遞科學知識,還需要提供各種滿足觀眾需求的服務。這就要求科普場館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和現代信息技術,改變服務方式,擴大服務對象,由被動服務向主動服務轉型。例如,在實際工作中,除了創建官方網站、微博、微信、手機科技館之外,還可以開通觀眾服務熱線,配備自助取票機,設立網上預約等服務,為觀眾了解和走進科技館提供新的便捷之路。科普場館還應該投其所好,經常性地開設觀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包括臨時專題展覽、科學講座、科普報告等,舉辦豐富多彩的主題科普活動,從而激起觀眾參與到科學殿堂的興趣,提高他們參與的積極性。此外,還可以開辟專門針對弱勢群體的參觀服務,建設專門攜帶嬰幼兒參觀的嬰幼兒休閑區,為更多的人到科普場館參觀學習提供便利。
所謂“科普場館信息化”,是將信息作為基本構成要素,在各個環節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促進信息流動與有效利用,實現科普場館數字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的過程[3]。具體來講,科普場館一方面要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優化場館的信息系統;另一方面,要積極加快建設數字科技館的步伐,實現實體館與虛擬館的融合,線下資源與線上資源的整合,最大限度地發揮科普場館的資源優勢,突破時間、空間和地域的限制,為公眾學習科學知識,走進科學世界提供新的渠道。目前,山西省科學技術館已完善了科技館網站、辦公自動化系統、自助售取系統、展項智能展示管理系統和“微平臺”系統,下一步,計劃建立一個獨立的數字科技館網站,包括網上虛擬參觀和網上山西特色展廳,從而為公眾搭建一個更加廣闊的科普傳播新平臺。
科普場館工作人員是開展科普工作的關鍵,科普場館的工作水平和服務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科普場館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加強員工培訓是基礎,例如,聘請專家專門針對展品講解技巧、展項原理、儀容儀表、教育活動的研發、策劃、開展等進行專題培訓。與此同時,隨著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等在科普場館領域的廣泛應用,科普場館工作人員不僅要加強自身學習,積極掌握科普場館專業理論與實踐內容,還應努力學習并掌握新媒體技術,深入了解人們的需求,為其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
[1]CNNIC:2015年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互聯網接入環境(八)[EB/OL].[2017-06-19]. http://www.199it.com/archives/432640.html.
[2]新媒體[EB/OL].[2017-08-20].https://baike.baidu. com/item/%E6%96%B0%E5%AA%92%E4%BD%93/620 6?fr=aladdin.
[3]廖紅.“互聯網+科技館”發展方向的思考[J].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2016(1):35-42.
〔編輯:白潔〕
G322.2;TP393.09
A
10.15913/j.cnki.kjycx.2017.17.042
2095-6835(2017)17-0042-04